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赞初②

蒋赞初(1927~)

  蒋赞初,男,江苏人,1927年5月出生,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主要从事考古学与历史研究。江苏省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资深文物考古专家,南京历史学会名誉会长。曾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组成员、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组成员。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留任南京大学。半个世纪以来,他亲自主持发掘或实地考察了上千座六朝遗址和墓葬,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南京史的文章,解决了许多南京史遗留问题。代表性论著有《南京城的历史变迁》、《南京地名考略》、《十代故都》、《南京东晋帝陵考》、《我国东南地区原始文化的分布》、《长江中下游六朝墓葬的分期和断代》、《长江中下游历史考古论文集》等。

附:八十蒋赞初与南京情缘

  □卢海鸣
  先生是江苏宜兴人,但自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后,就一直工作、生活在南京,与古城结下了不解情缘。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先生在40年的时间里,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南京地方史方面的研究文章,如《南京城的历史变迁》、《南京地名考略》、《南京地名探源》、《十代故都》等,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解决了许多南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从而奠定了先生本人在南京地方史研究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南京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作是六朝古都。
  实际上,六朝灭亡后,南唐、明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相继在南京定都。六朝古都的称呼显然无法涵盖南京这座古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那么,什么样的称呼才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呢?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赋予南京“十代故都”或“十朝故都”美名的观点,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今天,先生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普通市民的广泛认同。《南京史话》一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专著。它是先生1962年应历史学家吴晗教授的邀请而写的,1963年被吴晗列入“中国历史小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书生动真实地勾勒出南京历史的发展脉络,填补了南京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1980年,先生又进行了增补修订,这部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南京出版社又将这部书列入“可爱的南京丛书”出版。这部深入浅出的历史著作,历经40年而畅销不衰,影响了两三代南京人的成长,这种影响目前还在持续。这在同类出版物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在中国地方史研究领域树立了一个典范。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有关南京的专著突破和超过《南京史话》。
  我所见到的先生文稿,都是一笔一划地写在方格纸上的,字迹秀美,柔中有雄。每一件文稿,不仅是严谨的学术作品,同时也是值得珍藏的艺术作品。提到与先生的书缘,自然要提到师母张彬老师。因为书的关系,我常常到先生府上去请教,几乎每次都能遇到师母。师母对于我的生活非常的关心。我刚在南京安家时,家中除了一只皮箱外,一无所有。恰巧先生和师母的孩子刚刚出国,就将锅碗瓢盆送给了我,解了我燃眉之急。到如今,我家中的餐具更新换代了好几茬,而师母送给我刨土豆的刨子,一直用到现在我都没舍得扔掉。每当我看到这把刨子时,我都能感受先生和师母对我的关怀之情。
  认识先生20多年来,我从来没有看到先生与师母红过脸,先生与师母的恩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记得2004年夏天,先生与师母两人在江苏省中医院疗养。我与妻子闻讯后,事先未联系就过去了。走进病房时,师母正坐在床上,头发有点乱,见到我们来了,师母显得有点不好意思。正在忙碌的先生赶忙走到师母的身旁,一边安慰师母说“都是自己的学生,没关系的”;一边用梳子给师母梳理头发,动作轻盈、细腻而又熟练。看了眼前这幅先生师母恩爱的画面,我们的眼圈禁不住湿润了……
  进入21世纪后,在全球化经济大潮中,我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不少名“城”实亡,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南京,这座拥有将近2500年建城史和450年建都史的十朝故都,也遭受到城市化浪潮的冲击。许多古建筑、古河道、老街巷变得面目全非,丧失自我。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立马联合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研究员,组成了“三驾马车”,以他们的学者身分和地位担当起了南京城市保护神的角色。和平年代,一座城市的保护神,其主要作用在于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他所面临的对手是自己的同胞,他所面临的伤害是来自合法机关。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想象。先生出于对南京这座城市深沉的热爱,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以年轻人都没有的干劲和热情,常常出没在南京的各个考古工地和大街小巷。就我个人而言,就曾经陪同先生一起考察过六朝石刻、六朝建康城遗址,还考察过南京城内的民国建筑。先生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一份份报告,呼吁保护南京的建筑、遗址、墓葬和街巷,引起了省市乃至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南京图书馆负一楼陈列展览的六朝建康城遗址就是先生等专家呼吁的结果。那是2003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考古专家王志高先生在南图新馆工地配合基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时期的砖砌道路、排水沟、古井、城墙,同时出土了大量的人面纹瓦当、兽面纹瓦当、瓷器等遗物。这显然是一处极为重要的六朝遗址。我到现场看后,也感到无比的震撼。对于一个考古出身的人来说,还有比见到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址更高兴的事吗?
  然而,南京图书馆工地的隆隆机器声让人无法兴奋起来。现场主持考古发掘的王志高先生心急如焚,他立即拨通了先生的电话。我和妻子受王志高先生的委托,立即陪着先生和师母张彬老师赶到了现场。先生看后,显得有点激动,这正是消失1500年之久的六朝建康城遗址!他当即表示,这样重要的遗址,如果不保留下来,将上负古人,下愧子孙!于是,他起草了一封给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信,并和潘谷西、梁白泉两位先生一起,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姓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接信后非常重视,组织了多次专家座谈会,最后确定一个折衷的方案,将原址平移到今天的位置。如今这里成为人们直观感受六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六朝建康城遗址得以保存,浸透了先生的一片心血。对于门东、门西地区的保护,先生则是奔走呼号,不遗余力。门东、门西地区是指中华门内以东、以西一带。这里是老南京人的居住区,也是南京历史上手工业者和商人聚居的地区。这里的老街巷最具有南京本土特色,房屋多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建筑,高一至两层,砖木结构,青砖小瓦。这是南京城内仅存的一片具有民族底蕴的老街区,它与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总统府、梅园新村民国建筑群,共同构成了南京文脉的一个重要环节。2002年3月14日,先生和我曾经与南京地区的其他18位专家一起,联名呼吁保护门东、门西地区老街巷。到了2005年,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对这一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进程,计划以高楼大厦取代现有的民居。著名作家叶兆言先生闻讯后,非常着急。他希望先生能够出面,阻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先生现场考察后回家立即亲自起草了致有关领导的信,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最后,有关部门调整了原先的规划方案,停止拆除城南民居的行为,对于城南民居,采取“镶牙式”的保护方式,即对有价值的民居予以保护下来,对于在已经拆除的民居上新建的建筑物,保持与原有建筑风格的协调。2007年,在先生的倡议下,对于城南民居的调查研究更加深入,调查人员由室外调查进入室内调查,以确保有价值的城南民居得以保存下来。在古都南京特色和风貌的保卫战中,先生为南京这座城市执着地奔走呼号给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先生以一个学者的力量承当了南京城市保护神的角色,不仅赢得了今人的理解,也必将赢得后人永久的尊重。

