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隐士】
1.旧指隐居的人。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卷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3.指有条件·有机会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担任,或已经担任领导职务却辞退的在某一学科有一定影响的学者。“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隐士文化】
魏晋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的形成,既和当时道家崇高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魏晋以迄南北朝,因卷入这种政治风波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大名士就有:何晏、稽康、张华、潘岳、陆机、陆云、郭璞、谢灵运、鲍照等。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就是其表现。这种情况不但赋予魏晋文化以特有的色彩,而且给整个六朝的精神生活打上了深深的印记。魏晋清谈风气之盛、之烈,后人很难想象。清谈又称“微言”、“清言”、“清议”、“清辩”等。这种清谈经常通宵进行,所谓“微言达旦”;有人耽溺清辩,到了忘食的地步,所谓“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更有甚者,有的名士为了在清谈中应对制胜,竟至彻夜苦思而累病甚至累死的。晋人卫体弱而好清谈,一次在和谢鲲的通宵辩论中发病而亡,大概是死于心脏病发作。这种清谈并不是漫无目标,而是围绕着当时的文人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比如“才性之辩”,就是当时一个热点问题。又比如,由于道家思想流行,对老庄之学感兴趣的人渐增,此外,同样被视为阐发玄学精微的“易”学,也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探讨“老、庄、易”(并称“三玄”),也成了清谈的重要内容。不少名士,精通“三玄”,不仅在清谈中才思敏捷,侃侃而谈,而且著述有成,成了一代玄学家,如曹魏时的何晏、王弼、稽康、阮籍,魏晋之际的向秀,西晋时期的郭象、裴等。
魏晋风尚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很深。例如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的“隐逸文化”,就是一例。“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隐逸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诗”。有的诗的标题就用了“招隐”二字。比如西晋张载的《招隐诗》有这样的句子:“来去捐时俗,超然辞世伪,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因写《三都赋》而洛阳为之纸贵的左思,也写了两首《招隐诗》,其中有句曰:“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向,逍遥撰良辰。”诗中提到的惠连是指柳下惠、鲁少连,曾屈已受禄;首阳的典故则是指不食周禄、宁愿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意思是说,无论是惠连的曲意求仕,还是夷齐的舍身全节,都与我无涉,我只知倘佯逍遥,怡然自得。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样的“隐逸诗”,真是到了超凡脱俗的地步。和“隐逸诗”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山水诗,这也是“隐逸文化”的一个表现。
山水诗和“隐逸诗”可说是孪生姐妹。要隐逸,就必然会得意于丘中,倘佯于林泉,这必然会拥抱山川、赞美山川,吟哦之间,形成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山水诗。和前朝山水不同的是,六朝的山水诗,更多一分超然物外的意境和逍遥自适的心情,诗风则更加轻灵飘逸,文笔则更加婉约隽永。有人认为,六朝诗风过于浮靡,这如果是指部分诗作,特别是后期的某些所有的诗都归结为浮靡,是失之偏颇的。有人喜欢把六朝的诗同汉赋相比,认为后者气势雄浑,而前者则纤巧有余,凝重不足。这是一个审美取向的问题。犹之听惯了黄钟大吕声响的人,往往会不喜欢丝竹轻音。其实,汉赋也好,六朝诗作也好;黄钟大吕也好,丝竹轻音也好,凡是优秀的,都有其美学价值,而不能用一根尺子来衡量。拿六朝的山水诗来说,就不乏佳作。像左思的诗句“未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谢灵运的诗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和“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谢的诗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等,其意境之美,可和盛唐的山水诗相媲美。钟嵘的《诗品》,对谢诗的评价是:“一章之中,自有玉石”;“奇章秀句,往往警遒”。清代的王夫之在讲到谢的诗时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故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句。”说得很中肯。当然,六朝的诗作包括山水诗,也有平庸的,也有一味堆砌辞藻而流于浮靡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批评的“鬻声钓世”、“淫丽烦滥”,就是指的这种文风。
描写隐士的文字,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或是振衣而归的高士情怀,或是陶醉其中的怡然自乐。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招隐士》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咏史》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
【二、电影·隐士】
【导演及主演】
导演:Juan Estelrich
主演:
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 Fernando Fernán Gómez
Eduardo Calvo
Luis Ciges
【内容简介】
