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赶降节即赶降霜降节活动之意,每年10月举行。流行于大新县下雷乡一带的传统节日活动。
每年霜日前夕,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装艳服,带着糍粑等食品、土产货物及香烛供品,赶到下雷乡来聚会。此日举行祭祀'莫怀将军庙'仪式,趁此进行社交会友或易货买卖,夜里青年男女对歌作乐,交友谈爱,故又称为'霜降歌圩'。前后热闹三天才'散降'。
霜降歌圩
歌圩壮语称旦圩。
解放前,各地均有定期的歌圩有:中和街霜降、小山四月十五、把荷街三月十二、都康念向屯杜鹃坡三月初四、松山街三月二十九、江岸街瞒岭四月十三、天等街二月初二、镇结马鞍坡二月初二。镇结一带歌圩在民国30年(1941年)前后自然消失。天等街歌圩在解放初期自行消失。大部分定期歌圩于'文革'中被禁止,70年代后期逐渐恢复。
向都中和街霜降歌圩规模大,时间长,霜降期间连续三个街日之夜均为歌圩。它既是歌圩,又是物资交流盛会。解放前,赶歌圩的客商不下几百。解放后,商业部门举办大型物资交流。清晨,往中和街的行人不绝,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姑娘们打扮得格外妖艳,脚登新花鞋,手拎金色竹篮,背带竹腊帽,双双哼着歌步入中和街。街上生意兴隆。入夜,灯火通明,街头巷尾,湖边树下,挤满唱歌人,歌声如潮,通霄达旦。对歌双方各两人,同性配唱上下声部。青年男女对歌程序一般为初试、盘考、交情、别离。初试、试控是否有意盘考,探测对方才华,内容从风土人情以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交情,相互倾诉衷肠,歌唱中夹有末伦清唱及散体韵白;一对异性相互中意后,多另寻一僻静处对咏散体韵白。别离,深沉而缠绵地互道有情有意者来日相见。有不少年轻人经歌圩结下纯真的爱情。
天等的歌圩,壮语称'旦圩'或'龙洞'。解放前,各地均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歌圩,不定期歌圩多随'做斋'举行。较为定期的歌圩有:向都中和街'霜降节歌圩'把荷农历三月十二日的'把荷旦',小山农历四月十五的'小山龙洞'和农历四月初六的'江南龙洞',福新农历三月二十九的'松山农柳龙洞'、农历四月初二的'江岸龙洞'和农历四月初八的'救汉龙洞',龙茗农历四月初五的'桥皮龙洞',上映农历四月初二的'叫列旦'和农历三月初四的'伏慢黑谷旦',华隆农历正月十五的'地州旦'和农历三月初四的'田村龙洞',都康农历二月初二的'塘补歌圩'。其中至今仍盛行的有:霜降节歌圩、小山龙洞、江南洞、把荷旦、松山农柳龙洞、桥皮龙洞、田村龙洞。在这些歌圩中,以向都中和街'霜降节歌圩'最为隆重,规模大,时间长,一般连续三个街日;它既是歌圩,又是物资交流盛会。
向都人霜降节
'八方宾客聚歌圩,年年霜降歌如海'
向都人把每年霜降后的9天定为'霜降节',全程共分头降、中降、尾降三个阶段,而'霜降歌节'自古以来就是'霜降节'的重头戏,歌圩以向都镇中和街为中心。
'山歌不唱心不开,道路不走起青苔。'一句开台歌之后,锣鼓敲响了,龙狮高舞起,歌声动地来,瞬时间,向都镇便成了山歌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四面八方的歌手以歌为言,或是倾诉衷肠,或是互道离情,初秋的向都,歌声成为最美、最暖的阳光。
而在中和街街心歌台,15对分别来自全县把荷乡、都康乡、向都镇等8个乡镇的山歌手'掀起'天等县山歌擂台大赛的'盖头',山歌手们分别以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及杂歌等对垒,采用比喻、对偶、排比、问答等方式互答,台上歌词妙语连珠,台下群众如痴如醉,不时为歌手们的精彩对答拍手叫好''最终,把荷乡女队荣升'歌王'、男队则为'歌圣',龙茗镇男队位列'歌仙'。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