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姑姑节.
农历六月扬州进入了盛夏。在盛夏到来之前,扬州有一段长达数周的霉雨时期。其时,江南一带日照最强,暖空气形成的低气压,与北方冰解后冷空气形成的高气压,在长江下游地区交汇,衔尾相随,来回交切,于是长期降雨,形成了夏时雨季。此时正值江南黄梅成熟,人们便把这雨季叫做'梅雨'。又因其时阴雨满蔽,空气闷湿,使得墙壁和地面,湿润欲滴,家中衣物器具,也极易生霉,故扬州人又把这雨季叫做'霉雨'。
六月初,'霉雨'一过,阳光高照,马上就进入了高温期,扬州人便赶紧利用炽热的阳光,曝晒家中的棉衣被褥和换了季的衣服,名叫'晒伏'。'伏'就是伏天,扬州人把夏日高温时期分成三段,称为'三伏天'。所以扬州有谚云:'六月六,晒大伏',或曰:'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是指家家户户把衣服摊开曝晒,五颜六色,斑斓一片。
这晒伏的日期为什么一定是'六月六',而不是六月初的其它日子?是不是因为'六月六'顺口好记?或是因为'六月六'迎合了'六六大顺'的口彩?究其缘由,看来都不是。有一句谚语的异文倒是颇有启发,这就是扬州人有时把'六月六,晒大伏'又说成:'六月六,晒龙袍'。'晒大伏'改成'晒龙袍',这其中必有缘故。
传说
传说一: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每次都要到扬州。有一次他到扬州南郊游玩,突然间暴雨骤至,一时又找不到雨具,尊贵的帝王只好淋成了落汤鸡。当他匆匆忙忙赶到一座寺庙躲雨时,偏偏又雨过天晴了。外衣淋湿了,应当借寺僧或是其他百姓的衣服临时替换一下,但帝王岂能穿百姓的衣服呢?乾隆只好在寺庙里将外衣脱下,一直待到晒干了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此事传开后,民间便有了'六月六,晒龙袍'之说。
那天康熙躲雨晒衣的寺庙在那儿呢?据说就在扬州城南的宝塔湾运河边。皇帝能在这儿晒衣服,在旧时也是一种荣耀,于是这座寺庙便叫做了'龙衣庵'。
传说二: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
传说三:'姑姑节'的来历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翻经
其实,早在宋代,六月六就已经人为地被定为一个节日,叫做'天贶节'。贶,是赐予的意思。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十分信奉道教,一心想成仙得道,有一年的六月初六,赵恒突然宣称,上天保佑他,赐给了他一部天书。随后他就把这天定为'天贶节',并且还在泰山山顶建筑了一座'天贶殿'以示纪念。帝王一时的心血来潮,编出了一则无稽之谈,当然没有多少人赞同,这个'天贶节'没多久便被人们遗忘了。
不过,六月六作为一个节日,倒在另外一种形式下传到了近代,清末董玉书所著的《芜城怀旧录》卷一中记述:'石塔寺,即古木兰院,旧存藏经,寺僧每于夏季展晾。'这就是佛寺里的'翻经节'。
《真州竹枝词引》云:'六月初六日,晒经,第丛林故事耳'。丛林,是指寺院。寺院晒经有何故事呢?传说唐代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经,不慎将所取的经书丢落到水中,急忙捞起晒干,才得以完好地带回,由此寺院都在六月初六把所藏的经书翻检出来曝晒,以利长期库藏。
扬州寺院里的晒经,又尤为重要,因为扬州民间的写经和佛教丛林里的藏经,在全国都是很有影响的。早在隋代,由于隋炀帝的大力提倡,扬州成为全国佛教中心之一。隋炀帝还曾派人广收各地佛经,运到扬州由高僧整理,数量近十万轴。唐代的扬州,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大都会,雕版印刷兴起后,扬州的刻经流通更是名闻遐迩。直到清末至民国年间,扬州还有江北刻经处、扬州藏经院和众香庵法雨经房三大刻经流通处,时称'扬州刻本'。扬州刻经多,藏经也多,市区三百多座寺庙庵堂里所藏的经卷难计其数。霉雨季节里,衣物生霉,经书也易发霉生蠹,寺院里就在每年的六月六日把经书翻开,摊在烈日下曝晒,僧众便把这天叫做'翻经节'。
寺院里晒经是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旧时,有些信佛的妇女在这天也主动地到寺庙里参与翻经念佛,但她们的翻经是另有所图,她们认为一生中到寺庙里参加十次翻经,来世就可以转为男身。顾禄《清嘉录》卷六云:'诸丛林各以藏经曝烈日中,僧人集村妪为翻经会。谓翻经十次,他生可转男身'。这当然是愚昧可笑之谈,到了近代,此俗便逐渐消亡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