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②

■姓氏源流

  伏(Fú)姓源出有二:
  三伏天:表示炎热的天。
  1、出自风姓,世上古太昊年间氏的后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姓。伏姓也是宓姓,宓姓也是伏姓,古代伏、宓两姓通用。
  2、赐为伏姓。时,有个人名叫侯植,武艺绝伦,跟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赐姓为侯伏氏。后来侯伏氏从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赐姓为贺屯氏,因而侯植的后人形成侯伏氏和贺屯氏两支。孝文帝建都洛阳后,两支皆改为伏姓,贺屯氏改为贺姓。

■迁徙分布

  伏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郡望百姓家》记载: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据《元和姓纂》记载,伏氏望出太原、高阳、平昌。远古时有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叫伏羲,传说八卦就是他所创。还有传说他和女娲繁殖了子孙。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于炎帝和黄帝。伏姓的始祖,就是伏羲。伏羲又称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书说伏羲的后代,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伏生〕秦朝人,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了天下人都听他的,不想别的主意,就将读书人活埋了,将书都烧了,就是焚书坑儒的故事。伏生就偷偷将一部上古典藉《尚书》臧在墙壁里。汉朝建立后,又重用知识分子,伏生取出墙内的书,除损坏的部分,还剩二十多篇。那时有学问的人剩下没几个了,汉文帝就赶快派了人来向伏生求学,学习尚书,并传抄这部经典。伏姓迁徙地涉及大江南北的古帝,后裔或支族的分布也是很广泛的,理出个头绪来,无疑是对伏姓子孙寻根有益的。同时,从其后裔的分布状况中,亦可反转过来省视其悠久的传说史,从而进一步佐证伏羲氏是有其人的。此外,从伏姓(宓姓)的形成情况看,故里天水在进入阶级社会后,长期处在戎族居地,经济、文化不如黄河中下游,导致伏姓宗教未在天水地区形成,出现伏姓由东向西播迁的走向。这是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符合的。

