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姓②

  黄姓从总体上分为“黄姓概况 、黄姓源腾、黄国历史、黄氏精神、黄姓史料 、黄姓迁徙、黄氏名人、郡望堂号、黄姓祠联、宗祠世系”十大内容。
  

一、黄姓概况

  -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因帮助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黄国(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江夏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入居,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二、黄姓源腾

  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史籍《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东部、燕山之南的西源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因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史籍《热河志》第七十一卷这样介绍:“《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部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部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部三十公里处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黄色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 (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黄色:黄色的平原,黄色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黄色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由于黄人内迁,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的注释:“黄,地之色也”。黄氏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中原今湖北境内,及福建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官晋安郡守居于福州黄巷,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知运子黄元方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福州候官晋安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又移居到,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三、黄国历史

  黄国(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建立了黄国。《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国。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吞并黄国[夏朝2148公元前—春秋战国公元前648年]存在1500年黄国开国国君大廉字太康约延续繁衍50代子民。黄国在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邑,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地名依然称黄邑。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县隆古乡境内,黄国都城的遗址成了河南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国吞并以后,黄氏宗族结束了一两千年的贵族地位,变成了平民百姓,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黄国都城旧址建在今河南潢川县城以西约十公里的隆古乡南面,故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6720米,城墙用灰沙夯土筑成,墙高5-7米,基宽5.9米,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河南省东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夏被楚国所灭,黄国遗民们又从春秋战国迄今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黄国都城能够看到的古迹,只有黄国宫殿池和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公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从夏朝公元前2148年世袭相传1500年约繁衍50代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随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黄氏宗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多,历代分支繁衍,必须采取分支迁居的方式,来维持宗族的繁衍与发展的局面。因此,黄氏宗族根据中华民族的留长迁幼的方式,各房留长子往黄国继承祖业,次子以下的兄弟外迁移居他乡,另创基业,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经过四千多年的历代迁移传播,大江南北,黄河之滨,长城内外,海内国外,五洲四海,处处都有黄氏宗亲在居住,在创业,在发展。黄氏子孙,勤劳智慧,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处处繁荣昌盛,丁财日炽,人文蔚起,形势喜人。黄国是黄氏宗族的发祥地,是黄氏宗族的祖宗乡。黄国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民俗清雅,令海内外每一个到潢川县寻根访祖的游子十分佩服。潢川县当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积极发掘黄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筹建黄都古迹旅游景点和相应的旅游设施,吸引海内外黄氏宗亲到祖宗乡投资置业,观光拜祖,为黄都增添光彩。由于黄国被楚国所灭和都城的倒塌,黄氏宗族地位的改变,黄氏宗族逐步迁居外地他乡,另谋发展。今天的黄国都城旧址,几里路内尽是田野,没有乡村,更没有一户黄姓人家,十几里路内的乡村,黄氏乡亲少之又少。国内外新编的有关黄姓的志书族谱中,对黄国都城的美好描写提请改写,不要盲人说瞎话,不要误导海内外乡亲。等到海内外乡亲同心协力,共建黄都旅游胜地完成之日,才是我们黄氏宗族开心之时。潢川县城地处中原腹地,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规划恰当,街道纵横有序,街路清洁整齐,令人心旷神怡。潢川县的父母官,对于寻根访祖的黄氏乡亲十分热情,带领你到黄国都城实地参观。隆古乡是黄都所在地,乡政府官员每年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黄氏宗亲,黄国的父母官的行为令人钦佩黄国的人民令人可敬。

