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奚(Xī)姓源出有二:1、出自任姓,起源于夏代,是黄帝的后裔奚仲之后,以祖(地)名字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奚姓出自任姓,夏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奚姓的始祖是禺阳。禺阳为黄帝二十五子之一,受封于任地(今山东省济宁),故为任姓。禺阳裔孙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辖区的奚地(河北省承德一带),史称奚仲,官任夏朝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民)。奚仲原居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后迁于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的后代就用“奚”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奚氏。
2、出自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据《路史》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得姓始祖:奚仲。奚姓起源于夏朝。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黄帝的后代奚仲出任夏朝的车正(掌管车辆的官职),奚仲本身据说也是车辆的发明者,车正这个官职十分重要,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够坐车,因此,这个官职,只有王族可以掌握。奚仲因功被封于“奚”,因此,奚仲的子孙后代就以封邑的名中的“奚”为姓,称为奚氏。故奚氏后人奉奚仲为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奚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奚姓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姓。早在帝、舜、尧时期皇帝还没有姓,但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氏记载。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我国古代早有载入史册的“奚仲造车”的典故。我国姓奚的人不太多,但一份十分光荣的家世,奚姓的始祖是为人类造福谋利的伟大发明家奚仲。奚仲是4000多年以前夏朝时人,担任“车正”的官,《说文》上说:“车舆之论之总名也,夏后时奚仲所造也。”根据以上的记载,我国奚姓的始祖奚仲,本来是黄帝的任姓后裔,传到夏代的时候,由于奚仲造四对国家有贡献,其子孙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而世代沿用下来。奚姓并不都是黄帝后人,在历史上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代有改姓奚的,在代北地区有少数民族达奚氏、薄奚氏也改姓“奚”,都是随同北魏孝文帝南迁到中原后改汉姓,慢慢融合进中华民族的。奚姓后来在谯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谯国望。三、历史名人
奚 仲:夏禹之臣。初黄帝作车,少吴加牛,奚仲加马,乃命奚仲为车正。造不同式样的车,安装不同的标志,以别尊卑等级。奚 箪:北魏时代郡人,世典马牧,有宠于昭成皇帝。时国有良马曰“騧骝”,一夜忽失,求之不得。后知南部大人刘库仁所盗,养于窟室。奚箪闻而驰往取马,库仁以国甥恃宠,惭而逆击奚箪,奚箪捽其发落,伤其一乳。及符坚使库仁与卫辰分领国部,箪惧,遂奔卫辰。及道武灭卫辰,奚箪晚乃得归,故名位后于旧臣。
:(369-448),北魏时万骑大将军,代人,奚箪之子,机辩有识度。登国初,与长孙肥等俱统禁兵。后以为侍郎,亲近左右。从征慕容宝于参合。皇始初,拜越骑校尉,典宿卫禁旅。车驾还京师,博陵、勃海、章武诸郡群盗并起,斤与略阳公元遵等讨平之。从征,破高车诸部。又破库狄、宥连部,徙其别部诸落于塞南。又进击侯莫陈部,至大峨谷,置戍而还。迁都水使者,出为晋兵将军、幽州刺史,赐爵山阳侯。
奚 鼐:唐朝易水人。著名制墨专家。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在墨上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他的弟弟、儿子因制墨著名,南唐赐他姓李。他的孙子李庭硅制的墨更好,世称“李庭圭墨”畅销各地。
奚 陟:字殷卿,其先自谯亳西徙,故为京兆人。少笃志,通群书。唐朝代宗大历末,擢进士、文辞清丽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德宗立,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使吐蕃,表陟自副,以亲老辞不拜。杨炎辅政,召授左拾遗。居亲丧,毁瘠过礼。朱泚反,走间道及车驾于兴元,拜起居郎、翰林学士,不就职。贼平,改太子司议郎,历金部、吏部员外。会左右丞缺,转左司郎中。