■历史名人

  伏羲:即太昊,本姓风。出身于甘肃省天水市,现天水市有伏羲庙,朝圣的游人极多。他率各部落沿黄河南下到河南淮阳。传说他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称太昊。教民结网、打猎、饲养畜禽以充靤厨,故又称包 。他始画八卦,造书契、建都于陈州古称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在位115年。正姓氏,制嫁娶。取各部落的特色:鳄之头,蛇之身,鹰之爪,鱼之鳞,虎之眼,组成新的图腾——龙。自封为龙师,定龙宫,现留龙湖。龙成为中华民簇大团结的簇徽,龙成为华夏民簇新的图腾。华夏子孙称之为——龙的传人由此而来!。淮阳县有保存完好的天下第一陵——伏羲陵。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朝祖祭陵的人络绎不绝,多时达十万多人次。2004年10月17-19,淮阳县举行首届姓氏文化节。
  伏妃:上古时期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相传为洛水之神。 也被称为悲惨之神。
  伏胜:字子*。汉朝时济南人。生于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岁。为伏羲的后裔,其近祖由淮阳陈国迁到鲁国(今山东南部的济南)。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伏生是时九十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传世的《尚书》。自己撰有《尚书大传》。成为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追封为乘氏佰,尊为圣人,进文庙与孔子一起,享受万民祭祀。其后裔,世袭五经博士。韩店苏家村西原有伏生祠,邹平原有伏生书院,曾设伏生乡。伏生墓位于邹平县魏桥镇口子村西南,为汉代墓葬,原有石牌坊大门有“尚书在造”的金子匾额。几经破坏,现墓封土直径45米,残高2米,有“徽君伏生墓”.“伏生墓序”石碑两通。历代文人墨客都赋诗称颂,如宋吴澄.明张远登.清蒲松龄.王仕祯等。唐王维画“伏生授经图”现藏日本大阪美术馆。明朝崔子忠画“伏生授经图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伏允:唐朝吐谷浑吕夸子。惰开皇末国乱,国人杀其兄而立之。炀帝即位,令铁勒击破之。允东保西平境而复破之,遁客党项,大业末始复其故地。高祖即位,与之通和。贞观年间拘留唐使为由,诏李靖等往讨破之,其子顺举国降,允遂自尽而死。
  伏恭:字叔齐,朗邪东武人(今山东诸城人)东汉明帝宰相。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任剧县令.常山太守等职,为官公正廉洁并以施惠政办学校闻名。明帝永平二年(59年)迁任太仆。永平四年拜相,任司空。永平十三年以病辞相。东汉章帝元和元年(84年)卒,终年90岁。 伏无忌博学多识,继承家学,传习儒业。永和元年(公元136年)与仪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年》元嘉年间(公元151-152年)无忌受诏与黄景共撰《汉纪》。此时,无忌利用校书便利,广为收集史料又加以整理删削,编成《伏侯注》一书。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山东诸城)东汉光武帝宰相。建武六年(30年)封不其侯,世袭。济南伏生后代,父为当世名儒,他少传父业教授门生数百人。初仕西汉成帝朝,后仕王莽朝为后队属正。更始刘玄立,任平原太守。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以名儒旧臣被征拜为尚书,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光武帝以其才任宰相而拜他为司直,行大司徒事,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拜相,任大司徒,封阳都侯。任相秉节持重,颇有风范。建武五年以不能奏大臣过失而被免相。后改封不其侯迁归原籍。建武十三年复被起用,未及就职而病卒。 伏湛高祖父年孺,父理字君游。受诗于匡衡,由是齐诗有匡伏之学。伏湛九世祖伏胜,伏湛子伏隆字佰文或佰明,另子伏翕承爵位,伏翕子伏光,伏光子伏晨,伏晨女伏孙为汉顺帝贵人,伏晨子伏无忌,伏无忌子伏质,伏质子伏完,伏完娶汉桓帝女尚阳安长公主为妻,生五子一女。伏完长子伏德,次子伏雅,三女伏寿为汉献帝刘协的皇后,四子伏均,五子伏尊,六子伏郎。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废后伏寿及两个皇子杀伏完.伏德等伏氏宗亲100余人。四百多年的名门望族自此凋敝!
  伏滔:子玄度,东晋官员.学者。平昌安丘(现安丘西南)人。少有才学,远近闻名。任参军,封闻嘉县侯,任永世县令。后任参军,并领华容县令,任著作郎,专掌国史,并任本州大王。后迁官游击将军,仍兼著作郎,死于任。
  伏恒:南朝齐、梁官僚。子玄耀。平昌安丘人。幼传父业,能言玄理。知名于世。任齐太学士博士,东阳郡丞,卫军记室参军等。任中书侍郎,任永阳内史,新安太守,在郡清廉,恪尽职守,郡民为其立祠歌功。
  伏龙:原名维景,改名龙,字云程。江苏埠宁县人。幼年入安徽武备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因赞助熊成基举,避疑改名龙,转入第九镇三十三标,充上士。辛亥革命时策谋响应,参加雨花台之役,失败后退镇江,民军攻南京时任营长。旋率军攻克彭城。民国元年(1912年)改隶节九师,驻沛县,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统马炮两营。民国2年春,二次革命后,赴南京任第六师师长,失败后退居上海。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奉命图长江,派人至江阴,说服军队独立自任赴通州运动独立,密泄被捕,后就义于通州。时年32岁。民国13年(1924年)孙中山追正其为陆军中将。
  伏曼容:南朝宋.齐大臣。著名儒仕。字公仪。平昌安丘人。初以讲学为业。任宋官到辅国长史.南海(今广州市)太守。仕宋官到武昌太守。中散大夫.临海太守等。尤喜《老子》.《周易》。撰《丧服仪》.《周易集解》.《毛诗集解》《丧服集解》.《老子义》.《庄子义》.《论语义》。父伏胤西晋司马都护,宋司空主薄。伏曼容子伏恒。伏恒长子伏挺,次子伏捶。伏挺子伏知命。
  伏不齐:春秋时期鲁国单父侯,也称伏子*。是孔子的学生 。曾当任过单父宰,当时他鸣琴而不下堂治,但是一样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孔子称他为君子,后来被追封为单父侯。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相当于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区。
  高阳郡:本是战国时高阳邑。北魏置青州高阳郡,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平昌郡:南朝的宋代将顿邱郡改为徐州平昌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治所在顿邱。平昌安丘(今山西省安丘县西南)。
  2、堂号
  鸣琴堂:春秋的时候,孔子的弟子伏不齐为单父宰。不齐是一个很仁爱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弹琴作乐,看来不象他的同学巫子期治单父表现得勤劳。但是单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们夸奖他是“鸣琴而治”,所以叫作“鸣琴堂”,孔子夸奖他有“王佐之才”。
  藏授堂:伏胜,字子*,春秋时博士,历史上称之为“伏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到了汉高祖灭了秦以后,伏生扒开墙头,见书发霉损坏了一些,还剩21卷。伏生便在齐、鲁一带聚徒讲授。汉文帝时,他已90 多岁了,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错跟伏生学《尚书》,由伏生的女儿口授, 错记录下来。就是今文《尚书》。

