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②

  一、姓氏源流
  翁(Wēng)姓源出有:
  1、来源于周朝时期的姬姓,属西周昭王后代。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年-公元前1002年间的西周昭王之时,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庶子。相传昭王幼子生下时双手紧握,别人掰不开,惟昭王去掰,应手而开,左掌纹路如篆书的“公”字,右手掌纹如篆书的“羽”字。周昭王于是给幼子取名为“翁”。翁的后代也以翁为自己的姓。
  2、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东,一说广东省翁源),其子孙以邑名为姓,世代相袭。又《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
  3、上古夏朝,启为夏王,有贵族翁难乙,相传为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得姓始祖:翁弘。据史料记载,翁姓始祖系西周王朝周昭王的庶子,出生三朝仍两手握拳,旁人掰不开,周昭王一掰即开,见左手手纹象个公字,右手手纹象个羽字,合起来成个翁字,王即赐姓翁取名弘,翁姓始祖即翁弘。翁弘始居梁原城,后封任楚国左丞,死后谥号端明王,弘公墓葬梁原城五里,坟前华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两旁。梁原城在今甘肃灵台县梁原镇,梁原离古时周朝初期活动区域周原、岐山及后耒建都的镐、宗周、丰不远,史料记载也许是真的,但因距今二三千年痕迹是否尚存就不得而知了,人们寻根问祖,却说法不一,烦请灵台、梁原的有关部门了解一下,如确有其事,请连同照片在网上刊出,除了为翁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之外,可能还将为当地引耒一股不大不小的寻根问祖旅游热呢。由此可见,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至1002年之间的西周昭王之时。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儿子。如此一来,翁氏的来龙去脉,是更加一目了然。故翁氏后人尊翁弘为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翁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大约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周昭王时代。在历史上一直是春风得意,神采飞扬的。这一点,可以找到许许多多具体的证据。例如,翁伯是一位名登《史记货殖传》,以贩脂而富倾县邑的大富豪;唐僖宗时的翁洮,更是皇帝嘉慕不已的一代高士,以一首《枯木诗》谢绝朝廷的征召,千百年来传为佳话。目前我国北方的翁姓虽不多见,但在南方,特别是闽、粤,台湾一带却是名门大姓。翁氏家族古自世传的郡望”钱塘”看来,很可能就在今浙江省定海县东方三十里的翁洲这个地方,唐朝时曾经设置过翁山县,所以迄今亦名翁山。而另外根据上述“翁山王来历序”一文中所提及的“其地属监官郡”,浙江省的海宁县一带,过去也曾经有一度以监官为地名,因此,翁姓很可能便发祥于此,成长茁壮于此,所以长时以来才以“钱塘”为整个家族的共同标帜,世世代代相承相袭。钱塘,就是现在浙江省的杭县,是浙江省的省会所在地。这个地方之以钱塘为地名,是早自秦时期便已经开始的,该地与翁姓家族的实际渊源。福建省武夷山市吴屯乡的一支翁姓,是在南唐时,有个叫翁巨隅的人任京兆荣王府咨议参军。朝中朱全忠起兵发难,逼迫唐哀帝禅位。翁巨隅不愿意随波逐流,于是弃官避祸从西安迁到福建。翁氏入闽后,先投奔到福清县担任知县的叔父家,而后又几经辗转,来到今天武夷山市的吴屯乡定居,被后人尊为翁氏迁入武夷山的始祖。台湾省翁姓家族的世系,最是脉络分明,有条不紊了——他们是三千年前周朝王室的姬姓苗裔,当然更是最为正统的黄帝子孙。台湾省的安溪派翁氏家族,顾名思义,他们的祖籍,就是福建的安溪。目前,这一派派繁衍在全省各地的子孙,尽管已经成千上万,但根据本省《翁氏族谱》的记载,他们都共奉当年开基于安溪县科榜乡的翁治斋为一世祖。这位翁治斋,便是翁氏得姓始祖姬溢的第七十六世苗裔,黄帝轩辕氏的第九十九代裔孙。而这一代的翁姓省籍人士,大多是翁治斋的第二十代或二十一代后裔,依此推算,则他们当然是黄帝的第一百一十九代或一百二十代的子孙了。(余略)
  三、历史名人
  翁肃:字彦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与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三兄弟及翁延庆、翁蒙之同姓同乡同朝,皆居高官,时称六桂同芳。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莆田县北高人,乾宁三年(896)进士,后梁贞明二年(915)授闽国(今属福建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辅佐闽王王审知。曾咏梅花诗:“忆德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
  翁仲同:宋代知县,字济可。宗安人。作官时,自己花钱买地,建造学堂,供百姓的子弟学习。深得民心。
  翁正春:字兆震(1553-1626),号青阳,福建省侯官(今闽侯)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状元。