四、黄氏精神

   纵观黄氏发展的历史,自始至终,贯穿着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根据史学家的考证,黄族的发祥地在今辽河上源之一的黄水一带,后改称潢水(在今内蒙古东),辗转延徙,历经河北、山东,最后定居中原,由一个崇拜黄鹂鸟的狩猎小氏族,发展成以金凤凰为标志,地位次于凤鸟氏族的农牧凤鸟氏族。在上古恶劣的艰难环境和不断与各族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一个既善治水,又精制玉器,崇拜黄色的黄族。在这种社会大变迁中,许多氏族被淘汰了,只有那富有积极开拓精神的氏族,才能适应新环境,生存发展起来,建立黄国,历夏、商、周三代二千余年。
  从夏朝公元前2148年世袭相传1500年约繁衍50代至公元前648年的春秋末年,黄国被楚国吞并以后,遗族的留居故土,艰苦坚守着残破的家园,继续生存下来;有的流落四方,战胜重重困难,从头重创家业。历亡国之痛后,到了战国,在开拓进取中,以春申君黄歇为代表的黄族又兴起了,留下大批黄名的“黄陂、黄冈、黄安、黄梅、黄墩和黄浦江(又称春申江)”等等,黄族聚居过的地方。
  西晋末年,史称“五湖乱华”的时代,北方几个游牧民族侵扰北方各地,中原好多氏族纷纷向东南迁徙,“八姓衣冠入闽,黄姓为首。”我族福州晋安黄氏的富有的开拓精神,鼓舞着一批一批的黄姓成员向东南未开发的地区进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黄姓在开发闽粤的过程中,自身不断壮大,成为当地的大姓。明清之际,黄氏的子孙又大批东渡台湾,打退何兰殖民者,建设宝岛,成为台湾的第三大姓。
  唐朝到后唐时期,以晋代福建入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代表的江夏晋安莆阳黄氏,相继在中华黄姓科举史上夺魁的武状元、节度巡官黄仁泽和文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黄仁颖,福建莆阳(即莆田)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武魁星交映相辉的江夏黄氏东南望族。而后唐末期的福建邵武峭山公送子奔腾的壮举,更是黄氏开拓精神最典型和最完善的体现。他的二十一个儿子,除留三个祖妈的长子侍奉外,其余十八个分赴各地开基创业。他郑重告诫:“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故土,而应志在四方,放眼天下!”又说:“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
  激励黄氏子孙的开拓精神,归结起来是:(1)远大的眼光,既不安于现状,又处变不惊,能居安而思危,识否极则泰来;(2)志在四方,不恋故土,积极向外发展的开拓精神;(3)顽强的适应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并创造新环境;(4)强烈的自信心和战胜自然的精神,勇于积极创业。福建莆阳黄氏祖训:“骏马登程出莆阳,任从黄巷立纲常。旅居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黄岸公,晨昏当荐江夏香。但愿苍天多保佑,庇吾子孙永炽昌”。

五、黄氏史料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六、黄姓迁徙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据说就是因黄国江夏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赠太尉孝子黄香及子宰相黄琼与曾孙太尉黄琬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故其天下黄姓共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官随其入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300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南后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文状元者7位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鸣俊、黄士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其子孙蕃昌为闽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复居福州黄巷。今广东南雄黄氏,多为这支入闽后徙莆田始祖封开国公桂州刺史谥忠义黄岸次子黄典的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新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唐忠臣黄碣宋孝子黄廓),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多才”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黄巷迁潮始祖黄詹(一名黄汝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如清代金湖黄伯柳与黄进怀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清代金湖黄伯流徙柬埔寨高绵南荣城金塔大佛色里。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清代金湖黄高拱徙暹罗国即今泰国望国街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兴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七、黄氏名人

