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禾人面纹方鼎②

大禾人面纹方鼎——现藏湖南省博物馆青铜馆

  

大禾人面纹方鼎详细信息


   全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商代晚期。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因此鼎亦被称为大禾方鼎。
  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有的专家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怪神。究竟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仍是个谜。
  从艺术形式上看,此器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四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且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发现与入藏过程
  
 约在1958-1959年左右,中国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一个叫新屋湾的地方,一位农民在挖地时发现了这件人面方鼎,当时,并没有引起他的特别注意,不久,他把这件器物连同他们家的一堆废铁卖给了收废品的人。
  当时,正是全国人民大炼钢铁的年代,金属制品是重要的回收物资。
  很快,这件器物像所有当地的废旧金属制品一样被分类集中到了长沙毛家桥废铜仓库。在废铜仓库,专门的拣选师傅将对铜料再次分拣,然后分送到有关冶炼厂。
  这件今天被定为了国宝的人面方鼎,就堆在小山一样的、准备发送到冶炼厂的材料中。幸运的是,这件器物的一块残片被湖南省博物馆派驻到废铜仓库拣选文物的师傅发现了。于是,他们跟踪追击,找到了10多块,经初步拼对与研究,发现只缺一条腿与底部。器物运到馆里后,修复师傅张欣如马上对其进行了修复。有意思的是,隔了二年,残缺的一腿也找到了,于是用这条正宗的腿换下了假腿。
  
   人面身躯复原推想
  该鼎最让人惊奇的地方是在器物的四周各装饰了一个又大又醒目的半浮雕人面。其实,器物上表现的对象,是有头、有身、有角、有爪的半人半兽的“超人”,躯干因器物平面表现的局限而隐去。

大禾人面纹方鼎相关评论

  人面纹方鼎的文化内涵探析
  人面鼎上的半人半兽的“超人”是什么身份?,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饕餮、祝融、蚩尤、邦君造像、傩面、黄帝四面、所有者的祖神等等。
  黄帝和青铜傩面 饕餮
  
  
  半人半兽是中国史前图腾中最普遍的祖神崇拜表现方式,凝聚的是敬祖情结。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或文化英雄、始祖无不在人的形象之外被加上神的力量与动物的器官,《山海经》一书就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有关这些亦人亦神的始祖或英雄们的形象描述。
  从传说看,半人半兽的形象,一半是兽——主要是形体像兽;一半是人——主要是智慧像人。因此,最原始的半人半兽可能是某种族群传说中的祖先,也可能是某个部族的英雄,可以托名为真实的或传说的“历史人物”,也可能是凝聚了某种部族精神寄托的凭空创造出来的“文化英雄”。人面方鼎表现的这个半人半兽,无疑是这个神系中的一位。
  
  关于半人半兽的英雄或神灵形象,体系复杂而庞大,中国比较古老的传说中,半人半兽主要有三种固定模式。
  第一种是人首蛇(龙)身
  
  第二种是人首鸟(兽)身
  
  第三种是怪面怪身,充满邪气、性情乖戾、形象丑恶,他们往往与被中原正统视为异端的方外民族的祖先联系在一起。这种人创造的文化形象或英雄形象,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善于变化
  第二个特点是具有超人的智慧与力量
  人面方鼎铸造的时代,已是有国家的文明时代,图腾只是祖先留下的一个文化遗产或精神主宰而已,他到底见证、纪念了什么?这还是一个有极大认识空间的问题。
  
   关于鼎的小知识
  鼎是一种离我们有二、三千年的器物,“问鼎中原”“鼎故革新”“三足鼎立”等存在我们语言中的成语却使这种几千年前的器物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鼎的基本形状分为方鼎、圆鼎两种。
  传说夏代铸造了传国之宝“九鼎”,有学者考证,“九鼎”真正是9件鼎,而且有6件是带翼的方鼎,但“九鼎”更可能不是实指9个鼎,而是指代表身份地位的“九鼎制度”。从考古发现看,夏代的铜方鼎还没有发现,商周铜方鼎出土也非常少,全国共计百余件。大型方鼎主要流行于商代,而且大型方鼎的使用与王或后有关;中型方鼎所有者的政治地位也相当高,有的就是方国的国君;小型方鼎也多为方国国君或其配偶、有政治地位的贵族所有。人面方鼎的所有者应该是极有身份地位的。
  圆鼎一般带三足,故魏、蜀、吴瓜分天下被说成“三国鼎立”,成语中也就有了“三足鼎立”。
  鼎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常出现在祭祀礼仪中,故被视为礼器;鼎也是一种实用器,作为一种实用器,流传时间、范围非常广,主要用以烹煮食物,因此在青铜器的分类中被称为食器。

为您推荐

西湖游览志馀②

  Xihu Youlan Zhiyu   《西湖游览志馀》   明代散文集。共26卷田汝成辑著。田汝成,字叔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五年(1526)进士。另著有《炎徼纪闻》《龙凭纪略》、《辽记》、《武夷游咏》等。所..

龙天教②

  Longtianjiao   龙天教   中国民间宗教。明代白莲教一支派。创教人为明嘉靖时一米姓者,法号米老母、米菩萨。流传于以直隶赵州(今河北赵县)为中心的“燕南赵北”(约当今河北省西南部)一带。该教现存资料很少。《古..

缠臂金②

词条内图片相关介绍  “缠臂金”2件,用宽0.7厘米,厚0.1厘米的金带条缠绕十二圈而成,各长12.5厘米,分别重295.5和292.5克。这是女性使用的饰物,过去曾有发现。而葬在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例。   明代梁庄王考古发掘,钟祥市梁庄王墓据考证..

史前巨石柱②

朱凤瀚②

  南开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史学会理事   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   中国先秦..

奥瑞纳文化②

  Aurignacian culture奥瑞纳文化简介以及发现  晚期的一种石器工艺传统与艺术传统。继穆斯特(Moustier)工艺之后,与佩里戈尔(Perigord)文化同时存在而为梭鲁特(Solutre)文化所继承。奥瑞纳文化的特点是石器的多样..

青铜错银带钩②

  战国错银带钩为青铜铸造,呈流线型,全素面,主体部分施以错金银工艺,形成了富丽辉煌的视觉效果,掩饰了素面单调的缺憾。错金银工艺大约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到西汉,最初主要用于铭文。战国时期,青铜器形制和文饰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