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影戏是集民间、、为一体的、有独立音乐声腔系统的地方剧种。它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魅力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灯影戏精巧细腻的雕刻制作,是构成其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方面。青海灯影戏,皮影戏剧种,俗称“影子”。唱灯影戏叫“唱影子”,看灯影叫“看影子”,灯影戏唱腔也叫“影子腔”。
青海的广大农村,生产落后、交通不便、文化贫乏。解放前,群众的文化欣赏主要靠当地的皮影戏班子的演出,成为一项山区群众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它和当地的时令节日、民族风情相联系。青海各地的传统庙会、节日都有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花儿会、社火、秧歌、赛马等等,皮影戏是必演的节目。而且群众习惯以皮影戏来祭祀神明、企求丰年、灭灾降福,表达人民的美好愿望。
【角色行当】
灯影戏的人物形象,道具(如车、马、刀、枪、桌椅等)是用加工的黄牛皮革雕制而成。人物脸谱神态各异,服装花纹细腻,色彩鲜明,对比清晰。它是由演员操纵皮影表演,透过灯光投影于银幕,让观众看影像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演员、演奏员通过演唱,演奏、吟诵、道白等手段来表达戏曲内容。它主要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汉族地区,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剧种。皮影戏班由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组成,农忙务农,农闲演出。其中演员一人称“前台”,也称“把式”,乐队四人(俗称后台),承担伴奏,帮腔和杂务。乐器有弦乐、管乐、打击乐三种。班社可自由结合,或以家庭为单位。灯影戏剧目可分为“大传戏”和“单本戏”两大类。大传戏是根据历史长篇小说改编,单本戏是根据民间口头文学改编。过去灯影戏没有文字脚本,全靠师傅口传身授或艺人自编自演。因此同一台戏各艺人唱法不同,艺人本人每次表演也大同小异,但主要内容、道白、及唱词较固定。
【传统剧目】
青海灯影戏的传统剧目有《铡美案》、《状元媒》、《黄鹤楼》、《斩秦英》、《满园春》、《百子图》、《北国盗甲》等。青海灯影音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从当地民间音乐和其它戏曲中吸取营养,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唱腔和唢呐曲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乡土色彩,表演形式生动活泼。素为青海农村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