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乐②

  中国古代诗歌《诗经》所用的音乐。《诗经》305篇,
  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而且大都是
  可以上口的歌曲,在音乐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
  国古代最珍贵的艺术遗产之一。
  《诗经》所包含的歌曲,在周朝极为流行。据《诗
  经》朱熹《集注》:“风”(国风)是“民俗歌谣之诗”,
  “小雅”是“燕飨之乐”,“大雅”是“会朝之乐,受
  □、陈戒之辞”,“颂”是“宗庙之乐歌”,为《周礼》、
  《仪礼》、《礼记》所记各种典礼仪式所用的音乐(即
  雅乐)。其中歌唱的、合奏的、单项乐器分部奏的歌曲、
  乐曲,绝大部分都收在《诗经》内,多数属于“雅”、
  “颂”两类,少部分属于“周南”、“召南”。有些乐
  器所奏曲目(“笙诗”),在《诗经》中只有篇名,称
  为“佚诗”。实际既为乐器所奏,自然没有歌词,不是
  把歌词佚失了。《仪礼》中“燕礼”所用的歌曲、乐曲
  排列如下:
  工歌(乐工演唱)──《鹿鸣》、《四牡》、《皇
  皇者华》。
  笙奏──《南陔》、《白华》、《华黍》。
  间歌──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
  笙《由仪》。
  乡乐(合唱民歌)──“周南”:《关雎》、《葛
  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
  苹》。
  其中,歌唱的歌词全部载于《诗经》的“小雅”及
  “周南”、“召南”中,笙所奏的乐曲列为《诗经》中
  的“佚诗”,载有篇名。
  《诗经》中的歌曲曾被列为上层社会教育的主要科
  目,所谓诗、书、礼、乐并称“四术”。在贵族的社会
  交际或各国的外交活动中,也往往引用《诗经》中的篇
  句作为辩论的根据或必要的辞令,可见《诗经》在当时
  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至于《诗经》中的
  民歌,则本来就是流传于群众口头的东西,其影响之深
  广更不待言了。
  由于时代久远,《诗经》的曲调没有传留下来,今
  人只能从诗句中隐约探索其歌曲的曲式结构。例如,除
  多见的启、承、转、合的四句乐段和多段词之外,还有
  在每章之后带有同一歌词的副歌的“分节歌”形式;也
  有主歌前加引子的;也有主歌后带尾声的;或既有引子
  也有尾声的;有两个不同曲调的乐段交替出现的等。
  《诗经》的传世乐谱,都是唐、宋以后文人的拟作。
  宋代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载有宋代赵彦肃所传《诗
  经》的乐谱《风雅十二诗谱》,据说就是唐开元时(713
  ~741)“乡饮酒”礼所用的乐曲。其谱为律吕字谱,皆
  一字一音。此后,元代熊朋来《瑟谱》中除载有赵彦肃
  的《风雅十二诗谱》(熊朋来题为《诗旧谱》)之外,还
  有他自己拟作的《诗新谱》17篇。明代朱载□在《律吕
  精义内篇》、《律吕精义外篇》、《乡饮诗乐谱》中也
  有拟《诗》乐之作。清代聂双江、汪双池、邱之□等人
  也均有拟作。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弘历(清高宗)曾命臣僚纂
  修《诗经》乐谱,刊行了一部卷帙颇为不小的“钦定”
  《诗经乐谱》。弘历命人纂修的《律吕正义后编》中也
  有《诗乐谱》。这种出自宫廷的拟作,比之文人所拟乐
  谱更加脱离历史,甚无可取。

为您推荐

打神②

  打神为红线女著名曲目之一,改编自著名民间故事“王魁负桂英”,为焚香记中之一折,粤剧作曲家杨子静之作品。   故事大纲   才子王魁失意而丐食于街头,被名妓焦桂英赏识及倾心。王魁在焦氏鼓励及支持下上京赴考,不料..

古琴室②

  古琴室是专门用于摆放和弹奏古琴的建筑物。一般的古琴室里面摆放琴台、琴凳和古琴谱架。讲究的古琴室特地在平房地底下挖坑,埋一大瓦缸,缸里头悬挂一口大铜钟,增强古琴的共鸣。最讲究的古琴室是在松林或竹林子里盖一..

太行印象②

  《太行印象》是中国民族音乐家刘文金所作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此曲初稿完成于1964年,1968年曾再度修改。作者该曲的创作中采用了很多山西,以及河北河南等地的民歌素材。   旋律风格   《太行印象》的主要旋律来自..

散乐百戏②

犯调②

  犯调   transient modulation   原为中国传统乐学中相关于宫调关系的一种术语,   指调域或调式的变换而言;在戏曲音乐中则指与曲式有   关的“集曲”而言,多数情况下与调域或调式的变换并   无关系,本质的..

货郎儿②

  货郎儿   中国宋、元时期由“叫声”发展而成的一种歌曲和   说唱艺术。“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   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武林旧事》)。宋、元   以来,来往于城乡贩卖日用杂物和儿童玩具的..

清商调②

  清商调   中国古代清商乐的宫调体系名称。魏、晋、隋、唐   时代的清商乐,多用清、平、瑟3调,总称为清商调。它   与汉代相和调有传承关系,名异而实同,故亦称清商三   调或相和三调。   三调之称,实际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