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默斯·希尼②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 1939-)爱尔兰诗人。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一个虔信天主教、世代务农的家庭。希尼自小接受正规的英国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当过一年中学教师,同时大量阅读爱尔兰和英国的现代诗歌,从中寻找将英国文学传统和德里郡乡间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的途径。1966年,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现代文学讲师,亲历了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为争取公民权举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乱。
  1969年,第二本诗集《通向黑暗之门》的发表,标志着诗人开始向爱尔兰民族历史黑暗的土壤深处开掘。1972年发表的诗集《在外过冬》,则是诗人基于爱尔兰的宗教政治冲突,寻求足以表现民族苦难境遇的意象和象征的结果。迫于政治压力, 1972年,希尼携妻移居都柏林。此后发表的重要诗集有《北方》(1975)、《野外作业》(1979)、《苦路岛》(1984)、《山楂灯》(1987)、《幻觉》(1991)及《诗选》(1980)等。希尼的诗作纯朴自然,奔流着祖辈们的血液,散发着土地的芳香。他以一种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冷静地挖掘品味着爱尔兰民族精神。他虽有学院派的背景,却绝无学院派的那种孤芳自赏的情调。
  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自1982年以来,他一直担任美国修辞学的客座教授,1992至1994年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诗学教授。先后发表诗学散文集《专心致志》(1980)、《写作的场所》(1989)、《舌头的管辖》(1988)、《诗歌的纠正》(1995)等。
  1995年,由于他的诗“具有抒情诗般的美和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希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他于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希尼属于在北爱尔兰人中居少数的天主教派,但他又是贝尔法斯特的一所新教大学——女皇大学的一个优秀学生。他内心深处是一个爱尔兰人,但他又有非常好的英国文学修养,并对欧洲和俄国文学,如契柯夫和曼德尔斯坦姆(Mandelstan)的作品有广泛兴趣。
  1972年他从英属北爱尔兰移居到南方的爱尔兰共和国,以教书为主,同时写诗和诗评,希望成为专业作家。
  1974年到美国伯克莱大学做访问学者,是他诗歌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
  80年代起,他开始在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任荣誉教授。
  希尼一共出版过十本诗集:《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Death of a Naturalist,1966)、《进入黑暗之门》(Door into the Dark,1969)、《在外过冬》(Winterins Out,1972)、《北方》(North,1975)、《野外工作》(Field Work,1979)、斯威尼的重构》(Sweeney Astray,1983)、《斯特森岛》(Station Island,1984)、《山楂灯笼》(The Haw lantern,1987)、《幻视》(Seeing Things,1991)、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一本诗集《酒精水准仪》(The Spirit Level,1996),和最新选集《开垦的土地:1966—1996诗选》(Opening Ground:Poems 1966—1996,1998)。他出版过四本评论集:《先人之见:1968—1978论文选》(Preoccupations:Selected prose 1968—1978,1980)、《舌头的管辖》(The Government of the Tongue,1988)、《写作的位置》(The Place of Writing,1989)和《诗的疗效》(The Redress of Poetry,1995)。他的诺贝尔奖演讲《归功于诗》(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诗论。他还写过一个剧本。最近希尼把古英语史诗狈尔武甫》(Beowulf,2000)译成现代英语,轰动一时。
  获奖理由:SEAMUS HEANEY for works of lyrical beauty and ethical depth, which exalt everyday miracles and the living past.
  /李维译: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为您推荐

德里克·沃尔科特②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圣卢西亚诗人,于1930年出生在圣卢西亚的卡斯特里,当时圣卢西亚还是英属殖民地。他的祖父母均为非洲奴隶的后裔,父亲是波希米亚的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兼诗人,但在沃尔科特少年时便去世了。他的母..

塞尔玛·拉格洛夫②

  塞尔玛·拉格洛夫 Selma Lagerl'ouml;f (1858—1940)   女作家、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于1858年11月20日出生于瑞典中部韦姆兰省的一个军官的小庄园——莫尔巴卡庄园,并且在那里度过了童年、青年和晚年。..

伊凡·布宁②

  伊凡·布宁(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Вунин,1870-1953)作家。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于、、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

玛格丽特·杜拉丝②

纳吉布·马哈富兹②

  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年12月11日—2006年8月29日,于埃及开罗)(阿拉伯语:' '')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埃及作家和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1988年他被授予,他是第一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获奖理由:“他通过..

第二十三届诺贝尔奖②

奖项得主  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因测量电子电荷,并研究光电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

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②

  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Frédéric Mistral,1830~1914年)法国诗人。生于罗纳河口省的马雅纳,该地属古代的普罗旺斯地区。美丽的故乡陶冶和孕育了他的诗情,诗人从小深受普罗旺斯母语和当地习俗影响,并以普罗旺斯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