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尸简介
出土一具清代皇宫女尸,尸身材修长,裹“三寸金莲”小脚,尸长1.64米,年龄不过30岁女尸身着龙凤服,补服上的官识图为“麒麟白泽”。古墓及女尸的发现,立刻轰动了整个砀山县城,成千上万的百姓闻讯赶来,争睹奇观。女尸修长的身材、细腻的皮肤、一头乌黑的亮发、修剪整齐涂着红色指甲油的一双纤细的小手,以及那一双小巧的“三寸金莲”都使围观的人们发出阵阵惊叹,女子喉部呈“T”字型的深深刀痕和臀部尾骨处的一个肉囊,更使人们大为惊奇,议论纷纷。直至2001年2003月24日上午11点多钟,砀山县政府有关部门赶来之前,整个“梨园小区”工地人头攒动,络绎不绝。而许多古老的传说,也从一些老人们的口中议论出来。古墓所在地原为乱坟冈,这座古墓是其中一个较大的土堆,据当地年长者说,他们从小常在这大坟上割草、嘻戏,就连他们的祖辈们也不知这是谁家的祖坟,从未见有人烧纸、添坟、祭祀,只是见过早年有两座雕工精细的大石碑的基座淹没在乱草丛中。
2001年3月24日上午9点,砀山县文化局局长助理苏联营在办公室接到了一个不知什么人打来的电话,称发现了古墓,他叫上砀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姚百栋等几个人,立即出发,阴差阳错的是,他们竟听错了地名,跑到了砀山城东,转了一大圈,临近中午11点,才辗转找到“梨园小区”现场。经与砀山县殡仪馆协商,下午女尸被送到殡仪馆冷冻起来。经安徽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有关考古专家对出土的葬具、尸体及有关器物考证分析,初步签定该古墓为前清古墓,出土器物为国家二级文物。
出土过程
2001年阳春三月,春和景明时节,在历史古邑、有“梨都”之誉的安徽省砀山县,50万亩梨花已是吐蕊绽放,竟相盛开,放眼环顾,整个砀山大地雪堆云涌,银波琼浪,景色蔚为壮观。3月23日上午8点,在砀山县城关西部的一片土地上,已经是机声隆隆,一派繁忙。这里是由砀山县建筑公司承建的商品住宅楼建筑工地——“梨园小区”,建筑公司经理汪洋连日来带领就近招募来的农民建筑工人,日夜苦战,加班加点,正在进行住宅楼基建工程。
在2号楼的地基上,一台挖掘机正在隆隆作响,进行深挖地槽工作,这台庞大笨拙的挖掘机在驾驶员“老程”熟练的操纵下,长长的铁臂伸展自如,左旋右转,一次次把泥土从近4米深的地槽里挖抓上来,送上一边等待的翻斗运土车。
三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工人们的身上,建筑工人们虽然都在紧张地忙碌着,但在这样不冷不热的季节,仍很惬意,干活之余,抬头向北看去,便是一片梨花胜雪、麦苗青绿的美丽世界。
上午9点多钟,老程忽然发现挖掘机有力的铁臂伸到4米深的地槽下掘土时,机身吃力地颤抖起来,铁臂每次也只能挖出少量杂有朽木块和白石灰样的黏土来,老程心里觉得有点奇怪,正在疑惑间,又感到机身猛烈跳了一下,铁臂处发出一声闷响。他连忙跳下驾驶室,下来查看,他担心挖到地下的大石头,毁了机器。他跳到4米多深的地槽,用脚拨开黏土一看,一块深红色的木板露了出来,锋利的铁臂竟然也只是砸坏了木板的一点表皮,再看看地槽的两壁,竟然清晰地看出有三层灰白的黏土层和两层腐朽的木板。
程师傅连忙爬上来,上午的阳光几乎刺得他睁不开眼,他忍不住对周围忙碌的工人们叫了起来:“我好像挖到大棺材了!”
