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简介
牯脏节,农历9月14日('丑'日),是苗家最隆重的最独特的节日。说它隆重,是因为它是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灵的最大盛典。说它独特,第一是13年才过一次,一个人的一生中,能有机会碰到的没有几次;第二是狭窄的过节区域。苗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东南亚国家和美国等都有它的支系。但苗族中过牯脏节的,全世界却只在雷山西江、丹江、黄里、大沟和台江九摆等几个不大的区域进行。第三是具有特定的过节程序、仪式和专门的'牯脏语言'。牯脏,苗话的本来意思,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译成汉语,又有写作'鼓藏'或'祭鼓'的。说'鼓藏'或'祭鼓',可能与苗族称作'鼓'的宗支相关;用'牯脏',也许与苗族的古崇拜物''牛相联。
节日来源与内容
牯脏节是居住在贵州香炉山附近的苗族人最古老、最盛大的节日。香炉山位于贵州省东南地区的凯里城西15公里处,是苗岭有名的山峰,海拔1200余米,方圆15公里,四周石崖崭绝,迭垒三层,顶平腰束,形如香炉,故名香炉山。
'吃牯脏',也称'吃牯藏'、'刺牛'、'鼓社祭'、'翻鼓节'、'踩鼓节',是贵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苗家人自古以来认为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亡灵所居的地方,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纽带和象征。'吃牯脏'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一种久远的祭祖仪礼。
'吃牯脏'节包含着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一系列宗教礼仪。
牛皮大鼓
祭祀祖宗用的牛皮大鼓,是在整段凿空的楠木两端蒙上牯牛皮制作而成的。这种神秘的大鼓分双鼓和单鼓两种。双鼓由大小相同的两只鼓组成,鼓身长170厘米,直径30厘米,是祖辈传下来的,平时放在久婚无子人家中。据说供奉双鼓,可使无子者得子,子孙繁衍不绝。单鼓为单只,比双鼓略为短小,祭时现制造现使用,鼓祭结束后,送藏山间岩洞,不再取用,任其腐烂。
节日分类
'吃牯脏'的节日分定期过和不定期过两种。定期过所定时间,按苗族各分支的情况,并不统一。有每隔3年、7年、13年举行一次的;有每过5年、9年举行一回的;有每11年举行一轮的。不定期过节,需经过占卜求卦而确定。'吃枯脏'的祭仪很是复杂,往往分接双鼓、到山上原来藏单鼓处拜祭已腐烂的旧鼓(称'翻鼓')、制新单鼓、斗牛、宰牛、送饭等一系列隆重仪式。
斗牛仪式
其中斗牛是最动人心魄的仪式之一,选用大牯牛相斗,被选上的牯牛,称之为牛王冠。供作斗牛用的大牯牛不准杀生,对斗死的大牯牛视为英雄,不能吃肉,要厚葬,还得在牛墓上树碑立传以记录斗牛战功。进行斗牛时,苗民会把过路商贩、外地游客均视为苗家最尊贵的嘉宾,邀其共同观赏斗牛。供祭祀作牺牲拜祖用的牯牛,要挑腰肥体壮的,并同样被打扮成五颜六色。这些行将牺牲的祭牛中,那些角上挂着银项圈和绿花鞋的,是专用来祭祀女祖先的;而用上挂着头帕和青布鞋的,则是祭祀男祖先的。当夜色降临之际.香炉山上用三根原木竖起砍牛架形成的祭坛。苗家壮汉吆喝着把所有祭牛卸了妆绑紧在木桩上,然后猛挥利斧把牛砍毙。这种神秘的砍牛祭祖仪式必须赶在日出前结束,并不许外族人参与观看。天亮了,香炉山摆满了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祭牛头,由被苗家尊称为'波摩'的本族巫师为祭牛超度,并虔诚地唱起深沉的古老祭歌。一系列祭祀仪式,在向祖先送饭敬献供品后结束了。狂欢节就开始了。姑娘小伙,男笙女舞,歌声笙音入云,双鼓发出低昂雄浑的音响,连年迈古稀的老汉也捏着长烟杆手舞足蹈,不分男女老幼在香炉山上狂歌畅舞,苗人又称之为'踩牛堂'或'踩鼓'。
节日来历
关于牯脏节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与西江苗族的迁徙有关。相传在远古,一支苗族祖先辗转迁徙几千里,这一天来到了西江地界。西江当时还是一个原始大森林。他们走累了,便躺下来休息。带来的猎狗跑下山去转了一圈回来,身上粘着几粒谷子。他们认为是吉兆,就定居下来开垦种植。当年秋天果然得到了好收成。他们把谷子装在铜鼓里储存起来,一年装一铜鼓,连续13年,年年都是大丰收。于是决定不走了,永远在这里住下来。为了纪念这件事,就举行吹芦笙,跳铜鼓,杀牛祭祖得盛大庆典。与这种说法意思差不多得另一种说法,是西江苗族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虎年来到西江,经过13年的奋斗,在下一个虎年获得了丰收。为庆祝丰收,也为纪念祖先,就在以后的时间里,每隔13年的虎年,都要以'牯脏节'进行祭祀。
