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司。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毕摩作为彝族人的,不但为族人主持祭祀,编造典籍,医治疾病,还担任黑彝奴隶主的家庭老师(1956年民主改革前),是彝族奴隶社会五个等级中最受尊重的人。彝族是一个多种崇拜的民族,归纳起来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类。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三观,即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介于彝族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念,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在大凉山腹心地美姑,关于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及其神话传说,仍在彝族民间广为流传。四川是著名的“毕摩之乡”,这里有7个毕摩派别,200余种宗教仪式。在这块彝族人占总人口98%的土地上,近8000名毕摩依然活跃在大凉山中,虽然这里毕术保存完好,但变化也不可避免。
【起源】
据彝文文献《》记载,苍天降下灵神果籽落于下界,经过三年九世后,终于长成了杉树巨人,可是一直似人非人,似树非树,不能成人类始祖。直到阿居阿丛时代,山神得知必请毕摩祛除白、花、黑三秽后举行祭祀猪胛卜才能成为人祖,于是先后派遣豪猪、白兔、野鸡和蜘蛛作为使者去上界敬请额比斯乌毕摩,经过多次请求后,额比毕摩才同意下界作毕,额比毕摩在屋后竹林中砍回三根神竹杆,做成神签、法笠、法扇,送给额阿孜三祖孙带着一部叫《斯穆安甘》的经书来到了地界,为杉树巨人祛除了三遍三色秽后举行了祭祀猪肿卜后,于是地界有了雪族十二支,其中一支便成了人类的始祖。【传说】
洪水泛滥时,天神派了三个毕摩带着彝文经书来拯救民众,三个毕摩各骑一头黄牛,把经书挂于牛角上,渡汪洋大水时,把经书浸湿了。毕摩下到凡世后,便把经书放在青树枝上晒,飞来的老鹰抓破了一些书页,粘在青树枝上又撕坏了一些书页,故而彝文经书不全了。现在毕摩念经作法时,都带有牛角、鹰爪和竹签作为法器,并在祭坛上插青树枝,意即弥补经书之不足。”【变迁】
为了世代纪念天界的额比祖孙的功绩,至今彝族毕摩举行招魂仪式时,还用三根顶端削成斜面的木签代表额比祖孙的神位插在神座中。从杉树巨人下传到阿牛举日时代,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据《赞毕祖经》记载,先由石孜石德做毕摩,后传石阿牛尼部落,牛尼传石色,石色传格俄,格俄传莫米,莫米部落作毕十代后人类开始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据《勒俄特依》、《祭祀因由经》和《彝族谱牒》记载,彝族先民正式祭祀祖灵送灵仪式活动的时间大约在年前。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石尔俄特是彝族历史上改革母系氏族制度的划时代人物。从石尔俄特起,人类又提取毕摩作毕内容的精化,去伪存真,开始整理并大胆发明毕摩作毕仪式中的程序和内容及法具。至此,无论是在祭祖灵,还是驱鬼治病,祈福禳安都很灵验。从《彝族谱牒》中推算出,从石尔俄特世至今有170多代,平均以每代25年计算,距今大红4200多年。也就说,彝族宗教大约在4200多年前就基本形成。后来,石尔俄特传给维勒丘布,丘布世传代后传给普伙世,普伙世传代后传阿堵鲁普世,从阿堵鲁普世传代后传到阿苏拉则(大约在公元年南宋淳熙年间),阿苏拉则是彝族宗教赫赫有名的一代毕摩宗师。阿苏位则的功绩是对原有的彝族文字经典进行整理、规范、和编造工作。
【地位和作用】
