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鲁万地处阿特拉斯山脉东南坡的冲积平原之上,坐落于突尼斯东北部的内陆地区,北距首都155公里,东北距苏塞48公里,现为突尼斯第四大城市。凯鲁万古城始建于公元670年,面积0.54平方千米,周围筑有长3.2千米的坚固城墙,是一座堡垒式城市。公元800年至909年,阿格拉比德王朝在这里定都,此后凯鲁万发展成为北非重要的政治、商业、宗教和文化中心之一。凯鲁万自此闻名于世,与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并称为“伊斯兰四大圣地”。十一世纪后因突尼斯城兴起而地位下降。城内街巷曲折、店铺林立,有八十余座清真寺,一百余处陵寝,数十座蓄水池和穹顶室内市场。著名建筑有凯鲁万大清真寺、“三大门”清真寺和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等。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都凯鲁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座位于凯鲁万地区(Al-Kayrawan)的要塞是在回历(the Hegira)50年,即公元670年由奥克巴伊本纳菲(Oqba Ibn Nafιi)领导创建的,它的建立是易弗里基叶(Ifrιqiya)地区伊斯兰化转变历史上关键性的标志。公元647年,阿拉伯人的首次入侵只是一次挑衅式的偷袭战略,而并非试图长期占据。凯鲁万城,不再是厄尔—卡恩地区(Al-Karn)的临时扎营地,而因其关键性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处于被拜占庭(the Byzantine)舰队威胁着的海岸与受控于柏柏尔人(the Berbers)的山地的中间路段。
由于柏柏尔人领土收复主义(Berber Irrendentism)的影响,这座城市的初建显得十分艰难。7世纪时,它处于阔塞拉(Kosaila)的统治之下,又于公元688年被卡希姗(Kahina)夺走。8世纪(公元745年)则遭受了哈瓦利吉派柏柏尔人(Kharidjite Berbers)的侵占。但是,阿拉伯人从未怀疑过在这块属于西迪奥克巴的殖民地的重要地位。凯鲁万依旧是易弗里基叶(Ifrιqiya)王国的首要城市,成为了统治者的座椅,象征着大马士革(Damascus)地区奥美亚德哈利发(Omeyyad Caliphs)王朝及之后巴弗戴德(Baghdad)地区阿拔斯哈利发(Abbssid Caliphs)王朝的神圣权力。
当阿格拉比德王朝(the Aghlabid)的统治者(emirs,埃米尔,穆斯林国家的酋长)几乎完全脱离阿拔斯德王朝(the Abbassids)控制时(公元800年至909年),凯鲁万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都城。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于公元836年由基亚戴特安拉酋长(the Emir Ziyadat Allah)重建并于公元862年至863年间由阿布伊布拉罕阿赫马德酋长(the Abou Ibrahim Ahmad)再次重建,而后者也完成了数项规模浩大的市内工程。其中就包括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the Basin of the Aghlabids),里面的水是从切里切拉德加贝尔(the Cherichera Djebel)经长达36千米的水渠引入的。在国内和宗教均处于和平状态的一段时期,阿格拉比德王朝(the Aghlabids)废弃了原统治者的宫殿,酋长们将居住区建在了凯鲁万南部数千公里外的厄尔—阿拜西亚(Al-Abbassiya)和拉凯达(Raqqada)(公元876年)。
正是在拉凯达城(Raqqada),法蒂玛奥贝德安拉(the Fatimi Obaid Allah)打败阿夫拉比德军队后于公元909年12月顺利地进入该城。他宣称自己为救世主(the Mahdi),并自封为伊玛目(imam,被什叶派教徒认为是穆罕默德的后代并被神圣地指派来引导人类的男性领袖)和哈利发(caliph,伊斯兰教执掌政教大权的领袖的称号)。在这个什叶派(Shi-ite)伊玛目(imam)的统治下,凯鲁万的重要性开始衰减。始建于公元916年的新都城马赫迪耶(Mahdia)更适合这个伊玛目直指东方(the Orient)的扩张政策。但是一有困难,法蒂玛王朝(Fatimids)统治者就返回凯鲁万。公元947年至948年间,哈利发三世厄尔曼索尔(Al-Mansour)建造了萨布拉厄尔—曼索妮娅王朝(Sabra Al-Mansouria)的新都城。该城位于前都城南部1.5公里处,是一块大约100公顷的城墙环绕之地。公元972法蒂玛王朝(Fatimids)领域向开罗(Cairo)的转移结束了“双都同存”的局面。
十世纪以后,凯鲁万没有再直接参与构建世界历史长卷的重大事件。这里存在着宗教和政治方面的诸多问题,并于公元1057年被希拉尔人(the Hilalians)侵入而遭洗劫。从公元1160年开始,特别是在哈弗斯王朝(the Hafside Dynasty)统治期间(公元1230年至1574年),突尼斯偶然地成为了都城,并变成了政治力量的真正中心,同时也成为了非洲最主要的人口聚集区之一。但是它从未能夺走凯鲁万作为马格拉布(Maghreb)地区圣城的身份,那也是凯鲁万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都享有的地位。
