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丘②

  位于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的寿丘。据古史记载,为诞生地。在寿丘建景灵宫祭祀,尊黄帝为始祖。景灵宫原共有1320间,玉雕皇帝像,用太庙礼仪祭祀,礼制是当时最高的。该庙可惜毁于元末。现这里辟为公园,园里石碑是我国最大的石碑。现在园占地37亩,插云双碑,倒映一池。
  黄帝生于寿丘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这种说法的始作俑者是。他作为曲阜人,伪造了这个学说。后来,受此影响,在《帝王世纪》中也附和了这种说法。但这种说法被历代和今天的学者所否定。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用如山的铁证证实孔安国造假。寿丘说是伪学说,后来宋真宗所建的景灵宫也被鉴定为伪遗址。
  寿丘说不成立的理由为:
  1、在今天留下来的“”前的战国和先秦古籍中,《国语》、《左传》、《竹书纪年》、《黄帝见大隗》等典籍中,“黄帝”从来没有和曲阜发生任何联系!而且这些书都无一例外地指出“黄帝有熊氏”、 “黄帝居有熊”以及黄帝在有熊国附近的活动。
  2、最早提出“黄帝是山东曲阜人”的是汉代山东曲阜人孔安国,从唐代以后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而在此之前,所有的正史都无一例外地指出黄帝有熊氏,居地在河南新郑。
  3、另一个“寿丘说”的支持者是西晋学者皇甫谧,但他的观点自相矛盾;而且在皇甫谧提出帝生寿丘500多年之前,史书已经明确记述黄帝是哪里人。如果我们看《史记》皇甫谧关于黄帝的注释,就会发现皇甫谧本人关于黄帝的注释前后自相矛盾,很多地方无法自圆其说,比如,他承认黄帝是有熊氏、居有熊,但是却又毫无根据地称黄帝“生于寿丘”。历代文献表明,在皇甫谧提出帝生寿丘500多年之前,史书已经明确记述黄帝是哪里人。战国《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战国《世本》以及汉代《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都说黄帝“居轩辕之丘”。“有熊”和“轩辕之丘”的所在,历代史学家都认定是在河南省新郑县。”其实,当皇甫谧提出山东寿丘说之后,当时的史学家王嘉在《拾遗记》中就针锋相对说:“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清代《竹书纪年集证》引明代太常少卿说:“黄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郑之轩辕丘,非生于兖州之寿丘也。”郭袁恒在《历代帝都考》也说:“黄帝生于寿丘(开封府新郑)。
  4、还要说孔安国的祖先,今人所留下的孔子的传记中,从来没有提到孔子在自己的家乡(而且还是同一个县的)拜黄帝,不仅如此,孔子也从来就没有提到过“黄帝在曲阜”,而大力提倡“效古圣王”的孔子竟然对作为人文始祖的同乡置之不理,这已经不是不近情理而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5、古籍中记载黄帝的史料和现在的曲阜附近的地理环境根本对不上号。曲阜无名山大山,而记载黄帝的大量史料所称的“”、“风后岭”具体地址等经考证已经确认。“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战国 庄周《黄帝将见大隗》)(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商时期的地图上这样标明:有熊氏地域内有两大地貌特点:南有颍水,北有大隗山,(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有大隗山,盖压禹、密、新三县也。”北魏时候,大地理学家通过实地踏勘,在他写的〈水经注》里确切地说:“大隗即具茨山也。”)
  6、曲阜在西汉以前,根本没有黄帝的传说及遗迹,而新郑周边县市的黄帝遗迹多达几十处,遍布新郑、新密、襄城、禹县等县市,系统而完整,且都能与先秦古籍一一对应,这也刚好是有熊氏的活动范围。
  7、山东上古时为东夷集团所在地,为之墟,非华夏族居地,这一点专家已经作了详细说明:“作为华夏族少典怎么可能娶了有蟜氏女,从有熊国跑几百公里到海岱地区“太昊族”的居住地生下黄帝呢?正如上古史专家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所说的那样:‘鲁国本为少皞之墟,是东夷族的大本营,华夏集团的黄帝绝不能生那里。在周成王‘残奄’(鲁地奄地)以前姬姓的势力没有到达山东的痕迹。’”所以说“黄帝出生于曲阜“无考。
  8、关于黄帝的父、母、妻子的氏族居地。 黄帝其父,《史记》开篇即明确指出“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少典是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后人有的称之为有熊国(河南新郑),少典便被称作有熊国国君。所以,大多史料都称黄帝为有熊氏,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黄帝为有熊氏,标明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后裔。所以,黄帝自然应该出生在新郑。
  黄帝其母,国语:“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关于有蟜氏居地,史书记载,黄帝的母族有蟜氏居平逢之山。《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螯虫,实惟蜜蜂之庐。”有蟜氏是崇拜蜜蜂的始祖部落,长期与有熊部落通婚。平逢山就是今洛阳市北边的邙山。《山海经中次六经》说:“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郝懿行《疏》:“平逢山即北邙山,郏山之异名也。《地理志》云:河南郡谷城,盖县因山为名,山在今河南洛阳县西北”。这里的“伊洛”是指伊水和洛水。《左传定公八年》载:“单子伐谷城”。注:“谷城在河南县西”。《后汉书郡国志》说:“谷城,瀍水出”。这说明“谷城”在今洛阳市的西北部。《逸周书作雒解》载: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太平寰宇记》说:“邙山在河南县北十里、洛阳县北二里,一名平逢山,亦郏山之别名也”。《说文解字注邑部》“郏”字条说:“按《周书》所谓郏山者,北邙山也”。这说明平逢山乃北邙山的别名,位于伊洛之北,包括今新安县东部和孟津县全境的邙山岭上。由此推测,远古时代声名显赫的有蟜氏,当居住在以洛阳北邙山为中心的豫西一带。其范围可西达渑池、灵宝,东抵偃师、巩义,北至黄河南岸,南到嵩县、汝州的广大地区。事实上现在郑州的几个市县夏朝和夏朝之前也属华夏文明发源地河洛文化的区域。
  黄帝妻,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西平县古为西陵氏徙居地,西陵作为地名在西平被长期袭用,曾叫西陵国、西陵亭、西陵乡、西陵县。”在历史典籍中,西汉以前唯一一处叫西陵的地方是今天的河南省西平,《三国志魏书》留下西平在魏朝时有“西陵乡”的确切记载;《水经注》也记载:西平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同时,西平县还发现有较大规模的董桥新石器文化遗址,采集和出土了大量与西陵国相对应的史前文物,特别是古人类缫丝纺线的原始工具等(西陵县师灵岗的南半坡处遗址经考证为西陵岗,属于新石器(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6000的黄帝时期文化遗址,清人、熊会贞《水经注疏》载:“(西陵)亭当在今西平县西”。杨守敬《水经注图》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标识了具体方位),西陵国距有熊国一百多公里,少典族(黄帝为少典之子)与西陵氏族是近邻氏族,两族通婚再正常不过。
  由此可见,黄帝直系亲属氏族领地都在河南,而且相距不远,那么黄帝的出生地立见明矣。

