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世的西周青铜重器中,如果大盂鼎号称第一,那么当之无愧的第二,则非大克鼎莫属。大克鼎高931mm;口径756mm;重201.5kg。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青铜重器的伯仲竟是同门,它们都曾经是清晚期的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荫的旧藏。
大克鼎,也可称作善夫克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发现于陕西扶风。出土当时为一个器群,计有小克鼎七具为列;克钟五枚成组,另有克镈、克盨等多件器物,而大克鼎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克器群在重见天日后即被拆散,并从此天各一方。晚清的金石大家,如端方、吴大澄等人均曾收藏过小克鼎等克群器物。时至今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日本的书道博物馆;黑川文化研究所和美国的芝加哥美术馆等处都分别收藏有小克鼎;克钟、克镈、克盨等克器 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时,善夫克为追述其祖父师华父辅佐周王的功绩;颂扬周天子并感谢大王对自己的重用和赏赐而作的重型礼器。大克鼎造型为双立耳;口沿宽阔;颈部饰三组兽面纹,六出脊;器腹稍垂,饰以大波曲纹;下承三粗壮蹄足,足上部亦饰有兽面纹。整体感觉庄严凝重;气宇轩昂。器的内壁铸有铭文28行,计290字。通篇铭文布局在整齐的网格之中,每格一字,美观端庄。
大克鼎重光后,首先为津门人士柯劭忞收藏,而柯氏是为潘祖荫的门长。未几,潘氏得知柯有大克鼎入藏,欣羡不已,亲往求让。稍加协商,大克鼎即易主归了潘祖荫所有。三十年前,潘已藏有大盂鼎,于今又得大克鼎,两大礼器至尊齐聚潘府,可谓壮观,潘氏的金石声名也由此益盛。盛名之下,不免引来诸多文人雅士及显贵上门,以求一睹二鼎的尊容。但潘氏奉二鼎若拱璧,不予示人。为此潘家还真得罪了不少人。
孰料,潘祖荫在得到大克鼎的当年即撒手人寰。潘本人无后,而潘家也再无当朝为官之人。潘祖荫的弟弟潘祖年,虽不为官,但也深知官场险恶。怕哥哥的去世使潘家失去庇护,迟早会遭人暗算。于是经过族内商议,决定举家回迁故乡苏州。大克鼎和大盂鼎以及大量钟鼎珍玩就此随潘家离开京城,落户到了苏州。
在此后的日子里,大克鼎、大盂鼎等潘家珍藏历经端方强索、国民党当局诱骗以及日本占领军搜查等诸多磨难。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获得新生。潘家后人于1951年7月26日将大克鼎、大盂鼎等全部所藏捐献给国家。从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至今大克鼎已在此公展了半个多世纪。而大盂鼎却于1959年为支援北京历史博物馆开馆,调拨到了北京。
四十五年过去了,上海博物馆有情有义,为了让大克鼎和大盂鼎的捐赠人潘达于老人重见两大鼎聚首的盛况。特地在老人百岁诞辰时将大盂鼎从北京接回上海,于2004年2月29日至3月6日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
大克鼎虽然从清末离开北京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但是,北京的一间闻名遐迩的餐饮企业,却在2003年请大克鼎作了吉祥物,这企业就是全聚德。据说是因为大克鼎的“大克”两字的读音,正应了英文DUCK(鸭子)的缘故。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大克鼎故事的一朵精彩花絮。
----------------------------------------------------------------------------------------------------------------------------------------
大克鼎为清末海内三宝之一,,其它二宝为大盂鼎和毛公鼎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