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渔鼓,是流传在河北省黄骅市沿海渔民中的演唱曲调,源于何处,已不可考。旧时,渔民来内地卖海货,常携带渔鼓,敲打哼唱,如同卖香油的响锣,卖豆腐的梆子,用来招引买客。
相传,乾隆年间一个隆冬,黄骅冯家堡村来了一个要饭的花子,听口音是山东人。这人要饭与众不同,不挨门乞讨,而是当街站立,怀抱渔鼓,边敲边唱。他悲凉的歌声,引来满街渔民。老人嗓子好,一曲《美猴王出世》,竟让人忘了天寒地冻。人们一商量,留住老人别走了,唱完再说。后来得知花子原是老艺人,家乡闹灾,被迫乞讨。老人一住就是几个月,唱完《东游》唱《西游》,唱完《征东》唱《征西》,等他抖完肚子里的“货”,村里的小伙们也就学会了,从此,渔鼓在冯家堡扎了根,一唱就是二百多年。
竹筒一端封上鱼皮,就做成了渔鼓
鱼鼓在商末周初就在民间存在了,是民间曲艺的一种形式。它吸取了民间小曲、民歌民谣、戏剧和方言鼓书等元素,经过历年来各个朝代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整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间鱼鼓。
据了解,鱼鼓筒过去是用劈开的竹子制作而成,长1.1米,筒口以前是用鱼鳔做蒙子,故称鱼鼓,筒子外面用蓝布条包裹,起装饰和密封的作用,现在鱼鼓筒一般用塑料筒,不仅密封好,而且轻便,筒口蒙子用猪、羊的护心膜,既有柔韧性,声音又清脆洪亮。
鱼鼓内容多为艺人自编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慨世间不平事。鱼鼓用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郁,曲调抑扬顿挫,形式活泼。道光至光绪年间,鱼鼓非常兴盛,鱼鼓艺人除演唱传统的道教故事之外,也演唱由戏曲及话本小说移植来的历史演义和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的曲目。
鱼鼓是由老师口传身教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单人行艺,可站可坐,分紧板、慢板、哭板、普板等几种板眼。道具简单,由吊板、鱼鼓、简板组成,表演时,击打吊板开场,右臂抱着鱼鼓筒,左手拿简板,摇动手腕,使简板上下相击,右手并拢的三指击鱼鼓筒皮膜,发出“嘭嘭”的响声,口中唱白兼用,腔调清越,时而高亢,时而沉郁。鱼鼓抑扬顿挫、起伏较大,说白颇具特殊韵味,并富有风趣、诙谐、幽默的特色,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故而深深地扎根于大众之中。鱼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同时,如今紧跟时代脉搏,及时、真实地编唱一些新段子,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宣传计划生育的《只生一个好》,宣传知足长乐、孝敬老人的《十不足》等,使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如今,在黄骅沿海一带传唱了200多年历史的鱼鼓已濒临绝迹,如此精湛的曲艺如果绝迹,将是民间文化的一大损失。可喜的是,市文化局已把鱼鼓这一民间文艺形式列入保护计划,积极进行抢救工作,录制音像资料及出版文字出版物。.
黄骅渔鼓体现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比如艺人们演唱使用的两样道具:渔鼓是截取渔民下海捕鱼常用的竹竿,用鱼皮蒙制而成;另一样简板用硬木板稍一加工做成的。
这样的道具杨宝山也有,不同的是他的渔鼓蒙着的是一层比鱼皮稀缺的河豚皮。
“杨宗保上了马,银杆枪手中拿,用枪一指把阎荣骂……”73岁的杨宝山在院中一坐,唱得满院悲悲切切。据了解,他是黄骅惟一还能演唱渔鼓的老人。老人经常搜寻渔鼓的资料,但是一无所获。他在电视上得知,湖北一带的少数民族有类似活动,但调子不同,也没有简板。
据杨宝山介绍,黄骅渔鼓,清代较为兴盛,同治年间冯家堡村首代传人王洪歧等几十人,曾经在济南街头演出,光绪年间更加兴盛。建国前冯家堡村建过子弟班,教师有第二代传人杨玉海等,艺徒十几人,每年冬季演唱。1982年,黄骅渔鼓在天津演出,有人提出叫中国渔鼓或河北渔鼓,但杨宝山反对,理由是渔鼓之根在黄骅,就应该叫黄骅渔鼓。至今,第三代传人惟杨宝山老人,而且没有徒弟。传唱二百多年的渔鼓,赖此一人,如同盐碱滩上的荆条树,抗争满地荒凉。
黄骅渔鼓调子很悲,这大概是因为渔民以打鱼为生,海浪中出没,生死无凭。也可能是要饭的花子将自己的辛酸事融入其中,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而杨宝山一生多难,老来丧亲,心事凄凉,唱到心酸处,令人动容。
他打小痴情渔鼓,曾养过海带,当过管理员,也被错误打成过’“保皇派”。在全国文艺大讨论中,与郭兰英、王凤山一组讨论,郭兰英说,黄骅渔鼓在全国是独一份,准备参加全国文艺汇演,结果一次政治运动,与其失之交臂。后来,天津文化处一位朱处长要调他去天津工作,也因为家庭环境等原因未能成行。暮年时,日日相伴的小孙子不幸去世,女儿也不幸身亡。家事身世不幸,加上悲痛的调子,使渔鼓成为悲歌。
黄骅渔鼓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经过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厘清了渔鼓的传人名录,其中第一代艺人有王歧彬、杨文炳等,第二代艺人有杨风林、赵玉堂、杨玉海等人,第三代艺人就是杨宝山、时金楼、杨宗荣等人了。至于往下的传人,现在仍旧没有答案,“传统意义上的黄骅渔鼓只有一个人还可以演唱”。
“承载着古老文化的黄骅渔鼓,真的会成为远去的绝响吗?”迎着海风面对大海,在大海里讨日月,这样的日子曾经不是那么好过的。也许正因为了这海风和望不到头的大海,正因为了要常年面对风浪的搏击,黄骅海堡一带的人们也有了豪爽的性格,他们愿意在冬天渔船出不了海的时候,凑到一起,喝喝酒,打打牌,听声声渔鼓,品味人生;在渔鼓沉郁苍凉的韵律里,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也只有渔鼓的这份苍凉,才道得尽这方土地上特有的人文风情。
黄骅渔鼓确实面临危急情况,可以说是“濒临消亡”。近几年来,黄骅市文化馆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了5万元经费专门用于黄骅渔鼓的搜集整理工作,大家做了大量抢救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2005年,黄骅制订了一个关于黄骅渔鼓的“五年保护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黄骅渔鼓已经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虽然面临着资金紧张等难题,但抢救和保护工作必须进行下去,不仅如此,还要将黄骅渔鼓作为当地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重点。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