毕摩在彝族社会中地位很高且神圣。在彝族社会的“兹(土司)”、“莫(法官)”、“毕(毕摩)”、“格(工匠)”、“卓(百姓)”五个等级中,毕摩的地位处于第三位。毕摩是继承彝族文化和传播统一彝族文字的大知识分子,彝族彦语中:“兹来毕不起,毕起兹不吉”,充分说明在彝族社会中毕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任何人不能侵犯毕摩的财物和人身。 毕摩在彝族社会的宗教信仰、历史、教育、科技、人生、法律、婚姻、礼仪、艺术、医学、探索、丧葬、艺术、预测未来等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当然,毕摩之间也要分等级,这主要是由毕摩作法的经验和作毕能力(仪式的大小程度)而定,不一定按年龄来衡量一个毕摩的威望,如有的年轻毕摩也有能力参加大型作毕仪式,他们就可称得上是大毕摩了。要举行什么样的作毕仪式,请什么样的毕摩来作毕,都是通过占卜而定。所谓仪式的大小是从作毕时用的开支大小程度而定,如大型作毕送祖灵(尼木撮毕)之类就是大型的作毕仪式,如一年三次的用羊、小猪、鸡之类就只能算是中小型仪式了。
【法器法具】
法器法具是毕摩从事仪式活动的手段和根据,是毕摩通达神灵、降妖除魔、禳灾祛祸、祈福纳福等所凭借的具有特殊神力的工具。在凉山地区,毕摩常用的法器法具主要有法扇、法笠、法铃、签筒和经书,随身携带的用具有法网,护法法器有鹰爪、猪牙项圈、虎牙等,临时制作法具有响竹、水鼓等。毕摩法具的制作一般都择在豹星十四“勒克”日制作。毕摩在做仪式时,不时念诵道:“作毕我一群,走过柏林山,背来柏签筒,走过樱林谷,带来樱法扇,走过林木山,戴得法笠,走过竹林谷,搓来竹神签,走过百树谷,树棍杠亦要分,五棍杠也要分,取银击银鼓,取金击金鼓,汉区罗谷取得白纸书,街道下方取得黑墨写,彝区蜀地庸者莫挡路,愚者莫行理。黄猪胛得卜,鸡股骨得插,取草垫神枝,取血祭神座,毕口也诵咒,毕手亦折孜,银笛取来奏,金弦取来弹,接种种亦传,断根根亦断,遣敌敌亦散,治病病亦愈。治病于世间,度灵入祖界,世间得繁旺,神铃亦灵巧,网兜亦顺手,旧毕亦得见,新毕亦得闻,毕摩作法师于此,谋臣判案源此法”,或赞颂道:“法笠黑压压,法扇摇晃晃,签筒如林立,神铃似雷震”。对毕摩法具作了神化的描述。相传在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毕摩因不置金银水鼓,不佩杉签筒,不持樱神扇,不戴神笠,不摇神铜铃,不念神传经,因而驱鬼鬼不走,遣敌敌不散,祈福福不至,治病病不愈,直到维勒邛部时代,邛部才用了种种法具,毕摩的法力于是才大增,祛病驱鬼招魂纳福得心应手无所不至。毕摩所用的各种法具,在各种仪式中有各自的特殊功能和用途。
▲法扇:彝语叫“切克”,据传为维勒邛部时开始使用,一般用于超度送灵或猪胛卜以及制灵牌等仪式上,用以盛撒代表金银的木屑、荞花、大米等祭品给祖妣或鬼魂献食,或用于煽鬼魂,或用于盛撒代表祖妣遗留五谷的粮食粉赐福后代。法扇有竹法扇和铜法扇两种。篾编法扇成扇状中间以木柄穿镶而成,编制时,先用蔑片编织一圆盘,且编出方格为眼,眼有九眼和七眼之分,然后用樱木制成蛇身鱼尾状(表示龙)的木柄插盘而成,柄端装饰二木鸟(意指传说中的神鸟阿普依曲鸟)盘踞背面柄身雕以护毕神鹰、护毕神虎和吞邪豺狼(沙马曲比宗族毕摩的法扇柄上雕鹰、虎、蛙,以为蛙能代表智慧或药神)。柄把上刻东南西北天地四方和擎天四柱,择日请工匠或毕摩自己制作。不同法扇用于性质不同的仪式场合,九眼扇用于超度凶死之魂,七眼扇用于超度吉死灵魂,铜扇用于超度麻风病死魂和有麻风病有关的仪式活动。
▲法铃:彝语叫“毕句”,是一种毕摩用于仪式中摇动而发声以通神灵、降妖镇怪的用具。关于法铃的源流,毕摩们有一个十分动听的传说:在远古洪荒之前的维勒邛部时代,由于彝人的始祖维勒邛部“不击黑马尸,不捉黑牛杀,不垫黑马皮,不食黑牛肉,不吮黑马汤,不饮黑牛血”。并且他还“带来白公鸡,捉来白鸿雁,立于堂朗山,白昼日出去祭日,白昼日出辉灿灿,黑夜月现去祀月,黑夜月现亮堂堂。于是在大地的上方(传说中的昊天上),长出了三棵巨大的柏树,三棵柏树之上,挂着三簇红铃穗,三簇红铃穗之上,结着四个马蹄铃。到了一代毕摩宗师邛部阿鲁时代,邛部阿鲁带着白公鸡去祭祀苍天,向上苍祈求赐予法铃,红穗灰铃掉了下来,先落入日光之源,而后又经过了月光层,苍天层、青天层、黄云层、黑云层、白云层、云雾层、稠云层和烈风层,四个法铃除了一个掉入尔毕尼妮成为苏尼(巫)源流铃之外,其余三个都掉到堂朗山上。