  翁万达:字仁夫(1498—1552年),号东涯,谥襄毅,亦作襄敏,揭阳人(今隶汕头市区)。明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进士。历官兵部尚书,总督宣大(宣府、大同)。嘉靖十三年(1534)出任广西梧州府知府时,总兵仇鸾治军无方,纵容士兵为害百姓,翁万达不畏权势,把为首分子绳之以法。嘉靖十七年安南王莫登庸反,明朝出兵征讨,被升任为广西按察副使时,提出“先平定广西境内各部落之乱,使安南(今越南)首领莫登庸失去内应”的策略,仅一个月,平定部落之乱,并使安南王莫登庸亲来乞降。嘉靖二十二年改陕西布政使,次年加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同年底拜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其后再以左副都御史任兵部尚书(据《明史·本传》,万达后晋至右、左都御史),统理北方边防要务,抗击蒙古族俺答汗数十万骑兵的侵扰。他深谙边务,通悉敌情,对内则整肃奸贪无能的官员,任用贤能。本身率先垂范,曾亲自带领将士驰骋疆场,使敌军望风丧胆。统边五六年间,打了多次胜仗。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并使原每年150万两之边费减少一半。嘉靖二十八年,因父逝世,按例南归奔丧,北方边关告急,朝廷急催其再出任事,因严嵩等作梗,未得到重用,最后竟被削职为民。嘉靖三十一年回乡途中,于福建上杭背疽发作而逝世,葬于大埔三河镇。此时嘉靖帝又起复其为兵部尚书,准备再付以北疆重任,但已于事无补。翁万达以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著称,《明史》专传长达3000余字。而同时,他博学敏思,才气纵横,善诗文,“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并“好谈性理之学” ,军事才能则给予“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窾者,万达称首”的肯定(《明史》本传)。史称翁万达文武全才,勇于任事,为“岭南第一名臣”。
  翁心存:字二铭(1791-1862),号邃庵,江苏省常熟县人,“翁氏藏书”始祖。他早年家境贫寒,来到当地的一些藏书楼校勘书籍。好学的他却借藏家之书苦读,才学渐长,对版本、校勘、鉴赏等都很精通。翁心存后来做到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同治年间,翁心存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他的显赫地位、过人才学,为其藏书提供了很大方便。道光年间,社会动荡,藏书家的传世珍藏多有散出,翁心存乘机出价收之藏之。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书、翁同爵、翁同龢。翁心存死后,藏书多传给长子翁同书。长兄如父,翁同书长幼弟翁同龢20岁,两人关系甚密,翁同书死后,将全部藏书传给了翁同龢。
  翁同书:字祖庚(1810-1865),清朝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詹事府任少詹事。1853年之后被派往扬州,在骐善军中供职。不久,他从太平军手中收复江苏、安徽两省的一些城市,因而立功扬名,1858年授安徽巡抚,驻节泰州。1860年,他和地方乡绅与悍将苗沛霖发生争执,苗沛霖领兵包围寿州。此事平息之后,翁同书被召至北京(1861年),曾国藩参劾他处置不善,下狱候斩。第二年,翁同书减罪流放伊犁。1864年,翁奉 命服军役,赴陕西围剿回民起义军。1865年获重大胜利,得赏 四品衔,同年12月14日因患痢疾病逝,谥文勤,1866年初追复生前官爵。
  翁同爵:字玉甫(1814-1877),以父荫授官。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著有《皇朝兵制考略》。
  翁同龢:字声甫(1830-1904),号叔平,晚年改号松禅。清朝时期江苏常熟人。历任吏部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大臣,光绪皇帝的师傅,文章道德,备受后人的敬仰。中法战争的时候,主张出兵抗击法军,反对李鸿章的妥协投降政策。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他也主张迎战日军。《马关条约》签定以后,他痛恨李鸿章的割地求和,更倾向于变法图强。曾经以皇帝老师的身份走访过康有为,反复讨论变法的事情。光绪帝二十一年的时候,在康有为的策划下,命令别人起草12道新政诏书,准备通过光绪帝依次颁行,但是被弈忻所阻挠。同年8月份,北京强学会成立,他给了热情的支持。但是他反对新派提倡的民权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的主张。他是帝党的中坚分子,又是光绪帝的智囊,所以慈禧很痛恨他,将他开缺回原籍。戊戌政变后,他出面保释康有为,又被马上革职,并且永不叙用,交给地方官严加管束。光绪帝三十年逝世,终年74岁。宣统三年,皇帝下昭,恢复他的官职,追谥“文恭”。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等。
  翁增源:字仲渊,翁同书的长子。清同治二年(1863年)中状元,登进士榜首,因而得授翰林院修撰。从翁心存至翁斌孙(见下),翁门四代入翰林,其中翁同龢、翁曾源二人得中状元。
  翁斌孙:字弢甫,号人豪,清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
  翁方纳:清朝时的著名书法家、金石家。在朝廷担任内阁学士。
