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道情②

  洪洞道情,原称“道腔”,流行于洪洞一带。1961年田汉来晋观看传统节目《郭巨埋儿》演出,指出“道腔”二字不确切,建议改为“道情”,遂更名。
  洪洞道情与其他道情同属一源。原为民间长期流传的说唱艺术,以后在薄州梆子的影响下,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逐渐形成戏曲形式。
  历史沿革
  清咸丰年间,尹壁村道士尉广甲集结艺人成立第一个职业班社,以戏曲形式将《龙虎山》、《郭巨埋儿》、《三世修》等5个本戏和《小姑贤》、《打灶君》、《桂香研磨》等小戏搬上舞台,后因戏箱被盗,戏班解体。
  清宣统年间,道情兴盛,西尹壁村师秉(左鱼右炎)二次组织道情戏班,排演《龙虎山》、《郭巨埋儿》、《三英卷》、《判双钉》等14个本戏,有“新戏箱,强人马,本戏折子没麻杂;韵调好,把式真,夏安台口到寒冬”之誉。足迹远至河南,陕西部分地区,极一时之盛。
  民国12年(1923),曹生村程元奎和南秦村杜丁儿组织兴盛班,活动达6年,剧目丰富,且吸收蒲剧跷工、扇子功、裙子功等技艺,颇具特色。
  1950年,南秦、曹生、冯张、堤村、师村等村相继成立业余道情班,编演《反抢粮》、《送夫参军》、《新编小姑贤》等新剧。
  1960年,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成立,招收40名学员,经半年排练,于8月1日登台演出。该团先后改编排演《二度梅》等传统剧目及《白毛女》、《血泪仇》、《红色娘子军》等14个现代戏,挖掘整理《石花景》、《卖华山》、《挂神子》、《拐银匠》等剧目,并以《彩礼》参加全省现代戏汇演。涌现出贾健平、贾金平、陈北香、张香兰、陈白蛋、郝国英等好演员。
  1970年,青年道情剧团解散。1980年恢复。
  图注:本图为道情皮影

为您推荐

洪洞道情唱腔

唱腔主要由平调、高调、宫调等三大部份组成。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支生了梅调、耍孩儿调等若干旋律,如:平调梅、高调梅、宫调梅和平调耍孩儿、高调耍孩儿、宫调耍孩儿以及十字述、金钱子、节节高、一串铃等。此外,还吸收了一..

洪洞道情特点

洪洞道情音乐基本属于曲牌连缀体,但也有板式变化体的成分,唱腔民歌中吸收了若干小调,旋律悠扬缠绵,潇洒幽深。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曾流传着'宁愿不吃一桌席,不能误了道情戏'传说,表明了百余年来当地人民群众对这一剧种倾心热爱..

洪洞道情

洪洞道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流行在晋南洪洞一带,原称“道腔”。1961年,田汉根据元代戏剧评论家芝庵所着《燕南芝庵论曲》等资料记载“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依据,建议改称“道情..

洪洞道情历史

洪洞道情②

  洪洞道情,原称“道腔”,流行于洪洞一带。1961年田汉来晋观看传统节目《郭巨埋儿》演出,指出“道腔”二字不确切,建议改为“道情”,遂更名。   洪洞道情与其他道情同属一源。原为民间长期流传的说唱艺术,以后在薄州梆..

洪洞广胜寺飞虹塔②

  建于明代的洪洞广胜寺飞虹塔,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大型琉璃古塔。塔八角十三层,总高47.31米。塔身主体墙砖砌,外表镶饰五彩琉璃。塔身中空,内设“之”字形梯道,其设计巧妙,在我国古塔中罕见。飞虹塔以挺拔伟岸的身姿、五..

洪洞通背拳②

  洪洞通背拳又称无极通背缠拳,是中华武林宝库中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并兼内外两家之优而别具于我国传统武坛。   “无极”乃无穷无尽,无边无岸,永无边缘是也!通者;即四面八方、四通八达,来往无阻也!背者,脊背也!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