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通宝四体文钱②

  我国古代的方孔,面和背的钱文绝大多数为单一的汉文,也有极少量的是契丹文、西夏文、蒙古文和满文,在元代和清代,有较多的方孔铜钱面文为汉文,背文为汉文和蒙文或汉文和满文。
  而至元通宝四体文钱钱文则有四种:面文“至元通宝”4个字为汉文,背文穿上、穿下直读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为察哈台文,穿左为西夏文。因此,该钱被称为“四体文钱”。在历朝历代的古钱币中,面文和背文多达四体的,仅此一例,别无其他,可谓“空前绝后”。关于这种钱的用途,历来钱币学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镇库钱,有人认为是供养钱,目前尚无定论。
  至元通宝四体文钱是元顺帝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1340年)铸造的。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85年至1294年也曾铸造过至元通宝钱,但只有汉、蒙两体小平至折三共六品。而元顺帝所铸造的至元通宝版式繁杂,变化无常,除光背外,有背“玉”、背星月、背异文及供养钱等。其四体文钱便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为您推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②

  词 目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成语典故〗   发 音 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   释 义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