邛部阿鲁用各种牺牲祭祀三天三夜后,升起黑雾黄雾白雾三团,围绕于堂朗山峰上,法铃开始随着云雾掉落,先掉到堂朗山腰上,又掉到堂朗山脚下,又落入恩尔迪治地方,恩尔迪治迁,落入荆丛山,荆丛山中迁,落入柏林岭,柏林岭上迁,落入阿孜迪尔,终为俄乌阿鲁所得,俄乌阿鲁赐给了邛部阿鲁,邛部阿鲁拿给色伍阿鲁,色伍阿鲁“清晨取用洁白公鸡祭,下午取用洁白阉羊祭,黄昏取用纯白阉牛祭”,然后还给了邛部阿鲁,邛部阿鲁“左手摘灰铃,右手接红铃,铃也见毕欢,见毕叮当响,毕也见铃悦,见铃声幽幽,”他还“挂铃于肩上,到达波火火史地,清早取用洁白公鸡祭,深谷马桑插神座,捡石作烫净,除糟又祛粕,上午取用黄色公猪祭,宴请毕祖神,中午取用洁白山羊祭,祭祀诸路神,下午取用洁白绵羊祭,祭祀神法铃,黄昏取用洁白阉牛祭,祀毕又刹毕”,使红穗灰铃成了毕摩法铃。这些法铃经过阿都尔普、乌阿阿鲁之手后,后来传到阿苏拉则手中,拉则石色父女俩游毕经过斯义洛戈时,被阿孜恩莫家织布桩所阻,不得不将神经五具(毕摩所用的法扇、法铃、法笠、签筒和经书)从织机上方掷过去。当在木孜迁拖找到神经五具时,神铃已经飘走了,从此遗失了具有神的威力的法铃,只能重新铸制来取代。现在能见到的毕摩法铃,一般为铜制,呈喇叭形,顶部有孔穿以皮绳。毕摩经书载:“世间击皮鼓,鬼界若雷鸣,世间奏铃铛,鬼界响叮当。”可见法铃是毕摩在作驱鬼等仪式时用以传递神、鬼、人之间的信息并助毕摩法力的工具。法铃出自工匠之手,常见的是铜锡制成的,有赤铃和黄铃。
▲法笠:彝语叫“勒伟”,是毕摩的保护伞和避邪物,一般用蔑编成,形如大斗笠,有的以黑色毡片或以纯白羊毛制成帽套套于笠上,谓之“毕尔拉略”,意为“虎眼神笠”,每作一次送灵仪式,便加一层羊毛毡,其层数愈高,表示毕摩法术高而请的人多,所以彝语谓之为“神笠毕晃晃”。据传古时候的法笠为红色八角形状。
▲签筒:彝语叫“乌吐”,是毕摩常用法具之一,据传有镇魔降妖之功用,木质,中空,长短不一,按毕摩自身的体格择日制作,分公、母、子三种,尖部张口成梭锥形为阳性,张口呈半椭圆形为阴性,且张口大小与所持毕摩张口嘴形大小一致,若签筒张口过大,超过毕摩之口,会克主,不利于毕摩,若张口过小,则为法力不足。签筒由前后两节合成,前节谓之柏公,由名山深处柏树制成,后节谓之樱母,采自名山深处猎犬不及之处的樱木制成。签筒长度与所持毕摩前肘(包含五指)长度吻合,过长则把握不住,作法容易出错,或克主,对自身不利,过短则法力不足。签筒内装毕摩占卜用的神签,彝语谓之“洛乌”,有十八支或十一支两种。神签用竹削成,分阴阳两种,削成叉形为阴签,削成一侧尖形为阳签,用于占卜,签筒两端系以皮绳或铜链制就的背带,毕摩出行或举行仪式时斜跨于背上。
▲经书:是毕摩作仪式的重要根据,诵经的程序或内容指导或规定仪式活动展开和延伸,都是在诵经中进行仪式程序的。经书种类繁多 , 据其用途和内容大致分为“黎数”“咒术”“历算占卜”三大类,下分若干小类和子类。
▲其他:毕摩法具还有毕摩随身带的法网、护身物、鹰爪、虎牙、野猪牙象圈和作仪式时根据需要临时制作的响竹、水鼓等。法网:彝语叫“海可”,是毕摩用来装载经书、法具和其它物品的网兜,一般由毕摩自己编制,编时用两根麻绳一根按顺时针一根反时针交错编成。鹰爪,彝语叫“鹫西”,是毕摩的护法物,也是毕摩神力的象征,用老鹰足爪风干弯成,一般系于法铃上。
【毕摩作毕】
在凉山,每户彝族每年都要举行三次以上的中小型作毕仪式。毕摩出去作毕时穿上法衣、戴上法笠、手持法扇或法铃、看上去显得比平时高大而威武。(见图:毕摩作毕)毕摩作毕时的说唱更是一种以彝族民间特有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体裁,具有古朴、纯真、恐惧、高亢或低沉等变化无穷的腔调,令人听之感到殊属而神秘。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种类繁多,小型的作毕仪式只需要几小时,中大型的要几天几夜,特大的作毕仪式可达九天九夜。由于篇幅的关系,下面简要介绍五个大型作毕仪式现场。在这个大型作毕仪式中基本上是包括了大、中、小型的作毕仪式。通过介绍,读者就可以大概了解到彝族毕摩作毕仪式的部份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民间神秘而精彩大型作毕仪式--林木撮毕现场,领略彝族毕摩文化的神秘所在。
▲绕祭棚游行仪式