这一声叫唤使周围正在埋头干活的工人们吃了一惊,正好汪洋经理也不知转到哪里去了,他们纷纷扔下手里的活计围了过来,强烈的好奇心和繁重的劳动正好使他们有一个休息一下的借口。
在人们的鼓动下,老程又爬进驾驶室,开动挖掘机,继续开挖起棺材四周的土层来。
通体深红色的棺材渐渐露了出来,棺材之大之完好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讶得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棺材太大太沉了,工人们便试图在地槽下打开棺盖,棺盖竟如同与整个棺体焊为一体一样无法撼动。经过人们用绳索、棍棒和挖掘机的合力,最后终于把整个棺材弄到了地面。阳光下的棺材油漆还闪闪发亮,就像刚安葬到4米多深的地下一样。
周围的居民也闻讯陆续赶了过来,不大工夫,竟围了好几百人。在挖掘机铁臂的帮助下,人们又砸又撬,终于打开了4个工人也难以抬动的棺盖,一股浓香瞬间从棺内喷涌而出,一位盛装白净的古代女子静静地躺在里面,像睡着了一样,有许多东西在女子的头上、手上和衣服上发出亮光。
古墓情况
该墓为一大型双棺墓,一墓两棺,均南北向,东为一号主棺,西为二号棺(单棺已朽),两棺相距1米。一号棺由外椁、中椁、内棺“三套棺”组成。外椁和中椁为柏木制造,外椁已朽坏,呈古铜色,表面经釉状瓷粉与油漆混合粉刷,光滑细腻,中椁呈朱红色,长291厘米,宽218厘米,椁板厚17厘米;内棺为楠木质作,棺长214厘米,宽70厘米,高75厘米,棺板均以燕尾槽扣接,整个棺体呈朱红色,光彩夺目;打开棺盖时有异香扑鼻而来,棺内布有大量。外椁和中椁、中椁和内棺之间有糯米汁与的混合物,坚如磐石,厚度约40厘米。整个葬具造型美观,完整如新,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墓主概况
墓主系女性,置于内棺,尸体上盖罗巾被,下铺丝棉褥,身着衣物华美如新,雍容典雅。其头戴黑色女士葬帽,身穿绣有金丝麒麟的官服,绣有龙凤图案的真丝偏领大褂。腰系黄色的龙凤呈祥图案的罗裙,有呈网状结构的黄色丝穗下摆,金光闪闪;白色的内衣裤,下身着皂色长裤,脚蹬乌色短筒朝靴。 脱去衣帽,该女尸保存完好,肢体匀称,身材修长,椭圆形瓜子脸,脚长约30厘米,因多年缠裹之故,仅大母趾凸现在外,趾盖尚存,“”名副其实。骨盆紧锁,已经生育,牙齿磨损轻度,推断年龄不过30岁。尸身长164厘米,毛发浓密乌黑,发型圆转,用两枚金簪盘于脑后;面部暗灰,神态安详,呈睡眠状,皓齿完好;胸腹部塌陷,内脏皆在其中,手臂肌肉丰满,手指修长,指甲饱满。可清晰看出涂有红色指甲油。腿上肌肉也很丰满,且有弹性,至今关节仍可曲直,全身多处肌肉仍可针剂注射。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墓主颈部咽喉处有“T”形剑类锐器致命伤痕,喉管,动脉、静脉血管全被切断。更奇怪的是,女尸臀部尾骨处竟长有椭圆形扁平肉囊。
出土器物
经砀山县城关公安分局追回的随葬器物有:金簪两枚、耳环一枚、朝珠下的胸坠一枚、帽花一枚、铜钱数枚,佛珠一串。金簪、耳环、帽花均为赤金锻造,金簪和帽花均有“元吉”铭文及花纹,细小入微;耳环锻有“鲤鱼跳龙门”图案,鱼身上之鱼鳞清晰可见,龙门形象逼真,可谓巧夺天工;佛珠系檀香精雕细刻而成,形状各异,清香四溢,其椭圆形珠坠上的佛家图案工艺考究。墓主身份
从该古墓出土的葬具(柏木为上等木料,楠木价格昂贵)、器物(随葬首饰)、墓主衣着(龙凤图案衣)及其生理特征(手掌、指甲等)判断,该女性生前生活在上层社会、养尊处优、曾受皇封(封建时代只有受过皇封的人才可着龙凤图案衣);从出土的器物(“”铜钱)判断,墓主丧葬时代当为清代康熙晚期。因该墓主身着锈有金丝麒麟的官服,据《明朝典制》记载,明清官服前胸和后背缀有金丝绣成的摆巾,称作“补子”,也叫“背胸”,是代表品级的徽识。明洪武二十五年规定,公、侯、附马、伯常服绣麒麟、白泽,并且规定文官用十种飞鸟代替品级,武官用六种走兽代替,并且规定平民女子首饰不准用金玉、珠翠,只准用银。清军入关后,官服和社会制度均沿袭明朝,“补子”则规定一品武官官服用麒麟,由此推断,墓主生前应有前清皇宫相当级别的身份。
女尸谜点
在我国历史上,尸体保存数百年而不腐的事例不乏记载。《·愍帝记》中记载:建兴三年六月,关中人盗掘汉代霸陵、杜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时,得金玉彩帛不可胜记。据《·外戚史家》,薄太后死于公元315年,相距470年之久,不但面貌如生,而且衣物尚可使用。而1972年我国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的发掘,发掘出的额女尸外形保存完整,皮肤浅褐黄色,润泽而有弹性,时隔两千多年的女尸竟然保存如此完好,创造了人类考古史上的奇迹。因此,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女尸被称为“湿尸”,被考古界命名为“马王堆尸”。它是马王堆创造的神话,也是我国古代人在两千年前创造的奇迹。而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贵族死后先要用香草熬制的香汤和药酒给尸体沐浴,使之香美去秽,然后是穿衣入殓,衣物多达十数重,放入漆制精美的重棺,而棺盖用胶漆密封。
砀山古墓墓主尸体保存完好的原因经萧县博物馆馆长苏肇平等多次考察论证,认为有如下几点:
1、葬具好。(柏木、楠木皆为名贵木料)
2、密封严。(有三层棺椁,且棺椁之间及外层均有较厚的糯米汁与生石灰混合层,既吸水防潮又消毒杀菌。内棺不用钉封口,而用燕尾槽密封,与外界空气隔绝)
3、埋葬深。(距地表4米,使尸体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形成一个相对真空带)
4、尸体可能进行了防腐处理,其表里采用了某些耐腐蚀保尸药物(初步考证为冰片、灯心草、麝香)
5、下葬时为冬季,这是尸体能保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
6、死前体内水份大量流失(因墓主脖子有足以致命的“T”形伤口,初步断定为他杀)。
谜案解密
2001年春天,砀山县某工地意外挖开了一座古墓,一股奇异的香气扑面而来,棺材里躺着一个身着清代服装的美貌女尸!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清朝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自幼体有奇香的“”?5年过去了,这个谜团始终没有解开。
2006年底,中央电视台《》栏目对此进行了调查,并制成6集专题片在央视十套播出。该栏目组披露调查结果:带有香气的女尸生前并非“香妃”,而是一位一品诰命夫人。
身上真有吗?
