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拉夫·米沃什②

  切斯拉夫·米沃什 Czesiaw Miiosz(1911-2004)
  当代最伟大的和翻译家!1980年获得者。

人物简介

  米沃什1911年6 月 30 日出生于立陶宛首府附近的谢泰伊涅里一个贵族家庭。当时立陶宛仍然属于波兰的版图(直到1940年归属于前苏联)。当地语言混杂,但米沃什的家庭从16世纪起就讲波兰语,因此,尽管此后一生漂泊不定,并精通好几种语言,米沃什仍然把波兰视为祖国,并坚持用波兰语写作。他曾说:“我是一个波兰诗人,不是立陶宛诗人。”
  米沃什曾在维尔纽斯泰凡·巴托雷大学学习法律,并于1936年发表了第一本诗集《冰封的日子》。从诗人早期作品的主题已经可以看出他后来写作风格的端倪:通常是从结合了诗人现实经历的历史视角出发,而以田园诗兼启示录式的手法表现出简洁意象。
  他经历过“二战”的纳粹时期,他从反纳粹战争开始就积极参加波兰的抵抗运动。战后他曾担任波兰外交官,在波兰驻美国与法国的使馆里,负责文化事务。与政府决裂后曾去法国,并于1960年离开法国来到美国。在那里,他担任伯克莱大学的斯拉夫语言和文学教授达20多年之久。
  1989年后,诗人结束了接近30年的流亡生活,回到波兰以后,就一直住在。
  于2004年8月14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家中去世,享年93岁。

作品简介

  他在国外发表了20多部诗集和小说,主要的有《白昼之光》(1953)、《诗的论文》(1957)、《波别尔王和其它的诗》(1962)、《中了魔的古乔》(1964)、《没有名字的城市》(1969)、《太阳从何方升起,在何处下沉》(1974)、《诗歌集》(1977)及长篇小说《权力的攫取》(1955)和《伊斯塞谷》(1955)等。主要作品有诗集《冰封的日子》、《三个季节》、《冬日钟声》、《白昼之光》、《日出日落之处》;日记《猎人的一年》;论著《被奴役的心灵》;小说《夺权》等。1980年作品《拆散的笔记簿》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米沃什语录

  ●关于生命米沃什90岁高龄时,曾自言当时仍然坚持写作到夜晚:“根本不可能活腻的,我还是感到不够”,他说,“到了这种年纪,我仍然在寻求一种方式、一种语言来形容这个世界。”
  ●关于诗歌“诗歌,即使其题材与叙述口吻与周围现实完全分离,要是一样能够顽强存在,那是令我激赏的诗歌。有力度的诗,或是一首抒情诗,其自身的完美就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一种现实。”

米沃什诗选

  ●歌谣----致耶日·安杰耶夫斯基
  平地上立着一林灰色的树,
  母亲坐在它小小的影子下,
  她给煮熟的鸡蛋剥去了壳,
  还慢慢喝着那瓶子里的浓茶。
  她看见了一座未曾有过的城市,
  它的城墙和古塔晌午时光亮闪烁,
  母亲从墓地里回来,
  望着那一群群飞翔的野鸽。
  儿子呀!朋友已经把你忘记,
  同学们谁都记不起你,
  未婚妻生下了孩子,
  她在夜里也不会想你,
  他们在华沙建起了纪念碑,
  可是却没刻上你的名字.
  只有母亲,她活着的时候,在惦记你
  你曾是那么可笑,多么幼稚。
  加伊齐满身尘土,长眠地下,
  他只活了二十二个年头;
  今天他失去了眼和手,失去了心灵,
  不知什么是春天,不知什么是严冬。
  江河年年流下的冰块发出了叮当的响声,
  一朵朵银莲花盛开在阴暗的林子里。
  人们把野樱花充塞在瓦罐里,
  聆听着杜鹃鸟是怎么算命。
  加伊齐长眠地下,他任何时候也不会知道,
  华沙战役失败,什么也没有留下,
  他曾战斗死去的那个街垒,
  已被这破裂的双手拆掉。
  大风吹来.卷起一阵红色的尘土,
  大雨过后.夜莺也唱完了它的歌,
  泥瓦匠在白云下高声吼叫,
  他们盖起了许多新的房屋。
  儿子呀!有人说,因为你曾捍卫这不善的事业,
  你应当感到耻辱
  可我不能和你谈话.
  我什么也不知道,让上帝判决!
  你手中萎谢了的花已落入尘屑。
  我的独生子呀,请你原谅!
  在这大旱的年头,时间不多了,
  我到你这里来,还要从这么远的地方把水送来。
  母亲在树下理好了头巾,
  天上鸽子的翅膀闪闪发亮,
  她沉思遐想.四处张望,
  她暂见宇宙太空这样遇远,遥远,
  她看见电车正住城里跑去,
  还有两个年轻人在后面追赶,
  母亲在想,他们能够走上,还是赶不上?
  他们赶上了电车,在车站坐上了电车。
  ●窗
  黎明时我向窗外了望,
  见棵年轻的苹果树沐着曙光。
  又一个黎明我望着窗外,
  苹果树已经是果实累累。
  可能过去了许多岁月,
  睡梦里出现过什么,我再也记不起。
  ●消息
  关于地球文明,我们将说些什么?
  它是用浅蓝色玻璃铸成的鲜艳球体,
  有一条保持卷曲和舒展的闪亮而清澈的细线。
  或者说它是一排旭日图案的宫殿
  巨大的门在苍穹急遽升起
  它的后面走着一个没有面孔的怪物。
  于是每天都在抽签,无论谁抽中
  将作为祭品走过那里:老人,孩子,年轻的少男和少女。
  或者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说:我们生活在金羊毛里,
  在一片虹的网里,在一片云茧中
  悬挂在一棵银河树的枝干上。
  而我们的网用符号织成,
  作用于耳目的神秘符号,爱情的指环。
  一种在内心回响的声音,塑造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轻快,颤动而婉转的语言。
  我们根据什么才能编织成界限
  在内与外,在光明与黑暗之间,
  如果不是根据我们自己,我们温暖的呼吸,
  以及唇膏,薄纱和棉布,
  根据寂静得使世界死亡的心跳?
  或许我们对地球文明无话可说。
  因为没人真正知道它是什么。
  ●使命
  在畏惧和颤栗中,我想我会完成我的生命,
  只当我促使自己提出公开的自白书,
  揭示我自己和我这时代的羞耻∶
  我们被允许以侏儒和恶魔的囗舌尖叫,
  而真纯和宽宏的话却被禁止;
  在如此严峻的惩罚下,谁敢说出一个字,
  谁就自认为是个失踪的人。
  ●礼物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拥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嫉妒。
  我遭受过的邪恶,我都已忘记。
  想到我曾经是这同一个人并不使我难堪。
  在我体内,我没有感到痛苦。
  当我直起身来,看见蔚蓝的大海和叶叶船帆。

