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惠州市北部,博罗县境内,距惠州市区18公里,紧贴北回归线,是北回归线上一片难得的绿洲。
1998年12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象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7月2日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面积为3635.6公顷,占总面积34%,森林覆盖率88.4%;缓冲区面积为3996.6公顷,实验区面积为3064.7公顷。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植物。同时也是东江重要水源涵养林。
保护区生物种类丰富。初步查明有植物种类1627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6种,如格木,华南栲,半枫荷,白木香,粘木,巴戟天,长叶竹柏,观光木,白桂木,毛茶,黑桫椤,金毛狗,苏铁蕨,樟,红椿等,还有兰科40多种。华南特有种360余种,如广东润楠,广州追果藤,两广梭罗树,小果石笔木,红花荷,半枫荷,华南栲,华南青皮木,光叶红豆,广东乌饭树,广东山龙眼,毛茶等。广东特有种18种,如长柄石笔木,秃小耳柃,匙叶草,罗浮梭罗,双角杜鹃,宿柱杜鹃,四数苣苔,软弱杜茎山,博罗红豆,柳叶冬青,光果金樱子等。其中博罗红豆,柳叶冬青,光果金樱子是1994年华南植物研究所陈邦余教授在象头山新发现的两个新种和一个变种。有陆生野生动物305种,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蟒蛇、云豹;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2种,如虎纹蛙,三线闭壳龟,苍鹰,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水獭,苏门羚等;有昆虫339种;有鱼类72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30多种。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难得的物种基因库。
象头山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特点是山高林密,怪石嶙峋,溪谷清幽,飞瀑急倾,高山平湖,玉带明珠,一幅宁静优美、自然酣畅的风景画卷。据生态旅游专家定性分析,有一级景点1处,二级景点15处,三级景点14处,其他8处,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象头山在博罗县境内东北处,东西横亘60公里,南北30余公里。其最高峰为猫儿双,海拔1100公尺。
象头山名的由来,颇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据明朝黄佐所撰的《罗浮山志》载:唐武后(武则天)遣使入山(罗浮山)采药,至此(平云阁)迷路,祷于山神。是夜群象踏山,迟明路开。大学士张文立碑以纪其事。罗浮山神请天上神象为唐代女皇武则天的采药使者踏山开路的神话传说,见诸志书。而正是这群象中,有一头最为高大的神象依恋罗浮仙境,不愿离去。驱象天使一步一鞭,这象却一步一停。快到罗浮山脉东麓时,这神象索性长卧不起。任由鞭笞,就是不走。驱象天使无奈,只好将它一剑毙命。这神象面朝南海,庞大的身躯逐渐化为平坦的山谷,四肢和脊柱逐渐化为大小峰峦,坚厚的象皮也变为纵横的阡陌,那象头山化为高峰,却依然高昂着回望罗浮山。后来,人们就称这座大山为象头山。
象头山胜景以马毛泉下之石船最为奇胜 象头山群峰叠翠,云缭雾绕,绝谷幽岩,仙壁神石,奇花异木,珍禽灵兽。早就成为博罗乃至惠州胜境。象头山胜景尤以马毛泉下之石船最为奇胜。石船,相传是罗浮山地行仙黄野人之遗迹。解放前出版的《博罗县志》记载如下:
石船在象头山马尾泉下。石突起五、六尺,长丈余,玲珑如船。
去马尾泉数百步,大石当中流,宛如画舫,谓之石船。两岸石壁,若刀刻、若虫蚀、凹者凸者,断者续者......为山中胜处。
长溪中有石如画舫,谓之石船,相传为黄野仙遗迹。
山中胜景,有狮子岩佛寺和晒谷石、和尚石、仙人迹,观音岩等。象山南麓有明代韩寅仲礼斗处石刻及青羊洞、太极岩、懒云床、烂柯处诸胜。
象头山之湖光山色,云蒸霞蔚,长溪怪石,幽谷灵岩,自宋代以来吸引无数游人前往观赏,成为惠州、博罗一带有名的旅游胜地。
植物资源
1 植物?/strong
1.1 种子植物科的分析
根据标本采集和实地调查记载,该保护区有维管植物(未调查苔藓植物)1627种(包括该地长期引种,生长良好的92个栽培种)。其中蕨类植物36科63属113种;裸子植物8科10属13种(天然分布为4科4属6种);被子植物172科693属1501种(天然分布161科604种)。
1.2 象头山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1.2.1 植物种类丰富
广东省是我国植物种类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象头山的维管植物为广东省维管植物的1/4多。
1.2.2 植物起源古老
象头山具有悠久的地质历史和有利于植物生存繁衍的条件。广东陆地属于震旦纪华南地台的一部分,从古生代后期到中生代初期海浸与海退交替进行,到三叠纪时广东绝大部分已上升为陆地,以苏铁类为代表的森林在盆地繁衍,此后海浸很少出现,侏罗纪后有花植物开始出现。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广东东部高耸的山峰形成;以后这一带地壳运动较稳定,有花植物开始在这里大量繁殖。第四纪冰川活动,广东南部受的影响较小,所以植物能继续繁衍,以致在现代植物区系中有着丰富的古老成分,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是起源古老的类群,这类植物在象头山比较丰富。如蕨类植物中古生代出现的石松科、卷柏科、木贼科、莲座蕨科等;中生代出现的紫箕科、里白科;白垩纪的蚌壳蕨科,第三纪的海金沙科、乌毛蕨科、桫椤科等,裸子植物中出现于石炭纪的松科和侏罗纪罗汉松科中最原始的罗汉松属以及在系统发育上完全孤立的买麻藤科在此处有生存。杉木为第三纪的残遗类型。
