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游河北序②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燕赵两地古时候号称出了许多感慨悲歌的有志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屡次都没有受到主管官员的选拔,满腹的才学无法施展,在抑郁中到那个地方去。我料定你和那边的这类人会意气相投的。董生啊,你好自为之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凡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感到惋惜的,更何况是那仁义出乎本性的燕赵之士呢!可是我曾听说社会风俗总要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候说得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你这次前往(的所见)来测定一下吧。董生啊,愿你好自为之!
  我因你此行而有所感慨。请代我去凭吊望诸君乐毅的坟墓,并且看看市井之中,是否还有像从前那种隐居屠狗的志士?(如果有),请代我向他们致谢:“现在有圣明天子在上,可以出来做官了。”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赏析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
  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现在呢?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为谋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确与错误,使语气婉转,又暗含警戒之意。“董生勉乎哉!”此处当为“好自为之”讲,勉其不可“从贼”也。
  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注释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往。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14。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
  15。谢:致意。
  16。出而仕:出来做官。

问题研究

  1。 董邵南去河北的原因是:
  (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2)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2。 作者说“吾知其必有合也”原因: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2)怀抱利器
  (3)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3。 文中表明作者并不赞成董邵南游河北的句子: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4。“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此句是个大前提,写如果河北有感慨悲歌之士,则董生“往必有合”,否则不应该去。
  5。“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作者明知其今异于古,去故意提出疑问,且以“邪”字作结,只是表示猜测,给对方留有余地,为下句作铺垫,使语气婉转,而又暗含警戒之意。
  6。 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根据是什么?
  (1)燕赵之地自古以来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往必有合”。
  (2)董生有杰出的才能。
  (3)圣明的君主,董生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7。 文章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希望董生不去河北。
  8。 作者委托董生做哪两件事?
  (1)凭吊望诸君乐毅之墓。
  (2)向隐居的感慨悲歌之士致意,希望他们出来为朝廷效力。

为您推荐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②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5月,其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曾更名为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本年成立后,李捷民、叶俊清、王克光、孔哲生、张志、郑绍宗、谢飞曾先后担任所长,现任..

河北省当代书画院②

  河北省当代书画院简介  河北省当代书画院植根于燕赵大地,隶属于河北省文化厅,是集书画研究、创作、交流、教育、展览、收藏为一体的非盈利性社团组织。自建院以来,我院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②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解】: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②

河北围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②

河北围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8ˊ-117°35ˊ,北纬42°10ˊ-42°20ˊ,总面积7300公顷。保护区于1994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一个以亚高山草甸为主要保护对象的..

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②

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8ˊ-117°35ˊ,北纬42°10ˊ-42°20ˊ,总面积7300公顷。保护区于1994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一个以亚高山草甸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②

  【作者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