评价

  ●北塔(诗人、《米沃什词典》译者之一):他是整个20世纪的见证人
  ●张曙光(诗人、《切·米沃什诗选》译者):他相信语言的力量
  ●波兰总理马莱克·贝尔卡称米沃什为“伟大的波兰人”。贝尔卡评价米沃什道:“用他的心灵和笔,他给我们指路,解析现实,并敦促我们行善。”
  ●美国教授罗伯特·哈斯曾这样评价米沃什:“他是20世纪最重要与最恐怖事件的目击者。同时,对于这些事件,他是创新兼反叛的思想者与触角。”

获奖花絮

  ●瑞典文学院在1980 年度授奖仪式上的欢迎词中这样评价米沃什:“米沃什是一位难懂的作家,用最恰切的字眼来形容——其文学作品庞杂而渊博,激烈而又幽深,而且在不同的气氛与层次中善于变幻:由悲哀到愤怒,从抽象到具体。他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之所以能引人入胜,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驳杂。”●当1980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消息公布之时,美国和波兰文艺界高级知识分子都在互相发问:“他叫什么名字?米沃什?米尔斯?从来没有听说过”。就连这项巨奖的得主,波兰流亡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也感到受宠若惊。 米沃什在获奖前应该说是一位不太知名的作家。 1980 年10 月,德国法兰克福曾举行一次国际性书展,世界各国出版商把近十万本世界名著带来展览,而偏偏找不到一本米沃什的作品。米沃什在几十年的流亡中,过的“是一种与城市大众隔离的生活”,他自称是“一个孤独的人,过着隐居的生活。”还说:“流亡是一切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我简直堕入了深渊。” 米沃什获奖以后,各国记者纷纷采访他。他在接受美国《旧金山记事报》记者采访的说:“获奖给我带来了读者和困扰。我担心自己的作品会遭到曲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宁愿不要读者”。
  ● 米沃什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半年后,返回故土波兰两周,受到了波兰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兴奋地说:“我从未想象到会受到这么盛大的接待和欢迎。”

为您推荐

芭芭拉·拉夫特里②

  芭芭拉·拉夫特里,是一位爱尔兰小说家。   其较为著名的作品是《科林的圣诞蜡烛》。现已选入课文。   这是一篇外国作品,作者是爱尔兰作家,芭芭拉·拉夫特里。讲的是一位少年——科林,千方百计使为船只导航的灯塔..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②

人物简介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台湾翻译为马林诺斯基,1884年—1942年),生于波兰,在英国成为著名。他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倡导以功能论的思想和方法论从事文化的研究,著有《文化论》,讲述..

斯拉夫语族②

  Slavicgroup   印欧语系的一个大语族。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斯拉夫语族各语言起源于原始共同斯拉夫语,分3个语支:①东部语支。包括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②西部语支。包括捷克语、斯洛伐克语、波兰语、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