为您推荐

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②

  《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东汉明常永平九年(66)立,在陕西汉中市褒城镇北古石门以南崖壁上。此石俗称“大开道”和“开道碑”。   东汉永平六年(63)汉中太守钜鹿鄐君奉诏受广汉蜀郡巴郡刑徒2690人修建栈道,历时三年开通..

蚂蜒河②

  在市镇,有一座1897年修建的式风格老楼。侵占我国后,该楼曾是日军的兵营,解放后,这里成为解放军的军营。日前,老楼褪下神秘,交由一家民营企业使用。随着对该楼阴森的地下室进行清理,一个日军地下杀人场惊现在人们眼前。..

虎牛搏斗场面贮贝器②

  这件虎牛搏斗场面的青铜贮贝器高42.8厘米,盖径20.5厘米。该器属于束腰圆筒形贮贝器的类型,腰部两侧亦各饰有对称的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爬状,底部为3只兽爪形足。盖上雕饰颇为精彩:一只猛虎向两头犍牛发动攻击,犍牛却不愿..

明王铎行草轴②

九成宫碑拓本②

  此为欧阳询的《九成宫碑拓本》。贞观六年(632)四月刻,魏徵撰,碑文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额阳文篆“九成宫醴泉铭”六字。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成宫”原为隋代“仁寿宫”,唐太宗在此避暑时发现了泉眼,认为是祥瑞之..

元赵孟頫行书二赞二图诗卷②

  元,行书二赞二图诗卷,27厘米x456.3厘米。   元代初年,书法的风貌出现很大的变化。自“宋四家”以来所开拓的文人尚意书风逐渐无以为继,要突破这个困境,唯有追本溯源,上追二王,而赵孟頫便是这一复古潮流的提倡者。在这..

火炽局②

  火炽局,又称赤焰局,是一种极其狠毒的墓局。   这种墓局是明代一个叫刘崇德的风水先生应明成祖朱棣的要求发明的,在《茅山图志》的记载中,此墓局截至到清末,仅用过一次。   人的魂魄是属阴的,遇水则强,遇火则弱。而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