  翁独健:福建省福清人。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研究,获得博士学位。民国28年回国以后,历任云南大学、北平中国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的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经担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中亚文化研究国际学会副主席。19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逝世,终年80岁。著作丰厚,有《蒙元时代的法典编撰》等,都是学术价值极高的著作。
  翁运栋:清代进士,因为父亲去广东后失踪,他找遍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尸体,将它运回家安葬,被认为是大孝子。
  翁广平:字海琛(1760-1842),别号莺脰渔翁,吴江平望人。清朝学者、书画家。7岁即通四声,却困于童子试,47岁始补府学生。道光元年(1821年)举孝廉方正,博学嗜古,工诗文,擅书画。曾得日本国史《吾妻镜》一书,又搜求日本国史数十种,对《吾妻镜》加以补充、订正,撰世系表十卷,地理、风土、食货、职官、艺文、兵事二十卷,名《吾妻镜补》。他还著有《听莺居文钞》、《平望志》等。
  翁方纲:字正三(1733-1818),号覃溪,清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长于考证金石,富藏书,金石家鉴赏一派,方纲实开其先。间作印章,姿趣入古。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隶法史晨、韩勑诸碑。生平双钩摹勒旧帖数十本,北方求书碑版者毕归之。垂老康强,目力尤胜。六、七十岁时犹能于灯下作细书阅蝇头字,不用眼镜。每岁元旦,必用西瓜子仁书四楷子,五十后曰万寿无疆,六十后曰天子万年,至七十后犹能写天下太平。又能于一粒胡麻上作“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可谓异禀。乾、嘉之间,都下言书皆推翁、刘墉(字崇如,号石庵)两家,戈仙舟(源)学士尝质石庵书诣于覃溪,覃溪曰:“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石庵,石庵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那一笔是自己?”著有两汉金石记、复初堂集。卒年八十六岁。
  此外,翁姓的名人还有:汉朝的学者翁郡;明代著名女诗人翁儒安;清朝诗人翁春,著名金石学家、书法家、篆刻家、考古学家翁大年;近代科学家、前民国“行政院长”翁文灏;当代翁姓在政坛职务最高的可能为新加坡执政党副总裁翁执中;马来西亚下议院议长翁诗桀;国内政坛职务最高者为交通部一副部长翁孟荣。据公元1999年7月24日《科学时报》何成文撰《李郭翁三姓盛产美女》一文载。翁是小姓,也盛产美女,“港姐”、“亚姐”竟也不少,翁杏兰、翁嘉穗是“港姐”冠军;翁虹是“亚姐”亚军;现时走红的模特翁慧德;因演活《射雕英雄传》中黄蓉一角而红极一时的香港名伶翁美玲;香港起家,唱红日本的翁倩玉等也系“港姐”、“亚姐”冠、亚军。……等,也是翁姓的名人。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临川郡:三国的时候吴国置郡,今天的江西省抚州至南城一带。
  监官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海宁县一带。
  钱塘郡:也写作钱唐,南北朝时代的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钱塘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2、堂号
  资善堂:宋时,翁甫讲学于资善堂,声名广被朝野。
  赐鱼堂:唐代,翁洮曾为员外郎;后隐居,被召而不出,作《枯鱼诗》作答,当时的皇帝阅诗后知其心志,就索性赏赐他很多曲江鱼。
  六桂堂:“六桂堂”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名,指的是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龚、汪等六个姓氏。根据历来文献的记载,南方的这六个家族,虽然所顶的姓氏完全不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所以才会共用“六桂堂”堂名。千百年来在这个名堂之下,亲爱精诚,不分彼此。“六桂堂”是出现于距今大约1000年以前的宋朝初年,而且追本溯源,统统都是翁家的子弟。翁氏的来源,提起来光彩无比,因为他们的源流,可以源源本本地追溯到3000多年的圣君周文王,是最值得自傲的黄帝姬姓子孙。
  此外,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本堂”、“始平堂”、“明德堂”、“大有堂”等。
  【翁姓宗祠通用对联】
  〖翁姓宗祠门楣题辞〗
  六桂联芳
  “六桂联芳”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周昭王有个儿子,名叫翁溢,封官于山东青州盐官郡。至六十代轩公,贞观年间,考中甲榜进士,封为闽州刺史,后迁到莆田的竹啸庄,是翁氏入闽始祖。五代后期,翁氏后代乾度公生了六个儿子,为免战乱将六兄弟分为洪、江、翁、方、龚、汪六个姓氏,他们于宋朝初年分别考中正榜进士,荣华显贵,光大门楣,人人赞美,盛极一时,故称为“六桂联芳”,当时皇帝曾赐建石碑,记载光荣事迹,这就是今天六桂宗亲会的由来。