也有一个说法,说的是苗族有一个叫'耶'的老祖公,带着三个儿子和众多的族人,经过千里跋涉,从洞庭湖边来到贵州境内,大家高兴了,就聚在一起吹响了芦笙,跳起了铜鼓。这一跳就是九天九夜,铜鼓跳破了,芦笙也吹折了,'耶'把碎了的铜鼓和折了的芦笙分成三份,分给三个儿子,要他们各走一方。小儿子兴耶带着一支人马,沿都柳江上游迁徙,翻过雷公山,经过13年后来到了西江。为了怀念祖先,兴耶要他的子孙们,每13年跳铜鼓、吹芦笙九天九夜和杀牛祭祖一次。这就是牯脏节的来历。
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榜乔的苗家姑娘,被变化成人的老虎精抓走了。一位叫保更的年轻人,费尽了千辛万苦,把榜乔救了回来,但没有留下姓名就走了。榜乔为了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就造了莽筒、芦笙、木鼓、铜锣、铜鼓,聚集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终于在来看热闹的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心上人。榜乔三年遭难,吹芦笙跳铜鼓寻找心上人用了6年,榜乔父亲乔公考察保更又用了3年,前前后后共用了12年,终于成就了榜乔和保更的婚事,在他们举办婚礼的第13年,宰大牛杀肥猪请客,进行最隆重最热闹的芦笙铜鼓舞庆祝。这样,就有了13年一次的牯脏习俗。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与西江苗族的历史有关。共同之处,是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
各种来历传说虽然不同,但西江牯脏节特定的内容和形式,虽经上千年岁月的流逝,却仍然比较完好地代代相传了下来。
节日程序
由于没有文字,一代又一代的苗家人,通过语言和模仿流传和演绎下来的牯脏习俗,流下许多只知道形式而不知道内容的谜:客人送的礼物为什么只能是单数的鱼和公的鸭?牯脏节为什么要放那么多的鞭炮?杀猪为什么要客人来动手?牯脏节为什么要说特定的'牯脏语言'?有人说,要了解苗族,就要了解西江,也有人说,没有吃过苗家牯脏,就不算是了解苗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西江,到那里去过一次苗家的牯脏节吧!1998年11月2日又迎来13年一遇的西江'牯脏节'。
前一天,按照苗家古礼,百里周围内的客人们就已纷纷而来。母家有客人三五十人不等,也有多达上百人的。客人们带来的礼物,无一不是公鸭一只,鲤鱼5-7条,糖和糯米饭不等,最重要的是鞭炮,越多越好,但至少应在一万响以上,客人到家,门前鞭炮就响,整个千家苗寨,这一天从早到晚都沉浸在鞭炮的轰响和烟雾的包围之中。谁家的鞭炮响的次数多,持续的时间最长,谁家的客人就最多、最富有,主人家就最有面子、最受人尊重。这天的晚餐,必须是吃客人带来的鱼和鸭。
'丑'日凌晨,德高望重的'牯脏头'点响了一大串爆竹,同时开刀宰杀贺大节的第一头猪。随着他家爆竹声和猪叫声的响起,西江1000多户人家的爆竹声和猪的嚎叫声,一刹那间响彻在黎明前的夜空中。杀猪的差事却不劳主人动手,必须由客人操刀,牯脏节间特有的'牯脏语'也开始了:样猪叫'抠干兰',吃盐叫'劳干秀',酒足饭饱叫'满仓',用火照明叫'拖哈',杀猪刀叫'叶子',吃饭叫'扒沙子',吃饱叫'巴农巴腊',送客回家叫'龙麻'等等。这天的中餐,有苗族牯脏节最神秘的规矩和仪式。端上苗家的大长条桌上的,除了猪的内脏,就是大砣大砣的'仓门肉'。仓门肉为猪胸部分,每砣有旧称3-4两重。仓门肉无盐也无任何佐料,主人在宴饮前宣布一段时间不能说话,据说这是不要惊动和打扰祖先神灵用餐。随后就进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程序。在主人家的盛情邀请之下,寓意'金银财富'的'仓门肉'被大家一人一砣或几砣,用手抓着就吃。在带着诙谐、有趣,却又充满神秘的'牯脏语'的祝福和劝酒声中,'大秤分金,小秤分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粗犷豪放油然而生。肉,没有人能怕肥;酒,没有人能怕醉。五千年的民族,13年醉一次,谁说醉得不应该?那场合,那情景,是喝酒的人醉,不喝酒的人也醉,真是痛快淋漓之至!