祭祀棚游行,彝语称“红炯”,是彝族民间祭祖灵仪式活动中宴饮祖妣亡灵仪式上供奉亡灵和毕摩主持祭祭祀仪式活动的场所。宴饮祖妣亡灵仪式结束即刻毁去。举行活动的主要目的,一是告慰祖妣亡灵,不必为其儿孙们担忧;二是向祖妣亡灵们祈福,希望子孙兴旺发达、五谷丰登;三是主、辅祭双方以男丁之多少、牲畜的肥壮作为借机炫耀实力,辅祭方以抛洒的碎银多少作荣耀。游行以先主祭方后辅祭方,先长后幼的顺序分别举行。所有参加游行的壮年男性都装扮成古代武士,背负弓箭,腰佩宝剑,肩扛刀枪,领头者手持属于该户的纸幡,赶着祭牲举行绕棚游行活动。
主祭方赶着祭祀羊、抬着赐福猪,边鸣枪边按照逆时针方向绕祭棚转三圈后,把赐福猪放回垫席上,把祭牲交给管理者,把各户的纸幡插在祭祀棚栏畜席上即可暂时退出场地。
辅祭方由户主带领各自的男性成员分户进行,领头者手持属于自己的纸幡,赶着祭牲边鸣枪边按照顺时针方向绕祭祀棚转游三圈。在游行过程中不断地报告姓氏名号后,将牲畜交给管理者,将纸幡插在主祭方最后一户后边的栏畜席上即可退出场外。
主、辅祭方完成游行活动时,再由全副武装的主祭方男性青壮年带领祭祖毕摩队伍按逆时针方向围绕祭祀棚缓缓地转游三圈。由两位资深毕摩头戴法笠,手持法扇背诵《入棚经》。当众毕摩进入祭祀棚就坐于祭棚内时,绕棚游行全部结束。主祭方的武士们卸下武器装备挂在祭祀棚左前方,待供奉祭祖妣亡灵后离开场地。
游行仪式结束后,将作祭棚的十二根松树杆送往东方靠放于一棵果树上,收起篾帘和圈席等用具,绕棚仪式结束。
▲卸痢神座仪式
卸痢神座彝语称“克莫”,是彝族宗教仪式神座中场面宏大,内容丰富,神位名称繁杂,结构复杂的大型神座之一,包括许多天文地理等知识。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仪式内容进行增减神位。卸痢神座主要用于诅咒。如:诅咒仇人、返咒、招请神兵神将降灾于仇人的辖域,除黑污、卸痢葬痢、驱逐凶鬼等大型活动。
仪式的目的是通过毕摩与天地两界各类神灵沟通并请来协助毕摩施法助阵,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现根据卸痢葬痢仪式中栽插的神座简要地介绍如下。
卸痢神座的结构分为天界部份和地界部份。在仪式活动中要进行大面积的地面栽插招兵神座、大小毕摩们分工念诵《请神经》和有关的经书。
▲卸孽神座仪式
卸孽神座彝语称“吉尔古”,这是一种在卸除纠缠并为孽祸仪式活动上所插的神座,卸孽仪式分“卸除祖孽”、“卸除痨孽”和“卸除凶孽”三种。仪式目的是为被祭送的亡灵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卸除孽债和孽祸,让亡灵轻松地回归祖界,让子孙后代安居乐业。
举行卸孽仪式的原由是(以卸除祖孽为例):在被祭送的祖妣亡灵中在世时曾是有权势的人、武士、狩猎者、祭师、工匠等有生望的社会人士,他们生前在为人处事中因自身或外部的原因,有意无意地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失误而祸害自身和子孙后代,加上因他们是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人士,故受到人们的议论、褒贬、诅咒,这些社会舆论久而久之也会成为孽债为祸子孙后代。因此,在祭祖送灵仪式活动时,只要主人家有此要求,都要举行此项仪式。在活动中有挑孽除秽和投矛刺孽等动作。
▲祭祖猪胛卜神座仪式
祭祖猪胛卜神座彝语称“里木偎皮”,猪胛卜仪式是彝族宗教仪式中层次最高的活动。可分为“祭祖猪卜”和“卸痨猪卜”。前一种在祭祖送灵仪式中穿插举行;后一种在卸除猴瘟痨疾等慢性疾病时作为专场仪式举行。仪式目的是为因为凶性事件或慢性疾病等死亡的祖妣亡灵及因受此类疾病、事件等纠缠的子孙后代卸除病魔,让祖妣亡灵轻松地归祖而去,让子孙后代摆脱病魔而过上幸福的生活。 仪式之前要举行猪卜祛秽仪式。猪卜仪式和祈福仪式上所需的牲畜和用具以及毕摩、主人、帮手都要经此仪式祛除污秽后才能参加后面两项仪式。
猪胛卜仪式内容庞大,程序复杂,需要念诵的经书和背诵和口碑经很多,因仪式难度很大,故法术精湛的老毕摩才能主持此仪式,当仪式接近尾声时验看抽出的猪肩胛骨判断吉凶。毕摩手持猪胛骨的骨节以骨突为分界线,左面为主方判断吉凶,右面为辅祭方判断吉凶。
▲祈福神座