  -----------------------------------------------------------------
  〖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夏代;
  望出钱塘。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翁姓的源流和郡望。(参见上题头《三、迁徙分布》开头部分内容)
  千搜预宴;
  六桂联芳。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家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号苏斋,直隶大兴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曾出席千叟宴(乾隆等清代皇帝为了笼络臣民而举行的全是老人参加的大型酒宴,赴宴者达数千人)。精通鉴赏,经他考证题跋的著名碑帖很多;书法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又能诗文,论诗创立了“肌理说”。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复初斋文集》、《复初斋诗集》、《石洲诗话》等。下联典指北宋崇安人翁仲通及儿子公彦约、翁彦深、翁彦国,孙翁挺,曾孙翁蒙之,当时人称“六桂联芳”。翁钟通字济可,历官武平、黄岩知县,自费买地建学校,又率民众兴修水利;翁彦约字行简,政和年间进士,官知高邮军,革除私贩茶、盐的弊端;公彦深字养源,绍圣年间进士,官右司员外郎、国子祭酒、秘书监、太常少卿;翁彦国字端朝,绍圣年间进士,历官御史中丞、江淮荆浙制置转运使、江南西路经制使,曾写信责备金人所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翁挺字士特,翁彦的儿子,博学而善写文章,政和年间官少储监丞,上书所陈都是朝廷急务,后因忏怒权相而罢官,自号五峰居士;翁蒙之字子功,翁彦深的孙子,南宋绍兴年间官常山尉,后因得罪郡将而罢官,孝宗时官司农丞。
  传谷梁学;
  咏梅花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翁君传梁之学。下联典典指唐翁承赞咏梅花诗云:“忆得当年随计使,马蹄终日为君忙。”
  百姓名重;
  六桂望高。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翁德广事典,淳熙年间(1174-1189年)任溪县知县。朱熹曾奏荐之,称其“不务赫赫可喜之名,而有肯肯爱民之实。”下联典指宋·翁仲通事典。翁仲通,字济可,宗安人。知平武时,自买民地,建学以教之。
  状元门第;
  帝师世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省常熟市翁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清·翁心存世家,翁家是官宦世家,有名的书香门第,翁同龢与其父翁心存均为两朝帝师兼宰相,与其侄翁曾源都是状元及第,当时人称“父子宰相,叔侄联魁”,有清一朝,似乎只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的海宁查家可以媲美。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任安徽巡抚时,误抚练首苗沛霖,以致失隐封疆,被两江总督曾国藩上疏参劾,先拟斩监侯,后因翁心存病故,乃革职充军新疆,死于戍所。而翁心存的死,毫无疑问,亦与长子犯事有关。为曾国藩起草这分要命的疏劾的,就是以刀笔辛辣著称的李鸿章。翁、他结怨,实由于此。
  父子宰相;
  叔侄状元。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
  〖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六桂流芳远;
  五侯延脉长。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联。
  六桂望重第;
  百梅名高风。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联。
  父子双进士;
  明清两状元。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道光进士翁心存及其子同书,父子皆第进士。下联典指明状元翁正春,清代状元翁同龢。
  吟诗宜赏雨;
  持卷爱听莺。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人翁春,字曙鸠,江苏华亭人。有《赏雨茆屋诗》。下联典指清代学者、书画家翁广平,有《听莺居文钞》。
  骐骥思千旦;
  鹪鹌老一枝。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自题联。
  六桂家声远;
  八壶世泽长。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翁氏宗祠门联(1)。迳美村翁氏宗祠占地2000多平方米,雄伟壮观;大门外有子孙塘,塘中央有天然香炉石,祠堂左前方是笔架山,景观独特,祠内悬挂二块横额牌匾:“都卫府”、“竹俊品”。该祠曾失火被焚后重建。
  六桂家声远;
  百梅世泽长。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翁氏宗祠(侃公祠)“大有堂”联
  -----------------------------------------------------------------