怪的却是,任你再醉,第二天(寅日)的主人也不留你。吃罢饭,喝够酒,主人送你一只大猪腿,客客气气的送你上路回家,邀请你过了一天再来看热闹。
'牯脏'要过十三天。第四天'卯'日,苗家打糯米粑;第五天'辰'日凌晨,是孩子们的节日,要进行一种叫'拉牛拉马'的有趣活动。欢闹的儿童在夜色朦胧中来到河边,点上一支香之后,捡一块长条石用细绳子捆着拖回家来,大声向屋里的老人呼叫:'牵牛牵马来,快把圈门开;牛来圈小装不下,马来门小进不得!'老人们赶快回答:'大圈开着等,大门迎着开!'寓意招福迎喜,来日牲畜满圈,粮丰衣足,生活更好。'辰'日中午,盛大的祭祀祖先活动开始,从这天以后的九天时间里,整个西江苗寨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芦笙场上,苗族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吹芦笙,跳铜鼓,热闹非凡。白天尽情地跳,晚上尽情地唱。其间,还有斗牛、斗雀、刺绣比赛和银饰展览等等。古朴的苗家山寨,通过这幅幅的民族风情画面,将古老的苗族文化充分地展现出来。别地节日年年都有。西江的'牯脏节',却十三年才有一回,难怪人们会如此珍惜,一定要玩得过瘾,玩得痛快,玩到至极。要不然,想过下一次的'牯脏节',你还得等啊等,再等到2011年!
节日活动
牯脏节是侗族古老的信仰类型节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内容,亦有祝愿丰收的含义。历史上的这种活动一般每十一年举行一次,盛行于南北侗乡。但由于它的仪式庄重、礼节繁锁、消费很大。因此,近百年来在大多数地区业已消失,惟镇远报京和剑河小广还举办过一两次牯脏活动。
报京的牯脏节,要选出一人任牯脏头,每隔十二年过一次。在这当中的第七年二月初二,举行一次'接龙'活动。接龙活动主要是从邻村稿雪寨接回一头白水牛。
清晨,人们汇集在稿雪寨外的山梁上高呼:'谁家的牛吃麦苗呀!'只要听到寨上有人'哦'地应了一声,接龙队伍就顺着山梁载歌载舞地返回报京。负责宰牛的左肩斜佩一道彩虹,牵着白牛走在队伍前面,白牛身后是芦笙队,人们伴着笙曲翩翩起舞;把白牛接到寨中的犀牛塘。
白水牛在炮声中进了塘,男女老幼围在一起跳起芦笙舞和踩鼓舞,欢庆白龙归位。之后,将白牛杀了,取角埋于塘底,表示白龙归位。随后将牛肉分别给各户享食,称为'吃龙肉'。
剑河小广、锦屏彦洞等地的牯脏节'十年两头吃'。分'议牯'、'选牛'、'吃牯脏'三个层次。'议牯'是寨上一姓氏选出一个牯脏头,组织掌管牯脏节的领班,'选牛'选角长、腿粗、毛纯威武的牛作为'开塘牛'和'扫塘牛'。'开塘牛'由最早落寨姓氏的牯脏头喂养;'扫塘牛'由另一姓牯脏头来看护。选得牛后,人们放炮庆贺,并杀牛会宴议定吃牯脏日期,同时每家亦准备一头牯脏牛。
'吃牯脏'那天清晨,头牛塘扎起彩门,摆上三张大桌,桌上点红烛,并以猪头祭祀。开塘牯脏头带着人们绕场三圈,然后登台念《牯脏词》,叙说牯脏来历。接着宣布牯脏规约,最后搬开桌子,牵着开塘牛入场绕三圈,放三炮。接着众多牯牛入场各自绕场三圈,并在每一牛头上用塘中泥土点一下,表示这头牛已送给祖先,这种仪式称'踩堂'。踩堂完毕,各自牵牛回家。早饭后,三声铁炮响,将所有牯脏牛放入场,任其大打一天到夜。第二天五更时分,三声铁炮,开塘牛被牵到牯脏场前宰了;人们闻炮声将各自的牛宰杀,大吃三天。到第四天将外寨的姑娘接来塘中吹笙跳舞。笙舞完毕,将扫塘牛牵入场中作扫塘仪式。于是牯脏在众人欢呼声中结束。
'加去'苗寨的牯脏节
