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称
乌杨石阙、、、乌杨阙石汉魏汉阙简介
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有石质“”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堪称国宝级文物。汉代是建阙的盛期,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贵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级建阙。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的东阙、北阙,建章宫的凤阙、 圆阙,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阙。 传说凤阙高20余丈。这些巨阙除凤阙尚有夯土残址外,其余都已堙灭,现存的只是一些东汉或西晋的小型石造祠阙和墓阙,最高者不过6米。
乌杨石阙
国家一级文物。十大“镇馆之宝”第一位。年代:汉魏。外观: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石质砂岩,主阙高5.4米,进深1.7米,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子阙高2.6米,重10吨。上雕刻有当时生活场景、神话传说、飞禽走兽。价值:汉阙属祠庙或陵墓前成双成对的装饰性建筑物,是我国最早的仿木结构石质装饰建筑,对研究古建筑艺术、葬制有重要价值。此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阙。乌杨石阙发现于重庆市忠县,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 是我国目前幸存的、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乌杨阙今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石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复原后的乌杨石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具有鲜明的重庆地方特征和时代风格,其建造时间大致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因为建造年代在汉末和魏晋之间,标准名称应是乌杨石阙)
乌杨石阙阙身雕刻丰富。其仿木构建筑雕刻对于无一幸存的汉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狩猎图、习武图、送行图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长达两米多的、雕刻,造型生动,展现了汉代雕刻艺术神韵。
山民护阙
乌杨汉阙的发现者——普通煤炭搬运工。王洪祥这个名字在当地不为人熟知,但提起“王草药”,很多人知道这个乌杨场镇搬运社的煤炭搬运工对草药有研究,因为采药,他发现了乌杨石阙。在忠县乌杨镇将军村长江边大石盘有个叫“狗钻洞”的地方,长了一些治肝病的药草。1998年8月一天下午,“王草药”又一次来到这里采药。由于洪水冲刷,“狗钻洞”一带泥土变得疏松,他用力扯草药时引起泥土坍塌3米多深。突然,惊魂未定的他发现,泥土坍塌处凸起两块石头。出于好奇,他抹掉石头上的泥土,发现有人工打造的痕迹,棱角清晰。他用双手和镰刀刨开四周泥土——石头越来越大,直到太阳西下,也没全露出来。
第二天,他继续挖,石头呈现出精美的图案:猛兽横环,一只朱雀站在弓箭弦上,旁边有一只约3米长的白虎镇守。第三天,他带上妻子开挖,在第二块石头上又发现一条约3米长的青龙。
“可能是重大文物,得立即向县里报告。”“王草药”只有初中文化,却喜好诗词书画,还学过考古基本知识,能辨别一般的秦砖、汉瓦和古瓷器。他认为,这与古人图腾有关。
夫妻俩拨通县文管所电话,无人接听。后来,二人几次到文管所,由于工作人员都下乡去了,没见着人。他们找到所里的退休职工,请求向所里转达情况。过了两天,乌杨镇一名文化干部受文管所委托,现场查看了这些石头,然后汇报说“就是些垒坟的石头”,便无人问津。
“我坚信国家迟早要来搬这些东西。”“王草药”没有放弃,每天早晚都要去看一看,决心保护好这些石头。1999年3月一天,“王草药”在离“狗钻洞”约300米的河坝抬煤炭,隐约听到有“叮当”凿石头的声响。发现是一个石匠在凿打那些大石头,他丢下箩筐、扁担飞奔而去:“住手!这石头不能打。”“不能打?”石匠丢下锤子,不解地看着他:“是你家的啊?”“反正你不能打。”他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劝阻。锐利的錾子在精美的图案前晃动,眼看好端端的石头将毁于一旦,“王草药”突然眼前一亮——“你看这是啥子?”他拉住石匠的手,指着图案说。“像老虎、像龙,怎么啦?”石匠疑惑地看着他。“这是寺庙供奉的神石,你动了它,怕对家人不利哦。”他神色凝重地告诉石匠,“不瞒你说,去年我采药用镰刀动了几下,回去就感觉不舒服。”石匠半信半疑,收起工具走了。如今在三峡博物馆里,人们还隐约可见乌杨汉阙被凿打的“石眼”。
害怕石头再遭破坏,“王草药”打算搬回家保护起来。由于无法抬走,他将石头周围的泥土回填,把这些宝贝掩盖起来。每逢长江洪水泛滥,担心石头被冲走,他都要冒雨前来看看,顺便用泥土掩埋好被雨水冲洗裸露出来的石头。就这样,“王草药”为这堆石头整整守护了3年。
发掘始末
