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简介
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农历的五月或六月。五月份在戌日或亥日举行,称'五月年';六月份选其中间的3~5日举行,称'六月年',哈尼人叫'苦扎扎'节。'五月年'、'六月年'均为磨秋节。
节日传说
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两兄妹,哥哥叫呵朗,妹妹叫阿昂。阿朗武艺过人,阿昂聪明秀丽,两个都爱帮助乡亲们做事。那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有时一出来就是几天,有时几天不出来,使庄稼不能正常生长。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议到天上去分头说服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出没。这天,兄妹俩砍来栗木,创制了磨秋,他们骑上磨秋,磨秋秋飞快地旋转起来,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阳和月亮。兄妹俩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商定太阳白天出,月亮晚上出。
从此,太阳和月亮就有规律地出没,庄稼生长得很好,年年丰收。可是,两兄妹再也没有回来。
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哈尼山寨都要开展转磨秋的活动,同时,各家各户还杀鸡杀鸭,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发明者''阿朗和阿昂。从此形成节日。
磨秋简介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有磨秋、风车秋千等秋千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两种,一种叫转磨秋,另一种叫磨担秋。
转磨秋在中间有一立柱,其顶有轴,上系四绳,绳末各有一环,由四人抱环旋跃为戏,状如推磨,故曰转磨秋。
磨担秋的玩法是,取一根长1~2米,直径约15厘米的硬木固定竖于场地上,顶端削细作轴;另选一根长约10米、直径与木柱相当的木杆,中间凿凹,横置于立柱顶上,即搭成磨担秋。木杆两端骑坐对等人数,骑坐者用脚蹬地略跑数步后,即迅速骑上木杆或匍匐杆头,木杆即磨一般旋转,两端上下升沉,又似挑担时扁担的上下起伏,故称磨担秋。随着木杆的旋转起伏,落地的一方用脚蹬地,增加动力,使杆弹起,这样,木杆两端交替上下,旋转不止。
磨担秋以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傣、景颇、苗、壮、哈尼、布依、仡佬族为盛,其中哈尼族最为典型。
磨秋玩法
磨秋就是用坚硬的栗木栽在地面,顶端削尖作轴心,再把数丈长的松木横杆的中间段凿凹架上即成。打磨秋时,横杆两端骑坐或爬上相等的人,轮流以脚蹬地使磨秋起落旋转,像磨一样,所以叫磨秋。
转秋比较复杂,就是在相对距离三四米处各栽一棵长四米左右的粗壮栗木,顶端凿出滑槽,用一根木头为横杆搭入滑槽,横杆中间串上约两米左右的X形的四根木头,每X形的顶端系上一根缆绳,人坐其中,每端可坐一人或二人,整个转秋可坐四人或八人。坐者面向外,脚落地的人一蹬地就反转起来;越转越快,飞快时像球在转,所以叫转秋。
甩秋就是汉族常打的秋千,将两股棕绳的一头系在大树横出的粗壮树枝上,下端约距地面70厘米处的绳两端拴一块小木板,人站在踏板上,两手抓住棕绳,一蹲一站,甩秋就荡起来了。
这天,寨门墙上挂满了竹筒,竹筒里插有松枝、秧苗、花椒枝,祀求稻谷饱满。天黑前,把竹筒取回家时,祭磨秋仪式开始了。这时,磨秋的一头扎上火把,旁边的人端着摆满饭菜的竹簸箕祭秋。主持人把一杯杯酒洒在磨秋上,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然后把磨秋转三转,使点燃火把的那头3次高高地转向东方,迎接天神降临,保护哈尼人的庄稼。第三天,太阳一出山,栽秧号吹响了,男男女女拥向秋场,磨秋翻飞人欢笑。
打过秋千,串寨开始了!小伙子们有的穿上了女装,有的用锅底灰烟把脸画得花里胡哨的,有的戴上假面具,有的穿上了扯成一条条布片的裤子,有的腰上还挂着响铃,总之你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千姿百态的哈尼族小伙子走村串寨,姑娘们合着鼓点跳起了猴舞,迎接串寨的队伍。小伙子们接过姑娘手上的花毛巾,请姑娘们让到一边,耸肩歪颈,扭动腰身,手足并用,跳起了诙谐的鼓舞。一时之间,有人跳鼓舞,有人打秋,人人精神焕发,尽情欢乐,满场都是欢笑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