  〖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福生六桂家声旧;
  德应三春禄泽新。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联。
  绵世泽莫如为善;
  振家声还是读书。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撰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自题联。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清·翁方纲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内阁学士、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撰题北京陶然亭联。
  城西风雨老树立;
  夜半星月玄谈生。
  ——清·刘可毅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进士刘可毅赠翁佩孚联。
  万山尽孝留贤德;
  六桂联芳传盛名。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进士翁运标,因父赴粤失踪,他走遍万山中,得父骨归葬,以孝廉闻名,官知道州。下联典指宋代名人翁乾度,居泉州,生六子,均中进士,时有“六桂联芳”之誉。翁姓以“六桂”为堂号亦本此。
  诗礼承先传家业;
  文章启后共天朝。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联,祠祀本支翁氏先祖翁远望。据说清同治某年(约1861-1865年),太平天国拜“上帝教”、排斥神佛,所到之处遇见祠堂庙宇一律烧毁。但到梓洲翁家祠堂,因见正厅有这副对联的下联末句内容中有“共天朝”句,与太平天国的国号“天朝”相呼应,故不但不烧还加以褒奖本宗族文才高超,并有政治先见之明。最终使翁家
  祠堂免遭兵燹之灾。据公元2004年7月,新加坡翁氏宗亲会寄与27代孙翁萌的福建莆田翁氏一支脉派世系图引来看,梓洲翁氏系蒲田翁氏二世巨隅公后裔确认无疑。
  北宋徽猷学士第;
  南明副帅总戎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大门联。
  六桂名高光史册;
  百梅望重振家声。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中堂“敦本堂”联。
  -----------------------------------------------------------------
  〖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地接炉峰,云腾瑞气;
  山横笔架,星焕文章。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上厅联。
  家住翁源,人多寿考;
  地处梓洲,物产丰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下厅联。
  传谷梁春秋,开来继往;
  建武平学校,易俗移风。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翁郡。下联典指宋代知县翁仲通,字济可,宗安人。知平武时,自买民地,建学以教之。
  明基礼荐其馨,宜念秋霜春露;
  德可钦容可度,当思法祖敬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翁氏宗祠堂联(2)。
  六桂文章,洪、江、翁、方、龚、汪分异姓;
  百梅甲第,厚、恭、易、朴、廉、休乃同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翁氏宗祠联。全联典指翁乾度六子为避难改异姓之事,在五代乱世时期,翁氏家族在朝中当大官,处在改朝换代关键时刻,为了防止断子绝孙,把自己或子女分为异姓寄养作为掩护,待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之后,各子女被接回,恢复原来身份姓翁,或许有个别子女长年失踪或迁移在台湾、东南亚各地,未能恢复原姓翁,繁衍生息,形成了六姓原一宗的“六桂联芳”堂号。
  【义溪十八姓宗祠对联】
  福建省闽侯县青口镇长楼村发现了一座由十八个姓氏共同拥有的祠堂——义溪十八姓宗祠,如此多姓共有一个宗祠,在福建省以至全国都十分罕见。现存这座宗祠是清代建筑,位于长楼村义溪南岸,坐西朝东,依次建有前厅、天井、厅堂等。前厅、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楹,穿斗式木构架,周围以砖土封火墙,祠正大门上嵌有“义溪十八姓宗祠”青石横匾。整个宗祠占地面达70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虽不算雄伟壮观,但祠前有蜿蜒溪水流淌,背有石鼓灵山枕K.,左右有五虎,文笔名山拱卫,可谓钟灵萃秀。
  祠内现存有一块高0.48米、宽0.47米的酸丝木神位牌,黑漆金字,竖式直下分别有楷书“荥阳郑氏、晋江朱氏、清水上艾、清水下艾、南街林氏、江口宋氏、玉埔吴氏、金斗黄氏、东际郑氏、溪东陈氏、溪西陈氏、江良陈氏、南杨陈氏、漳邑姚氏、六桂翁氏、刘庄陈氏、郑氏、义溪杨氏”等十八姓元祖宗亲神位,祠内有一副对联(见下)。从祠堂里还存在的牌位和楹联来看,它对于研究地方祠堂文化很有价值。但义溪十八姓何时何地迁徙至此、宗祠始建何时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睦族并睦邻,一团和气;
  难兄兼难弟,百世本支,
  ——佚名撰福建省闽侯县青口镇长楼村义溪十八姓宗祠联

