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
[编辑本段]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节日传说
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库木勒',即柳蒿芽,传说达斡尔族的先人们经历了一次大的浩劫,最后是凭借柳蒿芽度过了危机。为了纪念'库木勒'挽救整个民族,设立了独特的节日。每年这个时期正是柳蒿芽成熟的季节,此时,达斡尔人会聚集到嫩江江边,品尝绿莹莹、香喷喷的'库木勒'汤,在风光秀美的草原上进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来纪念'库木勒'。
'库木勒'节的由来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多瑞宝、色热等十多位老同志因事相聚在何广成家里。事毕,大家意犹未尽,谈古论今,畅所欲言。交谈中涉及最多最集中的莫过天达斡尔族苦难的过去和今日的幸福这一主题。
当谈及苦难的过去,老人们自然回顾了辽亡后契丹一部迁徒黑龙江中、上游的艰辛、清朝时期达斡尔劲旅征战、戍边的悲壮、解放前达斡尔族人民在'三座大山'和民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的惨痛。老人们深情地说,开发了黑龙江、嫩江流域,横刀立马去出征、去戍边、在黑暗的旧社会奋力拼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幸福地生活。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达斡尔族的发展史都与柳蒿芽有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和难以割舍的情愫。所以,大家一致倡导,为了牢记过去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永远跟着共产党,搞好达斡尔族的两个文明建设,应当将民间的、自发的、松散型的采集柳蒿芽的群众性活动,创办成有组织的、紧密型的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民族、增强团结、共同发展教育的并具有娱乐、休闲性质的节庆活动,非常必要,与会老人一致赞同。
当即商定六日后举办'梅里斯城镇地区达斡尔族第一届'库木勒'节'。聚会结束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达斡尔族诗人''色热即兴演唱了自己创作的'乌软'。《赞库木勒》:达斡尔人喜欢吃'库木勒',已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它的颜色不那么艳丽夺目,它却拯救了一个曾陷入窘境的民族。过去采撷'库木勒'是为了充饥,现在烹调'库木勒'是为了品尝。灾难深重的达斡尔族人民,永远跟党向前进。可以说,此诗其情切切,其意深深,把达斡尔族人民喜食柳蒿芽的原由和举办节庆活动的宗旨、要义做了充分的表达。
'库木勒'节活动的内容
'库木勒'节活动的主要内容:首先,组织者致词,讲明举办'库木勒'节活动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要求达斡尔族人民同全区其他兄弟民族一道欢渡节日的同时,通过品尝柳蒿芽来咀嚼昔日的苦涩,品味今朝的甘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把家乡梅里斯建设好;接着是外地来宾代表讲话;最后具有达斡尔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同时展开。
'库木勒'汤''达斡尔族饮食文化之一
'库木勒柳蒿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蒿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日本、前苏联的西伯利亚等地的河谷岸散见于其他地区水草丰盛的地方。达斡尔人食用'库木勒'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三百年。过去,达斡尔人为了生存和发展积累了很多吃野菜的经验,吃的野菜品种主要有:'库木勒柳蒿芽,'莽格热则粘根菜,'洪格热野山葱,'曼齐小根蒜,'可日勒灰菜等。其中,达斡尔族人最爱吃的独具风味,祛病健身。据有关资料记载,柳蒿芽,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可补中益气,健脾强胃、滋阴降火、利尿通便等。据说,国外,已用它研制抗癌药物。因此,柳蒿芽不但倍受达斡尔人的青睐,而且越来越多的兄弟民族同胞对柳蒿芽也由不认可到逐渐接受,甚至于发展到不吃就想的程度。
尤其是在清朝,征战频仍,狼烟四起,达斡尔族男子半数战死疆场,给家庭造成不幸和贫困;在旧社会,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和民族歧视,达斡尔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往往在这危难时刻,一个绿色的小精灵''柳蒿芽拯救了数以万计达斡尔族人民的生命。这个民族从此便与其结下不解之缘、生死之缘。每当五月,春风习习、绿草如茵、百鸟欢唱。达斡尔人族妇女头包毛巾、腰扎围裙,三五成群、走出村屯,到江河湖畔、沟边壕沿,采集柳蒿芽。她们边采边唱,喜笑颜开、尽情欢乐。采完回家后,她们就把混在柳蒿芽中的杂质清除、清洗干净、放在锅里用开水焯,焯好捞出放在凉水中泡,边泡边捞,用手挤好、剁碎,以下见茎为好。尔后,攥成团以备食用。若调汤、加油、盐和少许辣椒油与肥肠或排骨或土豆等单炖即可,有条件的若与鲶鱼炖之,其味道格外鲜美,此为吃法之正宗。现在,齐齐哈尔一带的达斡尔族人能在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的一个月内品尝到新鲜的柳蒿芽。他们为了经常食用,有的人家把柳蒿芽晒干后贮藏起来备用,这种方法较原始;有的人家把柳蒿芽用开水焯后摊开晒干贮藏备用,这样处理过的柳蒿芽炖出来的汤颜色鲜嫩;还有的人家干脆把用开水焯过的柳蒿芽攥成团,放进冰箱里冻上,这样调出的柳蒿芽汤即鲜嫩又好吃,与新鲜的柳蒿芽相差无几,而且可以常年食用,方便快捷,不失为家常自用或待客的一道美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