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作品】
纳吉布·马哈福兹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开罗三部曲〔《两宫间》、《思慕宫》和《怡心园》(1956—1957年出版)〕是他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一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描绘了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四四年间社会历史的种种变迁,每一部侧重描写一代人的生活,并以该代人的居住地作为书名。作品颇似一幅埃及现代的风俗画卷。开罗三部曲达到了阿拉伯小说的顶峰,至今还没有一部小说超过它在史上的地位。三部曲的书名是埃及人最熟悉的三个地名,属于开罗名闻遐迩的爱资哈尔一侯赛因街区,它们不仅是故事情节发生的主要地点,而且涉及埃及近现代史上许多历史事件。整部小说的时间段从1917年至1944年,即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这是埃及现代史上反对英国殖民占领的爱国斗争风起云涌,国内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泛滥的时期。三部曲就是通过一家三代人在这个期间的生活,反映埃及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斗争,描绘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勾勒出他们的民族心理。
【第一部:《两宫间》】
第一部(《两宫间》)的主人公艾哈迈德·阿卜杜·嘉瓦德是个比较富裕的商人,他在家人面前道貌岸然,从不露笑,但在朋友和熟人们面前却谈笑风生,肆无忌惮;他用拳头统治着妻子和儿女,让他们奉行严格的家规,甚至不准成年女性自由外出,自己却在外面花天酒地,寻欢作乐,还包养情妇,冶游勾栏。自从同名电影上演后,这个人物在埃及成为家喻户晓的典型,“艾哈迈德·阿卜杜·嘉瓦德”变成“既可亲又可畏的父亲”的代名词。他虽然纵情酒色,却热爱自己的祖国。1919年革命发生后,他慷慨资助,俨然成为一名激情洋溢的爱国主义者,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场革命竟然要他付出最惨重的代价。他的爱子法赫米是法学院的学生,他积极参与印制和散发传单,领导示威游行,是个革命活跃分子,开罗学生革命委员会成员。主人公发现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在做这些事时,不由得大发雷霆,要他凭《古兰经》发誓不再参加革命活动,但被儿子拒绝了。他的绝对权威第一次受到了挑战,这标志着他那建立在家人绝对服从基础上的家庭关系出现了危机。主人公对革命的态度,体现了埃及新兴资产阶级当时的处世原则:由于财富的迅速增加,他们开始追求生活的享受,但他们政治上没有地位,受到各种压迫、排挤和打击,因而从内心深处支持革命,愿意出钱出力,但当他们或他们家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就会退缩不前。由于英国占领军和埃及当局背信弃义,残暴地用子弹对付革命青年,法赫米在一次得到官方批准的示威游行中壮烈牺牲,这给主人公—家带来巨大的悲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主人公自己不仅居丧五年远离酒色,而且还放松了对家人的控制,甚至他的三个知心好友也与他同悲痛,暂时放弃放荡的生活。此后他虽然故态复萌,但毕竟力不从心,眼睁睁地看着许多违背他愿望的事在进行却无能为力。女主人公艾米娜出身于宗教人士家庭,受到严格的伊斯兰道德的教育,是个典型的伊斯兰式贤妻良母。三部曲一开始就描写她后半夜起床,从阳台的窗户圆孔中望出去,等候丈夫消夜归来,然后伺候他上床睡觉。她恪守伊斯兰妇道,惟丈夫之命是从,凡事逆来顺受,即使在丈夫将她逐出家门时也从不责怪他,只是十分耐心地等待丈夫回心转意。她为这个家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用她宽厚博大的心胸去关爱每—个人,包括丈夫与第一个妻子生的儿子亚辛她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法赫米死后她虽然获得了一些自由,丈夫允许她可以随时外出上清真寺做祈祷、上儿子的墓或去女儿家,但她始终没有摆脱丧子之痛。她每天后半夜等候丈夫回家时,都会从阳台窗户的圆孔中望着面前那条景物未改的马路,倾听熟悉的喧闹声,对周围的一切备感亲切,可是她在生活的重压下早已身心疲惫。家还是原来的家,但物是人非,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的恶化使这个家庭深受影响,使得她未老先衰,显得迷惘惆怅。丈夫因病足不出户后,她倒成了自由人,成天在外,祈求真主赐予丈夫康健,但丈夫还是在一次空袭后不久告别了人世。她是这个家的各个成员之间的真正向心力和维系人,她的最后去世标志着这个家庭的结束。
……许多西方文学评论家认为,这标志着“阿拉伯文学得到了世界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