为您推荐

沙②

  沙 sha   在自然状态下,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其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硅。在百科里,解释与“砂”一致   沙 沙姓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该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

佘②

基本信息  佘   拼音:shé    部首:人,入   部外笔画:5,   总笔画:7汉字号码  五笔8698:WFIU    仓颉:OMMF    笔顺编号:3411234    四角号码:8090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 4F58汉..

周姓②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时代。周姓源于,是黄帝的后裔。1、周姓缘源  周姓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

戚②

么②

  么   (麽)   me   词尾:怎么。这么。多么。什么。   助词,表示含蓄语气,用在前半句末了:不让你去么,你又要去。   么   yāo   同“幺”。   么   mɑ   同“吗3”。   笔画数:3;   ..

杜②

一、汉字释义  杜   dù   【名】   (形声。从木,土声。本义: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   同本义〖birch-leafpear〗   杜,甘棠也。——《说文》。按:“牡曰棠,牝曰杜。”   杜树大者插五枝。——《齐民..

聂②

  音nie,姓氏。   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受封于聂城(今河南清丰县北),因此后人以邑名为姓氏,称为聂氏。古之聂北,是春秋时的邢国(今山东省茌平县),邢国因势小终为他国所灭,后被并为齐国的属国,称为聂,此后这里的居民就以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