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转楼②

  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和转楼
  在河南社旗县太和乡有一座罗马教堂式旋转楼,始建于1942年6月,竣工于1946年8月,是当时富甲一方的蒙古族大庄园主李自炎出资兴建的一座中学的遗址。1990年被河南省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旋转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杰作,它面南背北,砖木坯瓦结构,上下三层,共有房舍126间,楼高12.80米,东西长46.70米,南北长40.50米,占地近1900平方米,整体造型为一天井院格局,外部与遵义会议会址大楼相仿。远望近观,均可让人感到古朴典雅,气势雄伟。正面和天井院内一楼、二楼的四侧均由数个连环拱圈支撑。上下、前后、左右完全对称,既符合力学原理,宜于室内采光,又节省了材料,更能给人以和谐统一庄重高雅的美感。墙体设置的对开窗更利于空气流通。最引人啧叹的是楼的前排和内侧都有走廊,人在楼上可随意走动,前后左右,四通八达,呈“回”字形,故有“转楼”之称。又因它是罗马教堂式建筑,所以又被当地群众称为“洋楼”。
  作为蔚文中学的校址,旋转楼除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颇具魅力的艺术价值外,尚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相补衬。清末京城大学士张东寅曾为该楼题写“乐育楼”3个大字的匾额,悬于前楼正门两侧4根巨型圆柱的上方,使该楼陡增庄严神圣之气概。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佑任也曾为该楼题写校名,上书“蔚文中学”4个金色大字的匾额悬于校门,曾吸引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聚此求学。令人遗憾的是,名人的珍贵墨迹均因战乱等原因未能幸存下来。更当一提的是,解放战争时间,当时的中共地下党员刘花年、左保乾等人,曾以教书为掩护,在学生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蕴积了革命火种。

为您推荐

汉水文化太和博爱、厚德载物的精神②

太和博爱、厚德载物首先就要体现在对人民的观念上,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民为邦国之本,能够做到爱民,才是抓住了厚德载物、太和博爱的根本。五千年前的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耕;搭架采药,疗民疾患,一日而遇七十毒;制陶器,创纺织,兴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