凯鲁万旧城历史价值的重要性在广达54公顷,由长度超过3公里城墙环绕的旧城以及提名中阐述过的邻近地区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凯鲁万的麦地那周围筑有3公里长的石头城墙,其南门和北门由一条横跨城市、穿越众多露天市场的交通要道相连接。在占地54公顷的麦地那区域内,这条干道的两边是由通衢和死巷组成的密集交错的道路网。低矮的房屋形成了白灰涂墙的城市景观,这些房屋的外墙立面处理严谨,其历史可向上追溯三百年。一些顶塔显露在一片平顶房屋之上。不过,始建于回历(the Hegira)早期的几处非凡的遗址(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三门清真寺[the Mosque of the Three Doors]、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the Basin of the Aghlabids]等),需要与那些较新或重建过的宗教建筑物(如厄尔贝和厄尔玛勒科的清真寺[the mosques of el Bey and el Malek]、西迪萨哈修道院 [the Zawiya of Sidi Sahab]、西迪阿莫阿拜达修道院[the Zawiya of Sidi Amor Abbada]、西迪阿比德厄尔戈哈里埃尼修道院[the Zawiya of Sidi Abid el Ghariani]等)仔细区分开来。从它们现在的外貌来看,这些建筑的大部分都是始建于最近三个世纪的。房屋建筑与露天剧场的广大主体是传统一致的市内构造,众多的墙壁与喷泉依然可以在这里找到。
重建于公元9世纪的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不仅是伊斯兰教的主要遗址,也是一项世界性的建筑杰作。它有过一些很小的变化,但这并没有改变这一祈祷之地的布局,即长135米,宽80米的四边形。其南端是一个多柱式的祈祷厅,拥有17个由大理石和斑岩“石柱林”支撑着的中殿。北部则是一个由巨大石板铺成的庭院,紧邻着柱廊。庭院较小的北端中部则被一座高大的长方形三层梯式尖塔隔断开。大清真寺是马格拉布(Maghreb)地区数座其它清真寺的模型,特别是它独特的装饰图案。而且,三门清真寺(the Mosque of the Three Doors,公元866年)是已知的伊斯兰清真寺中最早带有雕刻式正面的。不用说其它众多的考古遗迹,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三门清真寺(the Mosque of the Three Doors),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the Basin of the Aghlabids)就可以说明凯鲁万是对回历1世纪时期易弗里基叶(Ifrιqiya)地区文明开化的特殊见证。
凯鲁万旧城的轮廓被城内清真寺和修道院的尖塔和炮塔点缀着。由于处于城墙和城门(巴布埃特突恩斯[Bab et Tounes],巴布厄尔科乎科哈[Bab el Khoukha],巴布埃科周哈达[Bab ech Chouhada])的保卫下,凯鲁万旧城保留下了其蜿蜒状街道和庭院式房屋的布局。外墙几乎没有开凿小窗或拱门,但内墙却有较大的开向中央庭院的门窗。这种传统建筑,虽在社会经济转变的影响下已岌岌可危,却是颇有价值的遗产,应被完整地保护。
与此同时,凯鲁万是伊斯兰教的圣城和精神都城之一。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是马格拉布地区的第一个礼拜地,在穆斯林先知(the Prophet)逝世后仅38年便已建成。其旁边就是西迪萨哈修道院(the Zawiya of Sidi Sahab),这儿存放着穆罕默德(Mahomet)随从之一阿布德加玛(Abu Djama)的遗物。不足为奇的是在过去对于穆斯林(Muslim)来说,到凯鲁万的七次朝圣就相当于去了一次麦加(Mecca)。
如今,走进凯鲁万麦地那,便见古街老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路似迷宫。两旁房舍,墙白如粉,门窗湛蓝,甚是悦目。沿途不时见到一座座清真寺尖塔、礼拜寺半露在街旁巷内,寺内总是挤满了虔诚的信徒,匍匐在地向真主顶礼膜拜。沿街店肆林立,货摊鳞次栉比,眼前的商品琳琅满目,耳边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一派醉人的阿拉伯市场风情。有8万居民的凯鲁万城同时还是是羊毛、皮革、谷物、橄榄油的集散地,并以精致突尼斯皮革、地毯、铜器等闻名。今天凯鲁万古城的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它不仅是神圣的朝觐地,也是贸易集散地,两种看似格格不入的文化就这样碰撞出了独特而明显的城市风格。
凯鲁万是一座古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座圣城,是一座充满神奇的梦幻之城。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