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雁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历代的诗人、画家留下了许多表现芦雁飞、鸣、食、宿的作品。边氏芦雁图形象生动,造型极为准确,摆脱了前人繁细的表现手法,删繁就简,形神兼备。其在雁的喙间、足部略施赭黄,使墨彩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他认为“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并根据纸墨的特点,大胆落墨,显示了其绘画上的深厚功力。寿民用写竹法绘芦苇,浓淡、枯润、疏密兼面有之,多以赭墨绘滩头、芦苇,雅淡有致,深得“遗貌取神”的妙趣。后来擅长芦雁的画家,如薜怀、程璋等人,皆仿“苇间居士大意”,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
边寿民(1684—1752)原名维祺,字寿民,后以字行,更字颐公,号渐僧、苇间居士。江苏山阳(今淮字)人。诸生,工诗词,作山水、花卉,别有逸致,间工书法。《淮安府志·人物》本传称其书法钟太傅,画入逸品,尤以芦雁著称。所题诗词皆超逸有理趣。结屋城东北隅,擅山水之胜。程嗣立(篁村)、华(新罗山人)为绘《苇间书屋图》,一时名流题咏殆遍。寿民与时人陆立(竹民)、周振采(白民)并称“淮上三民”。秦祖咏在《桐阴论画》三编卷上称其作品:“翎毛花卉,均有别趣。泼墨芦雁尤极著名。所见不下十余幅,笔意苍浑,飞、鸣、游泳之趣,一一融会毫端,极朴古奇逸之致。芦滩沙口,生动古劲,有大家风度。”又称“泼墨芦雁创前古所未有”。并把边寿民的作品列为神品。可见边寿民的作品在当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为您推荐
北京红桥天环书画院 书画艺术,国之瑰宝,盛世收藏,蔚然成风。得中华崛起之天时,借千年古都之地利,一个中国有史以来无限繁荣昌盛的伟大时代向我们走来,经申请,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注册成立了北京红桥天环书画院。全国..
“墨梅图册”纸本,纵24.7厘米,横31.7厘米,全八开,清李方膺绘,选一开介绍。
李方膺擅梅兰竹菊等,尤以梅、竹著称,此册墨梅虽用笔廖廖,却是他的精品,原因是他把梅花的孤傲的品格表现了出来。今人画的红梅郁郁葱葱,自是另..
扬无咎(1097—1169)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江西南昌人,扬无咎自称为汉代扬雄后裔,故姓字从“扌”不从“木”。
扬无咎擅画梅、竹、松、石等,也能画人物,师李公麟。但他目前只有墨梅作品传世,“四梅花图”与“..
这幅“待细把江山图画”纵100厘米,横115厘米,纸本水墨染以赭石淡彩,藏中国美术馆。画幅右上方题跋云“待细把江山图画。庚子深秋随江苏国画院漫游太华,归来写此并题稼轩词句。一九六一年四月傅抱石南京记。”
华..
“晨露”为现代已故著名画家周昌谷先生的佳作,这件作品用水用色滋润、流动、透明,清晨的露水气表达的十分到位,色、墨、水的渗化交融正是周先生擅长的手法。用笔用色明快、干净,酣畅淋漓。
在这幅画中,作者落款与..
此为南宋马和之的“月色秋声图页”。
这件作品即截取一个小景特写,一高士临流而坐,沉吟幽思,一童侍立旁边。人物、坡石、树木色线即是“柳叶描”笔法。马和之的画法在南宋独树一帜,不仅在技法上,意境上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