祈福神座仪式彝语称“甘古”,是彝族宗教仪式活动中层次最高,内容庞大,程序复杂,神枝占地面积达一亩地以上,也是运用经典和口碑经书最多的仪式活动。可分为“祭祖祈福”、“卸痨祈福”和“卸凶祈福”三种。第一种在举行祭祖送灵仪式时穿插进行,第二种在专门举行卸除痨痢仪式即将结束时举行,第三种在专门举行驱逐凶鬼仪式即将结束时举行。仪式目的是把无形的祖妣亡灵送往远祖发祥地的上空--祖神界,把有形的祖妣亡灵筒送入菁洞。通过毕摩与祖灵和天地神灵沟通,向洁净无秽的祖神和生育繁殖神、福禄长寿神、人畜兴旺神和五谷丰登等神祈求,赏赐给子孙后代幸福安宁,繁荣昌盛的生活。
神座现场分为天界、山区和平原三大部份,四十八处除秽祈福点。开始除秽祈福仪式时,领头的主人手持祖灵筒帅领主祭方所有的男性成员,在毕摩的指点下沿着神路往返于神座间,帮手们牵着马匹跟着祭祀队伍踩毁神枝弃于原地。
【现状】
——毕摩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彝族就有了毕摩,有居住彝族人民的地方就有毕摩的作毕活动。美姑作为中国典型的彝族聚居县,是一代毕摩宗师阿苏拉则的故乡,有“索诺毕源头”(即毕源头在美姑县黄茅埂)之称,是全国彝族毕摩文化最浓厚的地区,以彝族文化聚宝盆而闻名海内外。毕摩文化,被专家学者们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时刻贯穿着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始终。美姑是彝族毕摩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8万人口中毕摩就有8600多人),典籍内容最为丰富,经书收藏最为完整的地方。
1996年,美姑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先后成功召开了三届彝族毕摩文化学术研讨会。2003年美姑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彝族毕摩文化节,期间,国内外知名彝学专家学者建议启动彝族毕摩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3月24日,美姑县向凉山州委、州政府提交了关于成立“彝族毕摩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的请示;4月,中国彝族毕摩文化博览园在美姑县破土动工,为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月12日,凉山州正式成立“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 8月,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局授予“毕摩文化之乡”;9月起,来自凉山州美姑、雷波、盐源、州语委、州民研所的20位德高望重的毕摩,开始着手翻译、整理、修订经典毕摩文献,供“申遗”之用,与此同时,凉山州文化局积极与文化厅、中国艺术研究院沟通、联系,努力寻求关心、支持和帮助并聘请我国知名专家学者前来指导工作……
毕摩文化的宗教性是不可回避的,恰恰是彝族观念和信仰的特殊性构成了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和保护价值。保护和尊重各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明确的宗旨之一,也是国家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当一部分都与宗教有关。当然彝族毕摩文化可以作为少数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突破口,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也是国家即将全面开展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行动中富有探索和指导意义的课题,不仅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也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