  1、黄歇(前320~前238年)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门刺杀之,卒年寿八十有三。
  2、黄霸(前170~前51年)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谥定。
  3、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子黄琼曾孙黄琬相继拜相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4、黄凤麟(555~626年)字魁熹号江夏逸叟,系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湖北江夏郡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湖北通志》之“人物志·选举表”和《江夏历代黄氏世恩》中记载:“隋炀帝乙丑科进士第一(即隋朝605年乙丑科状元),黄州江夏人。历官宏文馆编撰、直学士、比部员外郎、侍御史”,梁建安公萧渊明乙亥年正月初五日亥时生,唐高祖武德丙戌年十二月十五日戌时病卒,寿七十有二,配胡氏马氏二夫人,葬江夏黄冈山之原金凤披霞穴。
  5、黄巢(820~884年)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为害十年的黄巢之乱始告结束,史称为黄巢之乱。
  6、黄仁泽(890~965年)福州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人,黄璞(867-950年)五子,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黄仁泽,又名黄讽,字仁讽号仓山生。据史记载:黄璞第五儿子,唐朝乾宁乙卯(895年)武状元,累官至伪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百林)事迹载福州志。葬上林。妣文氏子慕华居仓山,慕风徙翁潭前黄。王鸿鹏等主编《中国历代武状元》(解放军出版社)有载。
  7、黄中庸(1030~1110年)《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福建兴化军城西府西巷(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号黄侍中第尚存)黄太常卿第。北宋景祐甲戌进士,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四年(1052年)中福建乡试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此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入朝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后擢侍中兼枢密院副使,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后蔡京恶之,贬为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祐党禁而致仕焉。
  8、(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着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9、黄道婆(1245~1330年)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10、(1830- )壮族民族英雄。
  11、(1874~1916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后改名兴。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父黄筱村是秀才,教馆为生。黄兴早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署名竞武、庆午。革命时期曾用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其为黄克强。黄兴与孙中山常被以“孙黄”并称,卒于上海。
  12、(1895.12.1~1966. 8.31 )字季宽,广西容县人。著名爱国将领,桂系三巨头之一。曾任民国政府三省主席。
  13、(1899—1982),原名甘锦英,壮族,祖籍广西扶绥县。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中国民族学的第一个学派——的开派领袖。

八、郡望堂号

  1、郡望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
  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治所在鱼复(今四川省奉节东)。
  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治所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东街南侧黄巷)。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省)。
  东阳郡:治所在长山(今浙江省金华)。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西 郡:为酒泉黄衍之后。在今甘肃省永昌一带。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荆州。
  松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2、堂号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此外,黄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小堂号:“思敬堂”、“孝友堂”、“四士堂”、“檀樾堂”;仅金墩黄氏就有“千顷堂”、“万卷堂”、“礼耕堂”、“敦本堂”、“种德堂”等