植物界的科学家一般认为被子植物发生于侏罗纪或三叠纪,到白垩纪时已很繁盛,第三纪时已成为世界上的优势植物,现代被子植物的科当时已经形成。当今被子植物的发生系统尚无统一之说。多数学者认为多心皮离生心类型为最原始的,依此观点,象头山该类科的种类很丰富,如木兰科有3属6种;还有八角科、五味子科、番荔枝科、樟科、毛茛科、木通科、金粟兰科等。金缕梅科为古老而复杂的科,其中象头山分布的马蹄荷(Exbucklandia)、红花荷属(Rhodoleia)最原始。另一派学者认为,双子叶植物中柔荑花序最原始,依此之说,象头山该类植物也很丰富。如柔荑花序类的主要科壳斗科、胡桃科、桑科等为该处森林群落中的主要成分,还有杨梅科、榆科等柔荑花序类。据已有资料,被子植物的许多科起源古老,如中生代侏罗纪出现的樟属(Cinnamomun)、槭属(Acer)、榕属(Ficus)、枫香属(Liquidambar)、朴属、楤木属、葡萄属等。第三纪渐新世出现的南五味子属、盐肤木属;晚第三纪出现的省沽油属、黄杨属、勾儿茶属、无患子属、野茉莉属、花椒属、卫矛属等。
由上分析,本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现代繁盛的植物区系是古老植物区系的延续和发展。
1.2.3 热带性成分占主体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是根据植物种或科、属的现代地理分布而确定的。前述植物科、属、种的分布型统计分析,明显看出象头山的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多样,有世界广布、热带与亚热带分布、温带分布以及特有分布,同时与世界各地区系有联系,这些说明该地区系成分的复杂性。但是从统计中看出,该地热带成分占据主体:科的热带与亚热带性占49.1%;属占69.5%(占除去广布属的 75.3%);种占64%(占除去广布种的73.1%)。这体现出该地植物区系由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即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性质。
1.2.4 珍稀、特有植物多
该地珍稀、特有植物较多。珍稀植物指国家明文规定的保护植物。此处综合国家两个保护文件的内容来确定保护的种类。即1992年国家环保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中种类,该地有国家保护植物10种,其中二级保护植物2种,三级保护植物8种。1999年8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重点保护植物名录,该地包括全部兰科植物在内共有50种,两文件所规定保护种,除去重复种,该地共有保护植物56种(见表2)。 表2 象头山保护植物名录表
种名 拉 丁 名
划格木 Erythrophleum fordii
华南栲 Castanopsis concinna
半枫荷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白木香 Aquilaria sinensis
粘木 Ixonanthes chinensis
巴戟天 Morinda officinalis
长叶竹柏 Podocarpus flenryi
观光木 Tsoongiodendron odorum
白桂木 Artocarpus hypargyraeus
毛茶 Antirhea chinensis
黑桫椤 Cyathea podophylla
金毛狗 Cibolium barometz
苏铁蕨 Brainea insignis
樟 Cinnamomum camphora
红椿 Toona ciliata
兰科 Orchidaceae41种
合 计 56
特有植物在前述种的统计中已作介绍。在象头山除已介绍的广东省特有植物外,还有360余种华南地区的特有植物,如广东润楠(Machilus Kwangtungensis)、广州追果藤(Capparis cantonensis)、广东刺冬(Scolopia saeva)、两广梭罗树(Reevesia thyrscidea)、小果石笔木(Tutcheria microcarpa)、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华南栲(Castanopsis concinna)、华南青皮木(Schoepfia chinensis)、光叶红豆(Ormosia glaberrinia)、广东乌饭树(Vaccinium hancockiae)、广东山龙眼(Helicia kwangtungensis)、毛茶(Antirhea chinensis)等。
1.3 结论
1.3.1 象头山植物区系种类丰富,已调查统计的维管植物为1627种,此调查是局限于保护区的森林范围中,如果将象头山作为一个整体,从山麓到山顶全面进行植物采集调查,维管植物可达2000种,加上苔藓植物(估计200种左右),该区高等植物应在2000~2500种之间。
1.3.2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热带至亚热带的过渡性质,尤以热带亚洲和泛热带分布成分较突出。区系成分中热带型与热带至亚热带型占绝对优势。但是许多典型的热带性成分如龙脑香科、西番莲科、田葱科、猪笼草科等没有分布。分布的热带性成分为延伸到热带北缘和亚热带南缘的种类。所以植物区系明显体现了南亚热带性质。