身穿灰色斗篷和帽子的老人站在冰天雪地的山巅上,低头沉思,四周杳无人烟。他右手高高举着一盏灯,这是真理之灯,灯里是颗发亮的六角星,名称是所罗门封印,散发出潜意识之光。老人左手拄着一根族长之杖,这根杖在愚人、魔术师、战车都曾经出现过。愚人太过天真,不知杖的魔力,拿它来系包袱;魔术师用代表意识的右手运用杖的法力;战车把杖化为矛,也用右手紧握着;隐士则杖交左手,用以在启蒙之路上做前导。隐士和愚人同样都站在悬崖顶,愚人大踏步的向前走,隐士却十分谨慎。隐士是成长之后的愚人,他花白的胡子似乎在告诉我们:“我年纪大了,不再是从前那个浑小子了”。的确,在累积足够经验与智能之后,隐士自然行事谨慎。与隐士相关的星座是处女座,是注重细节的完美主义者,做事总是小心翼翼,这正是隐士的写照。隐士孤身一人在山巅,在追寻智能与性灵成长的过程中,爬得越高就越孤独。隐士脚踩的山头都结冰了,或许真是高处不胜寒。追寻的过程中,他不与群众接触,只与自己的内心接触。智能的追寻和性灵的成长,都必须一个人单独完成。离群索居是必要的过程。因此,在占卜上,隐士代表孤独。他远离人群,退出交际活动,让内心静下来,一个人独处。此时应暂时放下社交活动,向内探求,留一些时间给自己。冥想、沉思、静坐、倾听内心的声音、留意梦境带来的信息,都会带来好处。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在我们心中,孤独是为了内省,内省就是为了找出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内省之后,隐士已然到达智能的顶峰,这时他准备返回人群,为山下的人指引方向。他高举着真理之灯,犹如一座灯塔。他亲身经历过追寻的过程,现在可以为大众启蒙、引路了。隐士不是“经师”,他并不真的教授书本上的知识,他要当的是“人师”—是每个人的心灵导师。他深知灵性与智能的探求无法靠口头传授,必须由学生自己经历体会,方能真正获得。他站在山顶指引还在山下的学生,帮助他们,扮演领路人的角色。 隐士是智能老人的原型,他代表心灵导师、教师、有智能的人、长者、咨询师、顾问、前辈、当然也代表隐士。占卜上,隐士除了表示孤独和内省的需要之外,也建议当事人向有智能的前辈请益。感情方面可能表示单身,或是暂时退出感情关系,需要深思。如果已经处在稳定关系中,也暗示他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或是对此关系作进一步的思索。毕竟,隐士对于恋爱并不热衷。
隐士逆位首先失去的是谨慎,变得粗心大意。再者孤独过度,甚至出现愤世嫉俗的反社会倾向。也可能暗示当事人我行我素,无法接受他人的忠告。此时建议当事人,一个人的世界固然有其好处,但若过度反而容易导致失和。隐士虽暂时离开人群,但他并没有否定人际关系的价值,在完成探求之后他不是马上举起灯笼,为山下人引路了
【三、鲁迅作品·隐士】
发表于1935年 2 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11期,后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这是针对周作人、林语堂等提倡的所谓“隐士”式的“悠闲的生活情趣”而发的。首先说明古之隐士必先具有 “悠哉游哉,聊以卒岁”的物质生活基础,否则就 “隐不成”; 再则归隐也并非为了清高,而是为了打出一块 “饭”的招牌,说穿了,“谋隐” 就是为了“谋官”。指出当代隐士对天下大事虽无见无闻,但对“议及自己们或他的一伙”的人,却必定大加讨伐,实质上也不过是为了保护那块“噉饭”的招牌。【四、古典诗词·隐士】
《隐士》诗词四皓南隐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孰知富生祸,取富不取贫。宝玉忌出璞,出璞先为尘。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君子隐石壁,道书为我邻。寝兴思其义,澹泊味始真。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草木择地生,禽鸟顺性飞。——孟郊《隐士》
强效忘机者,斯人尚未忘。 ——孟郊《怀南岳隐士》
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元稹 《寄隐客》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元稹《悟禅三首寄胡果》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 《中隐》
今来招隐士,恨不见琼枝。——李德裕《访韦楚老不遇》
近逢商洛客,知尔住南塘。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许浑《寄题南山王隐居(一作王隐士居)》
磻溪连灞水,商岭接秦山。青汉不回驾,白云长掩关。雀喧知鹤静,凫戏识鸥闲。却笑南昌尉,悠悠城市间。——许浑 《题灞西骆隐士》
紫府丹成化鹤群,青松手植变龙文。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李商隐《题道静院院在中条山故王颜中丞所置虢州刺史…写真存焉》
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 ——韩偓《南亭》
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经文是妄言。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杜荀鹤《题江寺禅和》
病后霜髭出,衡门寂寞中。蠹侵书帙损,尘覆酒樽空。池暗菰蒲雨,径香兰蕙风。幽闲已得趣,不见卜穷通。——李中《书蔡隐士壁》
烟萝拥竹关,物外自求安。逼枕溪声近,当檐岳色寒。药苗应自采,琴调对谁弹。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挂冠。——李中《寄庐山庄隐士》
盛府宾寮八十馀,闭门高卧兴无如。梁王苑里相逢早,润浦城中得信疏。狼藉杯盘重会面,风流才调一如初。愿君百岁犹强健,他日相寻隐士庐。——徐铉《赠浙西顾推官》
仙人好负局,隐士屡潜观。——张鷟《扬州青铜镜留与十娘》
千峰映碧湘,真隐此中藏。饼不煮石吃,眉应似发长。风榸支酒瓮,鹤虱落琴床。虽斅忘机者,斯人尚未忘。——贯休《怀南岳隐士二首(一作赠隐者)》
【五、隐士名人】
有人会说,开玩笑,中国当代会有隐士?真是天方夜谭。可是这是真的。历朝历代皆有隐士。“殷世三仁”中的微子、箕子。四皓〈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东园公。皆河内之枳人。秦世隐商山〉,老莱子,孔子,颜回,伯夷,叔齐,许由,竹林七贤,卧龙先生,陶渊明,唐伯虎,林逋,黄宗羲等。
文心子即是当代著名隐士。文心子以当世“卧龙谪仙”之才,却视名利如粪土,笑谈天下风云。与其说贤人自隐,不如说这个社会欲望、贪婪的加剧,让一些贤达的文人墨客感到这个世界正在堕落。因为努力想改变世界却无能为力,只好以隐居的方式来对抗世界!难道陶渊明不想为人民办事吗?他想,可是他的确改变不了什么,所以失望大于希望,所以隐遁自然,陶然忘机;范蠡难道不想继续为皇帝老儿卖命?只是这个世界人的嫉妒心、猜忌心太重,因为整个世界都在沉沦,所以人人自危。范公只好携西子逍遥游!文心子难道不想出仕为人民服务吗?只不过,这个世界埋没人才,当局者皆视卞和抱璞无玉焉!故文公卓然遗世而独立!以隐居对抗命运,原来历朝历代皆有埋没的人才!何况当今物欲横流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