奚 超:徽墨的创始人,徽墨始创于唐末。易水(今河北省易州)奚氏制墨世家之后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奚荣蒧:姓奚,名荣蒧,字子皙,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学生之一。《史记正义》谓为卫国人。唐开元封“下邳伯”,宋封“济阳侯”。
此外,还有西汉鲁侯奚涓、成汤侯奚意,宋代奚士逊,明代监农御史奚铭,清代诗画家奚涛、画家奚阙……等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据《姓源》记载:“夏车正奚仲迁于邱,其后遂称奚氏”。望出谯国。
谯 郡:东汉末建安析沛国之一部置郡,治谯县,现今在安徽省亳州市。隋唐为亳州谯郡。
北海郡:汉置北海郡,治营陵(今山东省昌乐东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治今山东省潍坊等地,汉唐都在北海郡境。
2、堂号
奚姓的主要堂号有:“礼耕堂”等。
============================================================
【奚姓宗祠通用对联】
〖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夏代;
望出谯国。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奚姓的源流和郡望。
夏朝车正;
清代铁生。
——李文郑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夏禹时的大臣奚仲,传说黄帝曾造车,少昊为车子配上牛拉,奚仲则为车子配上马,因此被任命为车正。下联典指清代篆刻家、画家奚冈,字纯章,号铁生,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散木居士、冬花庵主,浙江省钱墉人。性格孤僻耿直,年轻时就以画而出名。乾隆皇帝南巡时,他正在应童子试,杭州知府派人把他抓起来,让他为行宫画壁画,他说:“哪有请作画而被抓来的!头可断,画坚决不作!”抓他的人说:“你不是童生,简直是铁生。”于是便以铁生为号,从此终生不应科举考试。篆刻学丁敬,又有发展,风格清隽,为“西泠八家”之一;擅画山水,也能作花卉竹兰;兼工行书及隶书。著有《冬花庵烬馀稿》。
车正世泽;
弘农家声。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奚仲,黄帝时任为“车正”,以造车著名。下联典指北魏·奚斤,封弘农王。
古传车正;
各列孔门。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帝时奚仲为车正。下联典指奚蒧,孔子弟子,有文采。
世称忠孝;
邑号廉能。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奚斤,以忠孝著称于世。下联典指宋·奚祀,佐郡邑,有廉能声。
-----------------------------------------------------------------
〖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文房居三宝;
西冷占一家。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五代时制墨名家奚廷珪,奚鼐孙。他制的墨如玉,文如犀,时称廷珪墨。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并称文房三宝。下联典出清代画家、篆刻家奚冈,字纯章,钱塘人。篆刻风格清隽,为“西泠八家”之一。
七榆屏山樵;
万骑大将军。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诗画家奚疑,字虚白,亦字乐天,归安人,号方平山樵,又号榆楼。其家在郡城之南,临溪有楼,近对岘山,植榆七株,蔽其外,曰榆楼。下联典出后魏万骑大将军奚斤,累从征伐有功。后太武为皇太子,听政,以斤为佐辅,聪辨强识。卒谥昭。
-----------------------------------------------------------------
〖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武兼备惟户部;
诗书俱妙有铁生。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南京户部主事奚世亮,字明仲,黄冈人。嘉靖进士,历延平府同知。时倭寇,亲冒矢石拒之,南城已陷,犹西向迎战,身被数剑死。下联典出清代诗书画家奚冈,号铁生,工诗及书,精篆刻,善山水,以潇洒自得为宗。得南田翁遗意。兰竹亦极超脱。
四璧书声小邹鲁;
一庭秋色古黄虞。
——奚冈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书画家奚冈自题联。
-----------------------------------------------------------------
〖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定鼎加封,元功居于七位;
临变不避,忠气塞乎两间。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明代延平府同知奚世亮的事典。下联典出汉代名将奚涓的事典。涓从高祖丐沛,入汉,以将军定诸侯,封鲁侯。
学本孔门,七十子贤人,同传圣道;
功高汉室,亿万年香火,永奠山河。
——佚名撰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奚村奚氏宗祠联。