1998年,乌杨镇搬运站职工王洪祥在乌杨镇将军村长江边大石盘采草药。王洪祥10多年前父亲得了癌症去世后,他就潜心钻研草药,当地的人都叫他“王草药”。王草药在浅草丛中寻找他需要的东西,忽然发现一处被潮水冲刷后的沙土上露出一大块石头,上面刻着一种既凶猛又怪异的野兽画像。王草药平时四乡里到处游走采集草药,从没见过这种石刻,但时年47岁的王草药是一个文化不浅的人,喜欢说古论今,舞文弄墨。他想,这莫不是大禹治水时用来镇水妖的石头?他也不采药了,赶快回到场镇上,给忠县文管所打电话,说发现了大禹治水的遗物。忠县文管所副所长曾先龙接到王草药的报告后,觉得王草药的说法荒唐可笑。加上当时工作繁忙,事情被耽误下来。直到2001年,路过该地,王草药再度前来报告,出于一种职业的敏感性和强烈的责任心促使他决心到现场去看看。这一看,就看出了三峡库区文物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当曾先龙在王草药所说的地方找到了被潮水冲出来的巨大石块时,刨开松动的泥土,那只怪兽和他遭遇个面对面。“这是辅首。”曾先龙激动不已地叫起来,他迫切地再寻找,一个长近2米半、宽1米多、厚近1米的长方体被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上那只肢体舒展到极致的白虎浮雕,使他确信,这是汉阙。
忠县在此之前,已有丁房阙和无名阙两处汉阙了,称得上是汉阙之乡。曾先龙在忠县从事考古近30年,对汉阙很有研究。
当曾先龙到乌杨镇将军村十九队的河滩上亲眼目睹并断定有汉阙后,马上给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所长邹后曦打电话,说在花灯坟墓区靠河边一面,发现了汉代石阙的散落石段。
邹后曦一听,激动得要命,恨不得马上赶去看个究竟。当时已是下午5点多钟,到忠县的车船都没有了。熬过一夜,第二天一早,邹后曦乘7点钟的船赶到忠县,又转乘小船赶到乌杨。在石阙散段面前,看着那些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图案,他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老天爷,您送给了我们一件多么珍贵的文物啊!
很快,重庆市文化局三峡文物保护办公室决定:石阙构件出露地点受周边往来行人、采石场、深水港工程、夏季洪水泛滥的影响,构件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必须对石阙构件进行抢救性发掘,预定发掘1500平方米。
同时,原来属于三峡工程二期和三期发掘工作的花灯坟墓区发掘,也提前进行。在忠县文管所的协助下,乌杨阙——花灯坟墓群的考古发掘项目开始实施,项目领队就是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所长邹后曦。在他的带领下,考古队很快拿出了对乌杨汉阙实施抢救性保护的建议,上报了分阶段实施的抢救保护方案。
2001年6月下旬,对乌杨镇石阙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发掘结果是令人惊喜的。虽说这次发掘的全部是石阙散件,但这件散件一组合起来,就是一座完整的汉代石阙,而且这座汉阙是左右对称,是双体。这些散落的石构件全部出土于晚期次生堆积,共发现主要石阙构件14件,阙体崩裂小残片86块。
这些石阙的散段,每一件的自重轻者几吨,重者达十几吨。从地下发掘出来的10多件石段和散落在河边的几件加起来,乌杨阙构件一共有20件。就从这些石阙散段的重量来看,我们也可想象它们有多么威武雄壮的气派。
名阙溯源
从2001年6月开始发掘石阙,直到2002年5月,历经艰辛,考古队员们将这些国宝级文物运回重庆。同时,从2002年3月开始,寻找石阙原先应该存在的位置。大家一致推断:在乌杨阙阙址后面的花灯坟墓区,应该埋着一位官职很高的大人物。这位人物会是谁呢?
相传,乌杨镇是巴郡太守故里。严颜为东汉后期益州牧的武将,又称巴郡太守或将军。这位出生于临江县(忠县古地名)的蜀汉将军,在被用计被俘时,气节高贵,宁死不屈,不肯下跪投降,掷地有声地大呼:“吾州有断头将军无投降将军。”张飞大怒,命令将他推斩,这位英雄豪杰从容地说:“要杀便杀,何必发怒。”张飞既佩服又感动,亲自为严颜解开捆绑绳索,严颜也为张飞义气所感召,遂归顺。严颜死后,刘备赠封他为壮烈将军,归葬故乡忠县。据县志记载,严颜之墓在州西南20里处。乌杨镇旁边有条将军溪,溪旁有将军村,花灯坟墓地也在将军村十九组。这些地名,就是为纪念严颜而命名的。
为了找到这位传奇将军的墓,也为给乌杨阙找到主人,考古队对花灯坟墓区开始了发掘。但是,令所有人气得都说不出话来的现象摆在面前:两个盗洞打穿了墓门和墓室券顶,对墓内遗物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盗掘和扰乱,仅存陶器20件、铜摇钱树枝残片1件,五铢钱2枚。墓室既然遭到破坏,墓内人骨就不可能保存完好,人骨已腐朽无存。这 是一个没有办法弥补的遗憾。经过千辛万苦的工作,还是没有为乌杨阙找到主人。
从20号墓的封土外形和墓内的作派来看,它是花灯坟墓区最高规格的墓,墓的主人就应该是汉阙的主人。
这次考古发掘虽然没有找到有关阙墓主人的实物资料,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无法解答这个历史的悬念,但仍然是一次具有重大的收获的考古发掘,发掘证实了北京大学调查制定的《忠县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对花灯坟墓地属家族墓地性质的判断,确认了乌杨阙与墓地的关系。出土的乌杨石阙,为我们增加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