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②

  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乳源县西南部,属南岭山脉南麓群山区,地处北纬24°28ˊ-24°32ˊ,东径113°6ˊ-113°13ˊ之间,属北回归线北缘。东邻曲江,西、南与英德交界,北至本县埕头瀑布。全区东西宽10km,南北长6.5km,总面积3673ha,属乳源县大布镇行政区域。与曲江罗坑自然保护区、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成“品”字形分布。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北缘,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类型。区内自然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风景优美,具有很高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价值。
  地球上北回归线所穿过的附近地带普遍出现荒漠、半荒漠或稀树草原,其三分之二的陆地面积为沙漠,有“北回沙漠带”之称,唯独我国南部还保存有森林植被。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北回归线上的森林是一类特殊的森林类型,是国际“人与自然圈”的重点研究课题。但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世界上这种特殊森林类型多遭破坏,许多珍稀动植物几近灭绝。而粤北山区(如英德石门台、曲江罗坑、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等)至今保存有大片完好的原始天然常绿阔叶林,是世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其特殊科学研究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乳源大峡谷远景
  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正处于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加之地形、地貌复杂,因而形成了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和大峡谷内小气候并存、多种生态环境并存的特征,保护区内许多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甚至温带的动植物都荟萃其中,珍稀濒危物种十分丰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华南师范学院、中科院环境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曾组织专家对该区的动植物资源做过调查。据2003年4月中南林学院专家考证,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59科348属590余种,加上苔藓植物,则大峡谷的高等植物在800种以上,其中蕨类植物近300种。野芭蕉、海芋、华南省藤、买麻藤、山露兜树等热带树种分布较多,伯乐树、金毛狗、苏铁蕨、花榈木等珍稀树种有少量分布,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桫椤在本区呈群落大面积分布。专家考证认为:大峡谷保护区属具有雨林特征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保护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近有脊椎动物141种,属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的1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熊猴、云豹、瑶山鳄蜥、蟒、黄腹角雉6种,Ⅱ级保护动物有水鹿、斑羚、猫头鹰、穿山甲、虎纹蛙、大鲵、白鹇等7种。最近,专家在保护区调查中还发现了最早诞生于距今十几亿年前的世界级“极危水生动物”――桃花水母。仅兽类一项,凡广东、海南有的,该区均有或曾生存过,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发现有活动踪迹)、熊猴、云豹、白鹇、瑶山鳄蜥等。这些珍稀植物群落和动物成为本区的特色之一。
  峡谷景观地貌是该保护区的又一特色。保护区内的大峡谷长15km,深300多米,向南蜿蜒至英德境内。峡谷顶部地势平缓,大布河从谷口梯级状的崖顶飞流直下,形成气势磅礴的大瀑布,落差达200多米,为广东第一瀑。谷内沟壑纵横,奇峰林立,深邃险峻,更兼有云山雾海、飞瀑流泉、奇花异草,自然风光优美,是人们游憩、探险、揽胜的好地方。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大峡谷在广东及附近地区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乳源大峡谷中景
  建立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使之与英德石门台、曲江罗坑两个自然保护区成“品”字形分布,遥相呼应,对于拓宽这一地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切实保护好自然物种资源和大峡谷景观地貌,改善粤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98年9月14日,乳源县政府发出《关于建立乳源大峡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的决定》(乳府[1998]53号),建立“乳源大峡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由县林业局管理。为加快开发,建设保护区,提高保护区等级,同年10月13日,县委、县政府成立以县委副书记邓小杰为组长,县委常委邓运良为副组长的“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筹建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省级自然保护区项目立项筹建工作。1999年韶关市人民政府同意批准建立“广东大峡谷市级自然保护区”(韶府复[1999]36号文),2000年,乳源县与英德市行政区域界线全线勘定,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乳源县重新调整保护区界线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重新规划后的保护区面积达到3673ha,比原来增加205ha。200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粤办函[2001]636号《关于同意建立江门古兜山等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复函》,批准建立广东乳源大峡谷省极自然保护区,2002年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粤机编办[2002]199号《关于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机构编制的函》,批准成立“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级事业单位,由省和乳源县共管,以乳源县为主。核定事业编制12人,人员经费由省财政核拨。
  

为您推荐

完善广东省文化志愿者艺术团发展的对策和思考

  (一)广东省文化志愿者艺术团专业水准   鉴于广东省文化志愿者艺术团年龄偏大,大部分人员都是离退休干部或工人,为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准,建议加大宣传的力度,动员更多艺术家参加,吸取一批年轻化艺术人才的参与,推动形成专..

广东省文化志愿者艺术团成立基本情况

  2012年3月份,广东省文化志愿者艺术团开始筹备。从筹备之初,艺术团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相应,大批群众文艺团体和热心人士踊跃参与,经过精心筹备与策划,于2012年7月在广州市图书馆广场举办了广东省文化志愿者艺术..

汉剧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唱腔优美,以皮黄板腔体为主,兼收昆曲、小调、吹牌、大板、佛曲、安春调等,红净唱腔为独有特色;伴奏音乐分'文乐'、'武乐'两大类,以头弦为领奏主要弦乐,三弦、月琴、二胡、提胡、柳胡等作伴奏,清雅古朴。角色分为生..

广东音乐代表作品

广东音乐艺术特色

地方特色 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曲名和乐谱可稽的乐曲现有五百多首。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三宝佛》、《步步高》、《平湖秋月》、..

广东音乐传承意义

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保护和扶持工作急需加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

广东音乐历史渊源

广东音乐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成型于清代光绪年间,繁荣于民国时期。内容广泛,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如今则专指丝竹音乐。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