女尸被挖掘出来后,人们发现尸体背部长了一个奇怪的东西,是正常人没有的,难道开棺时所散发出的奇异香味,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吗?这真的会是“香妃”的香囊吗?
《走近科学》揭秘:通过医学专家解剖,这个尾椎部位的赘生物其实是一段脱出的直肠黏膜,专家怀疑是脱肛,而不是所谓的香囊。原来,女尸身下铺垫了大量中药材,不仅防腐杀菌,而且会释放出极具芳香的气息。女尸出土时人们闻到的扑鼻奇香,其实就是防腐药物的香气,而并非女尸本身所产生的。
年龄到底有多大?
2006年底,曾经还原过生前模样的中国刑警学院刑事样貌复原专家赵成文教授,为砀山女尸制作了一幅复原画像:这是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子。
《走近科学》揭秘:通过解剖,医学专家对女尸的年龄提出了质疑。因为女尸身材高挑、四肢修长,显然生前并不肥胖,如果是一个年轻的姑娘,那么她的腰腹部应该更加苗条。而现在,即使是在肌肉已经脱水、内脏已经粘结的情况下,她的腰部却依然比骨盆还宽,符合有过生育经历的已婚妇女的特征。年龄应该在40岁左右。
生前是否怀有胎儿?
除了“香妃”一说外,还有人认为她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当地官员献给皇上的美女,因为怀孕被后宫派来的人所杀。现在经过5年多的防腐保存,女尸的胸部已经塌陷,腹部却依然隆起。那么,该女子生前是否真的怀有身孕?
《走近科学》揭秘:经过解剖,女尸的腹中根本没有胎儿,看到的只是一堆已经像塑料袋一般的肠子。通过进一步探查,尸体的腹腔中也没有发现其他异常增生的组织,那么,她的腹部的隆起原因何在呢?医学专家打开一看竟然是她的腰椎。女尸怀有身孕的可能性被彻底排除,说她与乾隆皇帝有关的传言也不攻自破!
为何没有任何记载?
在一个女人不许做官的封建社会,她却能穿着带有麒麟补子的服装下葬,并且服装织物的纹样中还带有大量的龙、凤这些象征着皇权的图案,况且死后尸体能被保存得如此完好,显然该女子生前地位显赫,身份非同一般。可奇怪的是,当地的史料却对她毫无记载。
《走近科学》揭秘:这可能有两种情况,首先是因为她离乡多年,当地人对她的身份并不熟悉,而她也仅仅是死后才把尸体运回来埋葬;其次,那个时代是男尊女卑,女子不在县志中记载也有可能。
颈部为何有T形伤口?
女尸出土后,医学专家赶来对尸体进行清理保护时,意外地发现这个女尸的颈部有一个横向13厘米、纵向9厘米的T形伤口。被如此厚葬的美貌女子,为何身上带着致命伤口?
《走近科学》揭秘:尸体解剖过程中的一个细节显示,结肠内还有残存的消化物,也就是说,这个女子去世前能正常进食,不像是死于某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果是在人活着的时候受的外伤,切口一定会翻开,而女尸颈部的伤口边缘能够如此整齐,显然是在她死后形成的!经过分析,专家认为造成伤口的时间是在出土之后。
究竟是不是“香妃”?
一具在地下埋藏了上百年的女尸,不但不腐不烂,而且肌肤白皙、富有弹性,四肢的关节都能活动,甚至连嘴唇上的胭脂、指甲上的蔻丹都保持着鲜艳的颜色,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这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香妃”呢?
《走近科学》揭秘:有关专家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论证之后发现,女尸的服装与皇室无关!进一步辨别女尸的服装得知,女尸生前应该是一位诰命夫人!
经过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深入调查,砀山女尸与有关的猜测被彻底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