1.3.3 该地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和多样,与世界各大区系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但主要与泛热带、热带亚洲、旧世界热带分布区联系密切,与北温带和东亚分布也有联系,因此形成了该地植物的多样性。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难得的植物宝库。
1.3.4 该地具有56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包括兰科植物)和丰富的华南地区特有植物,以及典型的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是我国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和发展。
2 植被类型
植被是该地植物群落的总称。象头山植物群落多样,类型的划分以《中国植被》关于植被类型划分的原则和单位为依据,即以群落外貌、生活型、优势种、结构以及生态习性相结合的原则(植物群落学-生态学的原则)进行分类。分类单位为三个基本级,即高级单位植被型(代号Ⅰ、Ⅱ……),中级单位群系(代号1、2、……),基本单位群丛(代号(1)、(2)……)。每个基本级上设辅助级,如植被型组、群系组、群丛组。根据上述原则,将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划分为5类植被型组,24类群系和31类群丛组或群丛。其中常绿阔叶林有10个群系(见表3)。
表3 植被类型的划分
针叶林 阔叶林 竹林 灌丛 草丛
Ⅰ 暖性针叶林针叶纯林
1马尾松群系
2 杉木群系针、阔混交林
3马尾松、阔叶树群系 Ⅱ落叶阔叶林
1枫香群系
2 山乌桕群系
Ⅲ 常绿阔叶林低山常绿季雨林
1 假苹婆群系
2 蕈树群系
3 青钩栲群系 山地过渡型常绿阔叶林
4红花荷群系
5 木荷群系
6罗浮栲群系
7 藜蒴栲群系山地典型常绿阔叶林
8 粤桂石栎群系
9 甜槠群系
10 红楠群系
Ⅳ 亚热带竹林溪谷竹林
1 托竹群系山地竹林
2 箬竹群系
3茶秆竹群系 低山灌丛
1 桃金娘群系
2 细齿叶柃群系中山灌丛
3 五列木群系
4 黄杨群系 荒坡草丛
1 五节芒群系沼泽草丛
2 龙师草群系
2.2 常绿阔叶林类型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一个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的主体是保护该区的地带性植被。而地带性植被的状况(包括面积、类型、组成、结构等),决定着该保护区的重要性程度,所以处于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核心是常绿阔叶林的状况。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面积为5007.6hm2,占有林地面积的56.1% ,分布于海拔80-950m处。该地常绿阔叶林根据组成、结构和生态特征等可分为三个植被类型和10个群系。
表4 常绿阔叶林
低山常绿季雨林 山地过渡型常绿阔叶林 山地典型常绿阔叶林
(1) 假苹婆林
(2) 蕈树林
(3) 青钩栲林 (4) 红花荷林
(5) 木荷林
(6) 罗浮栲林
(7) 藜蒴栲林 (8) 粤桂石栎林
(9) 甜槠林
(10)红楠林
2.3评论
2.3.1 典型的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处于我国北回归线南部,是我国南亚热带山地较大的保护区之一。保护区自然植被生长着5007.6hm2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山地典型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有10个群系、若干个群丛,植物种类非常丰富。这种较完整的地带性森林植被,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又是广东省东江上游多条支流的发源地,东江担任着深圳、东莞等重要城市的供水任务,所以保护象头山森林植被,对保护东江水量和水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将象头山这个我国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
2.3.2 立地环境的脆弱性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为燕山运动隆起的花岗岩山地,风化程度高,石块和砂砾多,植被形成时间漫长,一旦破坏,极难恢复。该地海拔800m以上呈山原状地貌,坡度虽缓,但土壤疏松,砂砾多,森林被砍后必然造成水土流失或泥石流。海拔800m 以下沟谷深切,许多地段坡度陡峻,岩石裸露,这类立地的森林是经过漫长年代生存竞争演替而成,是自然界的珍宝。这类立地的森林,一旦破坏,需几百年才能恢复,这几百年中随时可能给人的生存带来灾难。因此,这里环境非常脆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这也是该区森林应严加保护的原因之一。
3 植被的垂直分布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垂直分布主要分为三个类型:
3.1 典型的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类型 分布于海拔400m以下。
3.2 含南亚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类型 分布于400~800m。
3.3 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类型 分布于海拔800m以上。
象头山植被演替的最终趋势将是常绿阔叶林。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