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无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公元前202年置县,1295年升为州。无锡泥人的生产和销售都集中在无锡惠山附近,故无锡泥人又称'惠山泥人'。惠山泥人题材丰富,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雅俗共赏。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手捏泥人,构思隽妙,做工精细,郭沫若先生赞其'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属泥人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另一类为泥人、石膏工艺品,用模具成批生产,量大、价廉。
(二)、溯源
蜚声中外的惠山泥人,始于南朝,盛于明代,距今已有千余年历。清代开始出现专业化的惠山泥人手工作坊,五里长街、上下河塘开设了数十家泥人店、两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有名的'泥人街'。20世纪初,惠山镇的泥人店不少于120家,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惠山彩塑清代最盛,著名艺人有王春林、丁阿金、周阿生等。乾隆南巡,命王春林做泥孩五盘,很称意。丁阿金以捏塑昆曲戏文闻名苏州、无锡一带,传世作品如'借靴'、'寄柬'、'教歌'等。周阿生擅长塑制神仙故事,传世作品有'蟠桃大会'等(参阅《无锡惠山彩塑》)。当地流传有两句话:'要戏文,找阿金;要神仙,找阿生。'两人在捏塑人物上都有卓越成就,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惠山前期作品,主要是儿童耍货(玩具),如车老虎、大花猫、大阿福等。明代万历年间,昆曲流行无锡一带,惠山塑制戏剧人物。清代后期,京戏流行,丰富了泥制戏文的内容。往后逐渐分粗、细货生产,粗货是儿童耍货,细货是手捏戏文;前者主要畅销农村,后者主要销售城市。1935年左右,上海'普益习艺所'艺人来惠山后,开始用石膏翻制泥塑品,从此惠山彩塑用泥和石膏两种原料进行生产。
1、传说
无锡惠山泥人名传中外,说起它的来历,有段神奇的故事。
相传在明代洪武年间,有一天,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在五更三点上朝启奏皇上:'臣夜观天象,发现无锡龙山(即惠山)有龙脉龙气,将要出三斗三升芝麻多的文官和三王十八将大乱南。'朱元璋大吃一惊,急问:'如何是好?'刘伯温笑笑说:'待臣前往无锡细察一番,便有主张。'
刘伯温来到无锡,登上龙山,朝东、朝南、朝西、朝北望了又望,然后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捏一捏,竟粘成了一个泥团。他看看手上的粘团,再捏捏、看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刘伯温立即吩咐随从晓谕龙山脚下众老百姓:大明天子深知民间疾苦,特派军师前来龙山察访,今发现龙山泥土可以捏成泥人卖钱度日,变泥土为乌金,无锡人将永世享受不尽。刘伯温跟着招来一些能工巧匠,用泥土捏成了许许多多头戴朝冠,身穿朝服、脚登朝靴的文官武将,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人人见了都喜爱。
那时候,龙山脚下的老百姓因日子过得十分贫困,都以为是朝廷为百姓着想呢。于是家家户户拿起铁锹到山坡上去取泥做泥人。没几天,龙山街上开满了大小店家、摊位。
刘伯温看到龙山脚下泥人店铺越开越多,暗暗高兴。一天夜里,他与随同前来的太监开怀畅饮。酒过三杯,太监忍不住轻轻问他:'军师,皇上派你来办理安邦定国的大事,你为啥叫无锡老百姓大做泥人?'刘伯温带着几分醉意,得意地仰天大笑,说:'公公有所不知,我是叫此地尽出泥王泥相、泥臣泥将,这岂止三斗三升,我要刨得龙山一丝龙肉也不剩!'太监又追问:'军师计策虽妙,可龙山不死,后患无穷呵!'刘伯温安慰他说:'公公不必担忧,山人还有对策。'
过了几天,刘伯温突然调三百士兵,在龙山南麓青山湾前的山坡上扎营下寨;并下令把这一带树林统统砍掉,从中选了一块地方,准备开凿一口深井。附近老百姓眼看树林被毁,断了他们樵柴生路,都跑来气愤地跑来找军师说理。刘伯温呵呵笑道:'我是见你们吃水困难,特地为你们打算,井挖好了,大家得益非浅呵!
太监不知他葫芦里卖啥药,老百姓走后,悄悄地问道:'军师,你凿井到底为?'刘伯温嘴巴一努,回答:'这凿开处是紧连龙颈的龙脉,井一开凿,不就断了龙脉、斩了龙颈?嘿,我叫无锡人守着这座死山,世世代代尽出瞎子、聋子靠讨饭为生。'说完,两人不约而同冷笑起来。谁也没料到,两人说的悄悄话,竟被龙山听得清清楚楚。龙山越听越气,气得九个山峰顿时颤动起来,把刘伯温和太监颤得跌跌撞撞,滚到了山脚下。龙山的龙脖子也气粗了,一股怒气迸发出来,一瞬间天动地摇,'哗'一声巨响,在青山湾前山坡上长出了一座小山。第二天一早,刘伯温赶到打算凿井的地方一看,只见那里已平地隆起一个山头,吓得目瞪口呆,灰溜溜地带着随从回南京去了。
这座小山,无锡人现在还叫它'产山'。无锡有句谚语'一夜长产山',就是这个出典。因为产山是龙山气出来的,所以产山上的泥土粗、无粘性,做不得泥人。龙山未死,龙山的泥土能做泥人,无锡人捏泥人的手艺却从此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三)、艺术特色
惠山泥人系用惠山地区一米以下的土为材料,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表现内容,如大阿福、蚕猫、老寿星、渔翁等,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其造型粗犷简洁,色彩明快,挥洒写意,形神兼备;'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塑画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无锡手捏泥人对材质要求严格,需取当地水稻田一米深处的乌土为材料。
传统工艺极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作为彩塑,彩绘技艺在整个泥人的工艺制作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惠山彩塑注重配色。'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才能使人看了爽朗愉快。'红搭绿,一块玉',指红色与绿色相间使用,色彩效果很好。'红搭紫,一堆死'指红与紫并用,很难产生好的色彩效果。'远看颜色近看花'这是彩绘的总要求,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能细看;局部不能影响整体,纹样与底色须相互衬托,使之更美。
惠山彩塑上彩技法一般是'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是说上头部的彩色,只能涂四次,身上的颜色上三次已够。色多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容易发裂。但上少了,也会显得玉气不厚。'落笔如飞,厚薄均匀',指上彩时要画得快。笔发呆,上彩就死板。后句指上色用的颜料厚度都应该相同。'先开相,后制花,描金带彩在后头',是头部装銮的步骤。'六线要直,曲线要活',是用笔的要领。
'满而不塞,繁中有简'。这是惠山彩塑运用纹样时的规律。'长脚寿'、'团寿'、'梅竹'适用于老年人的服饰。'百吉'、'蝙蝠'、'团球花'适用于小孩服饰。'云锦花'、'水浪花'、'五色云'适用于一般神仙中人物,'草花'、'芙蓉花'、'点点花'、'荷菊'等则是一般富贵人、美女服饰上常用的纹样。
(四)、传承意义
无锡泥塑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而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被誉为'无锡三宝'之一,其“手捏戏文”和“大阿福”名满天下,广为人知,被视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彩塑。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无锡泥人精品迭出,许多精品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专家收藏,不少作品还获得“山花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
目前,无锡手捏泥人面临着知识产权受侵害、手工制作成本飙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稀少等严重的问题,亟待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无锡市的喻湘涟、王南仙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