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人②
长阳人化石包括 1件不完整的、保留有第一前臼齿和第一臼齿的上颌骨,以及一颗单独的左下第二前臼齿。牙齿相当大,咬合面纹理复杂。齿冠较低,齿根很长,下第二前臼齿的齿根有两个分枝。上颌骨和其他早期智人的一样,一方面保留了若干原始性质,如梨状孔的下部较宽,鼻腔底壁不如现代人那样凹,而与猿类接近,犬齿比较发达等;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与相近的进步性质,如颌的倾斜度没有北京人的显著,鼻棘较窄而向前,上颌窦前壁向前扩展超过第一前臼齿,颚面凹凸不平等。从总体看,长阳人所具有的进步性质比原始性质要多,明显地比北京人进步。长阳人生活的大山区,洞穴极多。这种环境为长阳人提供了生存条件。在与长阳人伴出的动物化石中,有以嫩竹为食的竹鼠、大熊猫,说明当时这里有大片竹林;而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和鹿类的存在,则说明附近还有开阔的林边灌丛和草原。以上动物都是喜暖的,所以当时这里的气候是温和而湿润的。
长阳人化石不仅在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学者曾把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时代限定在中更新世,和北京人的时代相当。由于长阳人化石与该动物群共存,而长阳人又具有比北京人进步的体质特征,从而证明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可延续到晚更新世。另外,关于长江中、下游阶地形成的时代,以往因没有动物化石可以借鉴,一直未能解决。长阳人及其动物群的发现,提供了洞穴和阶地的对比资料,解决了长江各阶地形成的时代问题,为南方的地层划分提供依据。
“长阳人”化石洞, 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钟家湾村,距长阳龙舟坪县城45公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19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就出土于这里,“ 长阳人”的发现,证明在远古时期,长阳境内就已有人类生存活动。
化石洞,呈两边分布之势,一左一右,一个倾斜,一个稍平直。“长阳人”化石是在较倾斜的洞中发现的。那是1956年,这一带的农民在岩洞中挖“龙骨”即挖古脊椎动物化石卖时,挖出了一个完整的人形头骨化石。在人们争相传看时,不小心将头骨摔碎。后来摔碎的头骨被供销社收购。消息传到县一中,当时的生物教师陈明治带着学生到供销社察看,他们从龙骨堆中找到了一块古人类上腭骨,上面还附有两枚牙齿,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 究院贾兰坡教授鉴定,确定为古人类化石,命名为“长阳人”化石,其地质年代属旧石器时 代范围,距今约19万年。伴随“长阳人”出土的还有大象、熊猫、梅花鹿等动物化石。
“长阳人”是我国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远古人类之一。长阳人的化石材料,主要是一件有残损的左上颌骨。颌骨上保存有第一前臼齿材料,上颌骨保存着上颌体的大部分。专家们仔细研究发现,“长阳人”不仅具有现代人的性质,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1992年4月,在长阳鲢鱼山一洞穴遗址的发掘中,又发现了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用火遗迹。其距今年代为9—12万年。
贾兰坡教授在《长阳人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一文中说:“‘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江南动物群增加了新的种属,并为地层的划分提出了新的证据,同时给人类本身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长阳人 ”的问世,说明了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
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动物化石珍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历史馆陈列展出。“长阳人”已写进《》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遗址旁建有究古亭,供游人凭吊。站在这究古亭前,目睹间的动物塑像,那冉冉升起的思古幽情,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十多万年前的清江两岸,我们祖先与遍地猛兽生死搏斗的动人场面仿佛又呈现于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