加去是位于距榕江县西约45公里的计划乡,在计划乡群山环抱的大山之巅,月亮山腹地。'加去'苗寨,最为著名的是每13年举行一次的牯脏节。
加去苗寨的牯脏节持续13天,牯脏头将是整个节日中的灵魂人物,牯脏头的推举也有严明的规矩。牯脏头家的房顶角插一面红旗和一条缀满白色羽毛的竹枝。牯脏头身穿绛紫色的对襟衣,上包同色头帕,然后由他的妻子把干鱼用麻绳串扎好,捆在头帕上。干鱼必须用体健形美的河鱼晾晒而成,这种来自江河的鱼,是他们与祖先沟通的信使。把干鱼捆扎在头帕上,表示他们的祖先曾居住在大江边,以捕鱼为生;麻绳则寓意着长寿健康。加去牯脏节中的牯脏头和祭师一切准备妥当,晚饭后,15个祭师也身着与牯脏头相同的打扮,怀抱砍牛刀,满脸肃穆地和牯脏头夫妇一起围坐在火塘边。一位年长的祭师抱刀坐于簸箕旁边,口中念念有词,祭词平和舒缓,四字一句,尾声有拖音,这声音源源不断地从牛角上那精美的古朴的花纹中升起,那花纹是鱼、是龙、是水,那声音带着他们的祖先潮温的情感,穿透千年的岁月,流出来,流出来''
下午,三声铁炮声响过后,在牯脏头家旁边的空地上,一年老的鬼师包红色头巾,身穿橙红色的长袍,双手持4个铜铃,上握两束芭茅草,伴着他左右摇晃的舞步、铜铃响三声后,盛装的苗族小伙子也和着节奏,边舞边吃起了芦笙。紧接着,芒筒吹起,声音雄厚低沉,高音低音在刹那间融为一体。他们这这样在山间吹着、舞着,一直到了芦笙坪。就好像回到久远的过去''支绵延的队伍,在雄壮的行进声中,有披甲持刀的武士,有环佩铜铃的少女,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眼睛乌亮的孩子,他们以同一种步调远涉千山万水,浊水(黄河)过去了,清水(长江)远去了,但他们坚韧的步伐一直在走,走过千年岁月的悲和喜,走过万里征途的云和月,走进悠远的乡愁,走进亘古寂寞''。
天渐渐黑了,月亮悄悄地升起来,人们开始对唱《牯脏歌》了。古歌的前半部分是一部史诗,主要讲述战争,迁徙和开辟疆土的悲壮历程,旋律凝重而忧伤,在原始拙朴的节奏中,却流淌着坚强的意志。正是这种坚强,才使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渡过无数沧桑和岁月,像枫树一样顽强的生长。后半部分是相互赞美,相互祝福的歌谣,充满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随着三声炮响,雄壮的乐声响起,鬼师带着芦笙队、芒筒队、锣手、祭师队,沿着曲折的山路鱼贯而下。由牯脏头家的牛带头,按每家买牛的先后顺序,率众开始旋堂。走在前面的是近十个青壮年男子,他们簇拥着牯脏牛,有的牵鼻子,有的抓犄角,有的扯尾巴;后面是穿戴整齐的女人,用长长的竹竿挑着崭新的对襟衣、精美刺绣的盛装和花花绿绿的被面、毛毯,还有家庭富足的男子担着米和猪脚。把这些物品拿起来祭祀逝去的亲人,让他们能用上自己心爱之物。
凌晨,三声铁炮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表示牯脏头家已经开始砍牛了。人们点起火把,把牛牵出来,牛头朝着东方,按在'抵'上,枫木杆落下,几人紧紧地用枫木杆压住牛头,舅佬正对着牛头,举起手中的利斧''。
上午,几十个牛头按上下两寨集中摆放,牯脏头家的牛戴着纸扎的凤凰,位列第一,随后的三个是在斗牛战斗中最为骁勇善战的牛,其它则依次列队排开,所有的牛头都必须朝向东方。这样,牯脏头家的牛,将带着全寨的祭牛,浩浩荡荡地奔向寨民们魂牵梦萦的东方去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