九、黄姓祠联

  〖黄姓宗祠门楣题辞〗
  江夏世家 春申遗风 叔度高风 东观流徽 山谷腾辉
  “春申遗风”,颂楚国名相黄歇风范。战国时期黄歇曾任楚国宰相近三十年,政绩卓著,封春申君,是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苏东坡赞春申曰:“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叔度高风”,说的是东汉黄宪,字叔度,传见《后汉书》。“东观流徽”,说的是东汉黄香,黄香出自官宦世家,九岁失母,为子极孝,当时的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门下孝子”;《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少聪颖,博通经典,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教化第一;
  孝友无双。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丞相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少学时学律令。武帝时未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宣帝时为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后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汉世方治民吏,皆霸为首。为政对外宽和,对内严明,后世将他和龚遂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并称“龚黄”。下联典指后汉尚书令黄香。
  飘飘意气;
  汪汪澄波。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黄伯思,字长睿,别字霄宾,自号云林子,元符年间进士,官秘书郎。下联典指后汉孝廉黄宪,字叔度,博学,善言谈,被当时名士荀淑誉为颜回。年十四,与友人语移日不能去。大臣陈蕃、周举尝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荫,复存于心。”郭泰少游汝南,称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曾举孝廉,有人劝他做官,他也不拒绝,但去到京城后,马上又回来了,什么官也不做。
  徽流江夏;
  景焕阳春。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黄氏郡望为江夏郡。战国时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受封淮北,又改封于吴。门下有食客三千,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曾派兵攻秦救赵,后灭鲁国。考烈王死后,他在内乱中被杀。因曾住江夏黄鹤乡仁义村,从战国以后,江夏一直是黄氏发展繁衍的中心。
  江夏世泽;
  淮阳名家。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黄香,江夏人,以孝闻名。
  颍川课最;
  江夏无双。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黄霸,擢颍川太守,治绩最优。下联典指东汉·黄香。
  德政;
  江夏贤声。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牌坊联。全联追宗溯源典指颍川的黄霸和江夏的黄香事典。
  南邦相业;
  东观书馨。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正殿联。全联讲典指楚相春申君黄歇和东汉黄香的功名业绩。
  汪洋叔度;
  孝友庭坚。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黄宪,字叔度。下北典指北宋·黄庭坚,苏轼谓其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
  〖黄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江夏源北国;
  万石肇南雄。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黄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从福建莆田迁入南雄始祖黄岸公子黄典居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黄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赤日远衔葵影;
  薰风浓带荷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末工部侍郎黄峭山《夏》诗句联。
  宋代奎章学士;
  中华开国元勋。
  ——佚名民国时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江夏垂德源流远;
  三七遗芳世泽长。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姓的郡望是江夏。下联典指峭山事迹。名流惊世诗书士;
  技艺超人纺织娘。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下联典指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咏诗句春归何处;
  题菊花秋艳几时。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摘自黄庭坚《清平乐》词中名句。下联典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东南)人。率百万众,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长安被围后撤季,后不屈自杀。他曾有《题菊花》、《菊花》等诗作传世。
  -----------------------------------------------------------------
  江夏金墩黄氏祖祠联
  金墩入阁两相国;
  黄府进士三尚书。
  安平潘湖金墩源,
  沙堤钟山清江流。
  凤翔叔琳卿督及第;
  榜眼探花文武巍科。
  光升汝良,锡衮治国;
  法司宗伯,宰辅安邦。
  金墩大方公介父子同登龙榜 ;
  玉塘双牌焘勋兄弟齐身凤池 。
  金章观钺文武登贤书齐鼎元 ;
  墩里尚宾长白跃龙榜共蝉联。
  金墩积善堂枢介云吉德维方胜;
  武林扬雪台机阁飞智绍绳尚朴 。
  ——台湾清末四大翰林之一进士章京黄彦鸿撰
  台湾军城黄氏祖祠联
  三山榴花祖筑万卷楼倡闽道学,
  四德兼全裔建千顷堂昭国史书。
  闽祠屹铜海巩溪仪彩凤;
  台堂立东山军城起文龙。
  兴化诗书礼乐宋洋泽;
  军城金堂玉马定朴声。
  江夏流芳千秋冠裳承雨露;
  巩溪分派万代俎豆肃春秋。
  山牌时宜三士教授潭州守 ;
  杜塘大器五经博士孝子家 。
  军城中庸能诵古芬渊源江夏 ;
  金墩黄府勉承先绩衣被颍川 。
  一门枢相祖舜昭北斗耀景陟;
  两状大魁定朴晖南宋映巩溪。
  军城四代联登继祖德千秋世泽 ;
  中庸五子科第承宗功万载伟业 。
  祖编修孙学士一堂翰苑 ;
  唐忠臣宋孝子万古纲常 。
  ——台湾清末四大翰林之一进士章京黄彦鸿撰
  欢承渌渌咸康俗;
  忙咏田园鲁直诗。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黄庭坚事典。
  诗罢春风荣草木;
  书成快剑斫蛇龙。
  ——黄庭坚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黄庭坚诗句联。
  看花临水心无事;
  啸志歌怀意自如。
  ——黄慎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黄慎(1687-1761)自题联。黄慎字恭寿,福建宁化人。久寓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雍正布衣,与郑板桥友谊甚深。字学怀素,善草书。以对母孝顺为人称道。
  万象函归方丈室;
  四围环列自家山。
  ——黄遵宪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冯骥才著《阴阳八卦》第八回《黄家后门联》语。
  朝夕莫忘亲命语;
  晨昏当荐祖宗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作黄姓《七律·认宗》诗之颈联。诗的全文是:“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绵绵世泽留孙子;
  赫赫家声继汉唐。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黄氏源流”歌之联句。“黄氏源流歌”,即“内八句”全文是:“梅江江上旧华堂,阀阅相传江夏黄。百里华封留政绩,千年翰院擅文章。绵绵世泽留孙子,赫赫家声继汉唐。如见普谱应起敬,今人远仰昔高阳。”诗中梅江,指广东嘉应(梅州)。高阳即颛顼。西晋伦常南粤士;
  〖黄姓宗祠门楣题辞〗
  江夏世家 春申遗风 叔度高风 东观流徽 山谷腾辉
  “春申遗风”,颂楚国名相黄歇风范。战国时期黄歇曾任楚国宰相近三十年,政绩卓著,封春申君,是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苏东坡赞春申曰:“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叔度高风”,说的是东汉黄宪,字叔度,传见《后汉书》。史称黄宪虽家境贫寒,却是一位非凡才气的大才子,他十四岁时,就被全国名流称为师表。
  