■【伏姓宗祠通用对联】

  〖伏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源自风姓;
  望出太原。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伏姓的源流和郡望。
  太原世泽;
  尚书家声。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伏胜,故为秦博士,世称伏生。治《尚书》,得二十九篇,即今古文《尚书》。
  高风亮节;
  阳春白雪。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伏姓名门望族居住地“高阳”嵌字联。
  书传博士;
  系出羲皇。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济南人伏胜(即伏生),字子*,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曾在秦任博士,汉初在齐、鲁间教授《尚书》。文帝曾派晁错专门向他学《尚书》,西汉的《尚书》学者,都出自他的门下,今本《尚书》二十八篇,就是由他的传授而得以保存的。相传他还作有《尚书大传》。下联典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相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错畜牧业。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
  羲娥授学;
  无忌著书。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伏胜的女儿羲娥,能传家学。伏胜向晁错传授《尚书》时,已九十多岁,多依赖羲娥。下联典指东汉东武人伏无忌,袭侯爵,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遵诏与议郎黄景共同校订五经及诸子百家。又采集古今,著《伏侯古今注》。
  嘉谋习礼;
  绩学传书。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伏生。下联典指汉·伏湛从父受《齐诗》,教授数百人。
  〖伏姓宗祠六言通用对联〗
  玄曜五经博士;
  安丘二论将军。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经学家伏日恒,字玄曜,仕齐为鄞令,武帝时为五经博士,出为永阳内史。下联典指晋代游击将军伏滔,安丘人。有才学,桓温引为参军,从温伐袁颠倒对寿阳,以淮南屡叛,著论二篇,名曰“正淮”。寿阳平。太元中迁游击将军。
  诗得匡衡传授;
  姿比颜子聪明。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太傅伏理,从匡衡受济诗学。官至高密王太傅。由是齐诗有匡伏之学。下联典指梁代侍御史伏挺。博学有才思。任昉见之曰:“此子日下无双。”有《迩说》文集等。
  〖伏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口传尚书恩泽厚;
  校正汉史名望高。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才女伏女,名羲娥。秦代博士伏胜之女。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屋壁中。汉立,伏生得遗书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文帝派晁错从其学。胜时年九十余,老不能行,由伏胜女诵传口授,《今文尚书》得以流传。下联典指后汉史学家伏俨,有《前汉书纠谬》。
  〖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一画开天,三才参化;
  百王为统,五帝肇基。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伏姓远祖伏羲庙联。

