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炉②

简介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博山、三座仙山)。实际上确有此地,其地在蓬莱以西的山东鲁中,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博山区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该区东南。自古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博山炉下有底座。有的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或金银错。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博山炉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博山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有名的博山炉有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高柄铜薰炉和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的。

历史

  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北宋考古学者《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汉代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炉。

图注

  配图名为“降龙博山炉 ”,制作于西汉,即公元前 206 年—220 年。高 22.5 厘米 ,国家二级文物,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博山炉造型奇特。炉盖镂空,作山峰形,与炉身子母口相接。炉座为一条身体盘曲的龙,两爪撑地,昂头张口吐舌。一人蹲踞在龙身之上,左手推开龙头,右手托举奇峰耸立炉体,造型稳重而不呆滞,似有力举万钧之势。

为您推荐

史前大洪水②

  突然被来历不明的洪水包围,近千米高的洪峰,以雷霆万钧之势,咆哮着冲向陆地,吞没了谷地,吞没了这些地方的所有生灵。高山在波涛中颤抖,陆地在巨变中呻吟……   这是上古神话传说和早期宗教里的记载。有人认为它是人类..

蚌埠双墩一号墓②

蚌埠双墩一号墓简介  双墩1号墓位于区淮河以北,隶属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双墩村以村内有两座高9米以上的葬封土堆而闻名,其中之一的1号墓因多种原因无法继续进行原状保护。经国家和安徽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2006年..

乌杨石阙②

文物名称  乌杨石阙、、、乌杨阙石汉魏汉阙简介  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有石质“”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堪称国宝级..

羽蛇②

曾侯乙②

  曾侯乙,姓姬[注1]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是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1978年,在今省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

摩索拉斯陵墓②

  之一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53年   建造地点:现在的西南地区   这座伟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筑高达135英尺,由两名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甫一建成就声名远播。..

古代核战争②

相关概要  在地球四大古文明以前,「超文明」等不属于现在科技的超古代文明曾存在着,不过历史证据显示古代超文明毁灭于核战争中,现在文明是超文明后复兴文明成为普遍见解。而这一思想确立者是英国学者David·W·dave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