十、黄姓世系

  
第1世(中华民族总始祖):
  少 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
  第2世:
  炎 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 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12姓为:姬(两人同姓)、酉、祁(祈)、己(妃)(两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环)、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昌意、玄嚣、青阳、苗龙)第3世:昌 意——黄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阳、日安)第4世:桥 极——玄嚣之子;子一(高辛)高 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我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即嬴挚)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今山东曲阜一带),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20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姒鲧、骆明、穷禅、季番、欢头、瘦约、伯服、梼杌、苍舒、聩凯、梼盛、大监、宠降、中容、仲达、称)日 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第5世:高 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挚,庆都生放勋)穷 禅——高阳三子;子一(敬康)称 公——高阳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第6世:卷 章——称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吴回)第7世:吴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陆终)第8世:陆 终——吴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莲、篯铿、会人、曹安、季连)第9世:季 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第10世:女 修——季连之子(本宗);子一(皋陶)第11世: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业(本宗),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县。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华;子一(伯益)第12世:伯 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赜凯,又字虞余,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最早发明打井取水。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张水利地图。治水成功后,被帝舜赐封为赢姓,成为赢姓14氏之血缘始祖,时间约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14氏为:黄氏、徐氏、赵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终黎氏、运奄氏、莬(wèn)裘氏、将梁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云:“伯益知禽兽”。《后汉书》云:“伯益综声于鸟语”。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伯益娶涂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第13世:大 廉——伯益长子;号东方,夏帝启在杀害伯益之后,为笼络、安抚伯益部落及其后人,遂加封伯益的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封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的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带,建立古黄国。从此,古老的黄国一直生存延续到公元前648年,后被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黄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文仲、怀文、隐)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启封若木于徐(今淮河流域),建立徐国,其后人乃以徐为姓。恩 成——伯益三子;余情不详。

为您推荐

王姓家谱②

  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

薄②

  báo   【形】   〖口〗∶不厚,反义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   又如:薄衣(单薄的衣服);薄眉(淡扫蛾眉,用浅黛画的眉毛);薄唇轻言(嘴唇薄,说话声音轻细。引申..

芈②

  米,三声   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贵族的姓氏。   芈姓后来形成了很多其他的姓氏:   景氏,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人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

解②

樊②

  读音:fán   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寻根溯源   樊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后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

车②

  车 一 chē   五笔8698:LGNH 仓颉:JQ    笔顺编号:1512 四角号码:405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8F66   ①陆上运输、交通工具。一般有轮子。   ②利用轮轴旋转的机械装置。   ③泛指机器。   ..

祁②

  祁,读Qí。六画。有盛大的意思。(词)祁寒,非常寒冷的意思。   祁,指安徽祁门县。例:祁红茶。   祁,指湖南祁阳县。例:祁剧。   【祁祁】众多的样子。例: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诗 · 豳风 · 《七月》)   起源参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