【伏fu 字解】

  bend over;hot seasons ;subide ;pronate;
  起;
  伏
  fú
  〈动〉
  (1)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
  同本义 [lie prostrate]
  伏,司也。――《说文》
  伏瘗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
  伏,覆也。――《释名·释姿容》
  寝毋伏。――《礼记·曲礼上》
  雌鸡伏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
  庑下一生伏案卧。――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伏上奏);伏候(俯伏等候)
  (4)
  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5)
  又如:伏轼(乘车。也作“扶轼”。轼:车厢前面的横木扶手);伏惟(俯伏思惟,常用于书信中的敬词)
  (6)
  潜藏;埋伏 [ambush]
  伏,藏也。――《广雅》
  福兮祸所伏。――《老子》
  物莫伏于蛊。――《国语·晋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伏莽(藏匿在丛林中的盗匪);伏道(暗藏的地道);伏龙(潜伏的龙;灶神);伏戎(埋伏军队或刺客);伏甲(埋伏武士或军队);伏弩(埋伏弓箭手)
  (8)
  通“服”。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surrender;yield;knuckle under;admit]
  许既伏其罪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苏小卿怎肯伏低。――明·贾仲名《对玉梳》
  (9)
  又如:伏老(自认年龄老,精力衰退);伏死(甘愿舍弃生命);伏低(承认自己的地位低下而向别人屈服);伏礼(伏不是。认错);伏从(服从);伏辜(服罪)
  (10)
  通“服”。佩服,信服 [have respect for sb.;completely accept;be convinced]
  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玄德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三国演义》
  (11)
  又如:伏伏腊腊(极其顺服的样子)
  (12)
  低下去 [go down]。如:此起彼伏;伏落(低头,屈服)
  (13)
  降伏,制伏 [subdue]。如:降龙伏虎;伏魔;伏魅(降伏鬼怪;亦指打败敌人)
  (14)
  通“服”。从事 [be take up with]
  谁谓伏事浅,契阔逾三年。――陆机《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一首》
  (15)
  又如:伏术(从事学术工作)
  (16)
  通“服”。保持 [remain;hold]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伏
  fú
  〈名〉
  (1)
  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dog days;hot season]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天道…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元·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入伏(进入伏天);头伏(初伏);数伏(进入伏天);歇伏(在伏天停工休息)
  (3)
  电势差和电压单位“伏特”的简称[volt]
  (4)
  居处 [dwelling]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左传》
  伏安
  fú ān
  [volt-ampere] 电气测量的一种单位,等于一伏特和一安培的乘积,在直流电中作为功率的量度,在交流电中作为表现功率的量度
  伏案
  fú àn
  [bend over ones desk] 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伏笔
  fúbǐ
  [a hint foreshadowing later developments in a story, essay, etc.;foreshadowing] 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伏兵
  fúbīng
  [(troops in) ambush] 战前潜伏的军队
  伏尔加河
  fú ěrjiā hé
  [the Volga River] 欧洲最大河流。位于前苏联境内。长约 3690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河上建有多座水利枢纽工程,有古比雪夫、伏尔加格勒水电站。经伏尔加-波罗的海运河、莫斯科运河、伏尔加-顿河通航运河,已把伏尔加河与前苏联欧洲地区水系相沟通,交通便捷
  伏虎
  fúhú
  [yield tiger] 降服猛虎,比喻战胜邪恶势力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伏击
  fújī
  (1)
  [ambuscade;ambush]∶用伏兵突然袭击敌人
  (2)
  [still-hunt]∶偷袭猎物,静悄悄地追逐猎物,尤指不用猎狗
  伏流
  fúliú
  [ground stream] 在地面下的洞穴中或岩层裂缝中流动的水,潜伏地下的水流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伏牛山
  fúniú shān
  [the Funiu Mountians] 河南省西部山脉,为秦岭东段支脉,西北―东南走向,长400公里,为淮河、汉水分水岭。主峰老君山高2192米
  伏特
  fútè
  [volt] 米-千克-秒实用制中电位差和电动势的单位,等于当一安培恒定电流通过一根导线,在这线两点间耗散功率为一瓦时的电位差,亦即相当于一安培电流通过一欧电阻跨接于电阻之间的电位差
  伏特计
  fútèjì
  [voltmeter] 用以测量在电路不同点之间以伏计的电位差的仪表(如检流计)
  伏天
  fútiān
  [dog days;hot summer days] 指三伏天,时间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后的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伏惟
  fúwéi
  [lie prostrate on the ground] 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伏卧
  fúwò
  (1)
  [take a prone]∶趴着;卧倒
  (2)
  [charge] [指狗]∶头伏在前爪上躺下
  伏羲
  fúxī
  [one of the earliest legendary rulers] (2852―2738 B.C.)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白虎通考》:“三皇者,何谓也?伏羲、神农、燧人也”。按:伏羲,亦作“伏戏”、“皇羲”、“宓牺”、“包牺”。风姓。有胜德。始画八封;造书契;教民佃、渔、畜牧。都陈。相传在位115年,传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载
  伏诛
  fúzhū
  [be executed] 被处死刑
  伏罪
  fúzuì
  [admit ones guilty] 原指受到应有的惩罚;现指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
  伏
  fú ㄈㄨˊ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
  (2)
  低下去:此起彼~。
  (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
  使屈服:降~。降龙~虎。
  (5)
  隐藏:~兵。埋~。
  (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
  (7)
  姓。
  伏
  ①隐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
  ②深伏。《灵枢·经脉》:“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③制服。《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
  ④脉象之一。详伏脉条。
  ⑤中药炮制法之一。详泡条。

为您推荐

钱氏家谱②

  钱--周有钱府上士官,子孙以官钱姓出   一、寻根溯祖   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帝曾孙   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楚世家   》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

曾姓②

姓氏源流  曾(Zēng)氏是的后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生,鲧生。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

甲骨文百家姓②

  甲骨文百家姓,是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来记述姓氏的学术表现特征。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外,复姓30..

钮钴禄氏②

由②

  yóu   由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相传是晋国外迁到秦国任宰相的由余的后代,姓氏即来源于他的名字。另一支出自同时的楚国,由两位名人的名字而来:其一是出身于公族的王孙由于,另一位是楚国..

韩姓②

韩姓简介  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姓氏源流  “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韩的姓氏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

祖②

  「祖」姓的来源是什么呢?原来是殷商的王室。   根据历史记载,殷商总共经历了30个君主,其中有五个是以「祖」为名的,他们就是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商朝的王室,本姓「子」。但古人有以父亲的名字为姓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