附录:【奚姓典故、趣事】
〖奚陟摆茶会〗茶道兴起于唐代。与陆羽同时代的太学生封演在他撰写的《封氏闻见记》中说:“因鸿渐之论(即陆羽)《茶经》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最早提到“茶道”一词的记载。按封演的说法,最先总结和阐述“茶道”的是陆羽。
但是,当时“茶道”在生活中是如何具体展现的,却很难找到详尽的文献记载。只有北宋之初宋太宗敕撰的《太平广记》记载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尚可见唐代“茶道”之一二。
奚陟为唐代宗大历末年进士,唐德宗时累进中书舍人,也为陆羽同时代人。《太平广记》所说的奚陟摆茶会一事即发生于陆羽宣扬茶道之时。这则故事说:
奚陟成为吏部侍郎的时候,饮茶已为世人所推崇。奚陟这人本性奢侈,他备置了一整套在当时即使是公卿之家也不见得会有的稀奇而精致的茶具,如风炉、越瓯瓷盏、碗托和角匕等。
有一天天气正热,他邀请了官署里的一批同僚来家中大厅里举办茶会。当时来的客人有二十多人,奚陟坐在东侧首位,奉茶劝进的人却从西侧的客人处开始敬茶。二十多个人喝茶却只有两个茶碗,茶量又很少,客人喝茶时还不时嬉笑、闲谈,所以茶碗的传递越发慢了。
由于天热口渴,奚陟望着迟迟不过来的茶碗,渐渐烦躁起来。正在这时,一位不知趣的下属抱着一大堆帐本和笔砚进来,摆在奚陟前面的案桌上,要他签押。奚陟打量这人,只见他满脸油汗,长得又胖又黑。正处极度焦躁的奚陟厌恶之意油然而生,猛地一把将他推开,怒道:“拿到那边去!”这位不幸的下属冷不防被猛推一把,人与案桌一起翻倒在地,砚墨四溅,他的脸上以及那些帐本都被染得乌黑一片。众人大笑。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这个茶会非同一般,而是很有些讲究的,比如要有一套很精致的茶具,二十多个人分坐在东西两侧,由专门的奉茶人按一定秩序为客人敬茶,客人只用两只碗悠闲地喝着,而且茶量不多。两只碗喝茶到底是像浓茶那样传递着喝呢?还是用两只碗替换着点一碗,喝一碗呢?这虽然不太清楚,但熟知现代日本茶道的人一定会看出,这茶会的礼仪和日本茶道中的一些“做法”是有相似之处的,如对茶具的重视、主客座位的位置、专门的奉茶人和敬茶的秩序等等。日本茶道从这一记载中似能看出其渊源。
当然,奚陟所摆设的这次茶会,离真正意义上的茶道还相距甚远,仅具茶道之形式,而无茶道之境界,更无茶道之精神,以这场茶会的主人溪陟的最后行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
〖制墨高手奚廷圭〗
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墨”,是我国传统书画中的重要用品。它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独特风格。没有“墨”,书画艺术无从谈起,“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书画的效果。“墨”除了使用的功能外,它的造型汇集了绘画、书法、雕刻和传统工艺的技巧,也是一种特有的工艺品。自古以来也得历代收藏家的珍藏。
墨在我国是何时发明的,尚无定论。《述古书法纂》记载“刑夷始制墨”。相传刑夷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时的人,一次在河边洗手,偶拿起一块烧过的木炭,把手弄黑了,他从木炭染黑了手中得到启发,便把木炭碾成细粉末,用稀粥之类粘物调拌晾干,制作了墨块,因此它成为第一块人工墨。在我国见到最早的古墨实物,是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中出土的古墨。
自古以来,我国历史都很重视墨的制作,先后涌现出许多制墨名家。奚超、奚廷珪就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的最杰出的制墨高手。
奚超、奚廷珪父子,五代时南唐易水(今属河北省易县)人,是以制墨为业的工匠。当时社会动乱,奚家父子全家移居歙州(今安徽省歙县)继续以制墨为业。他们认真研究了前人的制墨经验,总结了制墨中的实践经验。加上歙州当地有着茂密的松林,是制作墨的极好原料。奚氏父子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认识到,墨的黑度与制墨用的松烟炭黑的纯度及颗粒大小有极大的关系。墨色黑亮,炭要黑纯,粒子要细,灰分要少,则分散度高。他们一面精选用料,改进配方,一面改革制作工艺过程。经过艰苦的劳动和创造性的生产,精心加工制作,终于制造出了“坚如玉,文如犀”和“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优质佳墨。这种墨相传浸泡在水中三年也不坏,得到了文人墨客们很高的评价,因而,使“廷珪墨”驰名中外。
南唐李煜酷爱佳墨。对于奚超、奚廷珪父子在制墨上做出的杰出贡献非常赏识,封奚超为墨官,全家被赐“国姓”李氏,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因此,“廷珪墨”也被称为李墨,一度名扬天下。“黄金易得,李墨难求”。李墨如此质精名贵,历代帝王、文人等都非常珍惜,均将此墨视为至宝。奚廷圭的弟弟和他的儿子,都继承了制墨的技艺,也都先后成了制墨的名家。奚廷珪制墨的高超技艺得到了后人的高度珍视,使歙州制墨形成独特的传统,世世代代把奚廷珪的制墨技术继承和发展留传下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