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平板直角相接,为防止受拉力时脱开,榫头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
班爷就萌发了用燕尾相错的方式连结两个鱼头部的想法,这样在竖的方向上连接牢固有力,并且不是更能抗横击之力吗?就这样,鲁班爷将这一木作结构方式命名为“燕尾结构”。 渐渐地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燕尾结构流传开来,被天下的木匠广泛使用。无论是大木作的房屋木架上的升斗结构,还是小木作家具中的挂销串销,还有抽屉箱柜的明扣暗扣,都使用燕尾结构的原理。
到了明清,燕尾这个异形结构之母,在家具中更是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带托泥的家具,现如今大多是凿眼或栽木销使腿与托泥相连。而在宫廷造办处和明式家具的精品上,它的结构却是由托泥的两条边各出一半燕尾,腿子的下端出梯形榫,这样腿子与托泥组装在一起形成合拍燕尾榫卯。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只要托泥不散架,腿子永远不会与托泥分离。
那么,我们在修复古旧家具中为什么不充分发挥这一原理呢?如:接榫要生根,即在不同的方位采用不同方向的燕尾方法。这样的修复增强了接榫的力度,并可巧妙地应用部件完好的部位,减少外露部分,可以保持老包浆。
还有明清家具中的劈料做法,宫廷制作中大都是一根料做成的。而现如今,在木材更加珍贵的情况下,大部分厂家都是采用两根料相拼而成,中间只是加一道木销相连接,甚至有的厂家连木销都没有,只用粘合剂拼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湿度的反复变化,如果两根木料纹理走相不同就势必要开裂。如果我们用燕尾的方法将其拼接在一起就要牢靠得多。
燕尾,这一相传由鲁班爷发明的“万榫之母”,我们再阔展思维,它不仅仅可用在建筑上、家具上,而且在儿童玩具上、家庭装修上……难道不是处处都可以发挥它构造和谐的万妙之用吗?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