为您推荐

禹王宫②

  禹王宫位于南江县长赤镇。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四合院中式砖木结构建筑。山门前壁系镂空青砖浮雕花卉、飞禽、走兽、喜字图案和张飞所当阳桥图、白鹤寿星图等,刻工精美,表情生动。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美因兹②

  美因兹(Mainz)是德国的一个小城市,靠近机场,在 与的交汇处。由于人们习惯用英语发音去读Mainz,所以误念成“美因兹”,正确的发音是“麦恩兹”。   著名的Johannes-Gutenberg大学(古藤伯格大学,这是为了纪念古藤伯格而..

大唐秦王陵博物馆②

  大唐秦王陵博物馆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宝鸡市北坡公园顶,距离市中区仅2.5公里,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展示唐末秦王李茂贞(公元856-924年)及夫人刘氏(公元876-943年)“同茔不同穴”的合葬陵寝为样板的专题博..

方孝孺墓②

曹娥庙②

  介绍   古城上虞,历史久远,七千年悠悠绵亘。   曹娥庙,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曹娥庙始建于公元151年,几经迁徙、扩建、修葺,奠定了现有庙宇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昆明八景②

  昆明八景   元代昆明八景   昆明风景名胜的开发建设,可上溯到唐代南诏时期。南诏建设拓东城,先后在螺峰山麓即岩而寺,曰补陀罗,在五华山上营建五华楼,在城南建东寺、西寺及寺中双塔。还按金精神马、缥碧之鸡的传说..

丰乐亭②

  滁州丰乐亭丰乐亭概况  丰乐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旅游区丰山脚下紫薇泉旁,为北宋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建,亲撰《丰乐亭记》记之,于亭间饮酒、题吟、会友、与民同乐,并命人在幽谷“杂植花卉”,“浅深红白宜相间,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