目连救母②

  佛教故事。

  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故事叙述佛陀的大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目连'原名为'大目犍连'(Maha^-mo-ggalla^na),'目连'为其略称。

  《盂兰盆经》为西晋'竺法护译。经中叙述目连始得六通后,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生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以此大功德解脱其母饿鬼之苦。

  此经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供僧的功德救度已亡故之父母。由于本经强调孝道思想,所以颇受国人重视。梁武帝于大同四年(538)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举办第一次盂兰盆会。到唐代,盂兰盆会便广泛地在民间流行。直至今日,盂兰盆会已成为中国民俗的一部分。

  随着盂兰盆会的盛行,目连救母的故事便广泛的在民间流传。代表这种流行的,便是变相(佛经故事图画)和变文的流行。唐人画目连变相者不只一家;而在变文方面,敦煌发现的目连救母变文就有十六则。称为《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大目犍连变文》或《大目连缘起》、《大目连变文》等。其中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藏编号S.2614的《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首尾完整,被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这些变文是唐人所作,是历代目连戏曲中时代最早的,但这时的故事已有一些演变,添加了许多情节和描述。先是目连遍历地狱寻母不获,后凭借佛陀的锡杖才得入阿鼻地狱见母。然后又承佛陀亲临地狱,放光动地,大破地狱,于是目连母转成饿鬼。目连又依佛喻广造盂兰盆,出其母于饿鬼道而成为黑狗。目连引黑狗七日七夜诵经忏悔,才又得转人身。于是目连乃劝其母求生西方佛国。

  在这个引申的故事里,佛陀的威神之力被极力强调,这是与原经不同的。此外,变文中让目连之母历经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对三恶道中的种种苦处极尽描绘之能事。这也是变文的一大特色。

  宋真宗时(998~1022)曾明令禁止讲唱变文。但目连救母的故事并没有随之销声匿迹。现在可知的资料有元末明初的《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明'郑之珍有《目连救母行孝戏文》三卷(一百出),为元明最弘伟的传奇之一;清人又扩大而成为十本的《劝善金科》。

  总的来说,目连救母的故事一直是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佛教故事之一。一再成为俗文学的题材。它所强调的佛力救度和对地狱、饿鬼、畜生道的惨状的描述,也表达了民间信仰对佛教接受的程度和风貌。

  衍生习俗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节的习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为您推荐

调更谷乳术节②

  调更谷乳术节   在年节前夕,家家都要舂米酿酒、杀猪宰羊,富裕人家还要宰牛。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届时要把宰杀的猪、牛、羊肉连皮切成块,分送给同族的人。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过..

仲夏节②

  节日简介   北欧国家的传统节日。每年6月24日前后举行。原为纪念基督教施洗者约翰的生日(6月24日)而设,后来其宗教色彩逐渐消失,成为民间节日。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靠近北极,冬季漫长,大部分地区几乎有半年时间不能..

铜鼓节②

  简介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

香浪节②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②

  简介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区域性节日。自1985年1月5日创办以来,智慧、勤劳、勇敢的哈尔滨人化严寒为艺术、赋冰雪以生命,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冬天,创造成融文化、体育..

尝新节②

  概述   尝新节,俗称'吃新节',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的传统节日,尤以仡佬族为盛。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先由一寨老或鬼师带领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间地角进行采新,摘些成熟的谷物瓜果,挂放古树下,然后杀猪宰..

厚南节②

  布朗族的厚南节   又称'桑刊节'、'宋坎节'。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举行,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的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以迎接太阳。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现在,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