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统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
中统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介石提议,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
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在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广泛建立了党员调查网,进行各种反革命特务破坏活动。
中统局局长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而由副局长负实际责任。陈立夫、张厉生、朱家骅先后担任过局长,徐恩曾、叶秀峰、顾建中,邹学峻、季源溥等先后担任过副局长。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局),常见的电视剧中证件封皮上印中统二字并不符合史实,而且证件的大小尺寸也不同。中统成立基础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为首的CC系分子掌控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科长徐恩曾。1935年党务调查科升格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务调查处,直属于党中央(亦即蒋系国民党中央),处长由徐恩曾担任。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第一处(党政处),仍由徐恩曾任处长,但一处实际上仍是独立于军统局的一个系统,这时的军统亦是老军统系统,并非一般电视剧中的新军统系统。
1938年3月29日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提议设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8月,蒋介石对军事委员会调查局进行改组,调查局第一处扩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扩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才是新军统系统)。这样中统局就正式成立了。
中统局的人事组织中,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局长,但实际负责工作的则是副局长。民国三十八年败离大陆前担任局长的有陈立夫、朱家骅;担任副局长的有徐恩曾、叶秀峰。中统局内设人事科、专员室、经济调查处、交通处、统计处;以及一、二、三组(分别负责训练、党派、情报工作,所以二组直接大搞特务活动的说法也是不对的)。中统局组织设立依附于各级党部机关,在各省市设调查统计室,省以下设专员负责统计调查。
中统局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安全工作。实际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因为军统局也不允许他干涉越权。中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另一个重点就是暗中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此外对于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控责任。(类似现在美国的FBI)
1947年中统局改名为党员通讯局,1949年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习惯上仍称为CC或中统。内调局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事实上仍属蒋系中央掌控。伴随着国民政府的全面败退,中统局后来也迅速的在大陆消散了。中统局的另一个衰落原因是,权高震主,尾大不掉。蒋系中央不会允许这种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另外扶植了军统系统作为牵制。
一九二七年以CC派分子为骨干,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下成立了一个调查科,这是中统局的最前身。先后由陈立夫、 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任科长。在各省、市、路中国国民党党部内设调查股,县党部内设调查干事。
一九三二年将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扩编为特工总部。主任徐恩曾。对外仍称调查科,后又改称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处。在各省、市、路国民党党部内设特务室和管训中共被捕人员的反省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了缓和国民政府情报组织内部矛盾,提出了合力对外的反动口号,于一九三七年底,将特工总部与力行社特务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陈焯任正、副局长。特工总部编为该局第一处,处长徐恩曾。合并后,矛盾剧烈,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又分开,将第一处改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简称中统局)。
中统局,先后由朱家骅、叶秀峰任局长,徐恩曾、郭紫俊、顾建中任副局长。在各大行政区设有办事处或特派员办事处,在直辖市或重要城市设立区室,在各省党部及铁路、公路等特别党部内设立调查统计室(简称省室,路室)。在省室或路室下设若干分区、工作站、工作团等。在分区、工作站、工作团下面还设有许多据点及调查员。
一九四七年四月中统局改头换面,历称中央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由叶秀峰任局长,郭紫俊,季源溥任副局长。各大行政区办事处改称直属通讯处,各省、市、路党部调统室改称党员通讯组。这些都是公开性的情报组织。同时还在各省、市设立了秘密的情报组织,叫做区,如沈阳区、旅大区等。区下设分区、工作站(交通、联络站)、工作组(通讯组)。
一九四九年二月,国民政府党通局划归内政部领导,改称内政部调查局,简称内调局。
国民政府败退宝岛台湾后,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又将内调局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