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明王宠草书五言诗轴
【类别】:纸类文物、书画
【年代】:明代代
【文物原属】:明书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
【简介】:
纵148cm,横34.5cm。纸本。
此书用笔纵逸奔放,气韵贯通,是王宠草书的代表作品。
【释文】:
水绿天微霁,山青花影新。薄衣初试履,枕酒任欹巾。圣世支离客,泥涂甲子春。放歌林木动,岩卧有真人。王宠。
【作者介绍】:
王宠(1494—1533年),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今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累试不取,贡入太学。工诗文,精书法,风格婉丽遒逸,与、文徵明并称“吴中三家”。能山水,工篆刻。为姻亲,其子娶唐女,亦与交善。
为您推荐
今草又称'一笔书',张怀瓘说:'(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书断》所谓'一笔书'是指今草在创作过程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映带连属,顾盼多姿,或笔笔连级,..
1、张旭唐《古诗四帖》
草书
2、怀素唐《自叙帖》
3、孙过庭唐《书谱》
4、黄庭坚宋《李白忆旧游诗卷》
5、米芾宋《论草书帖》
6、赵佶宋《草书千字文》
7、鲜于枢元《石鼓歌》
8、祝允明明《前后赤壁赋》
9..
草书之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气势贯通
蔡邕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要使静止的字活起来,就必须讲'势'。势是发展的、流动的、变化的,所以蔡邕认为笔势应来去自然,不可遏止。这'势'就是'血脉'..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狂草书法家杜浩平、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