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太极宗师李经梧,1912年5月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过西村。1927年与孙枫秋在哈尔滨从刘子源学弥宗拳。三十年代初来京先后拜赵铁庵、陈发科、杨禹廷三位太极拳大师学习吴式和陈式太极拳,并得到师叔王子贡的教导。1941年任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建国后,积极参与宣传普及开展国家编定的太极拳套路。因此,在各式太极拳术、理论、推手方面尽得其精奥,登堂入室,一时名噪京、津、哈等大城市、于1956年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获太极拳第一名。同年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观摩表演赛,被评为优秀运动员,并获优秀奖。以后,专职从事武术教学工作。1959年曾任第一届全运会北京市武术队太极拳教练,并兼任中央部级机关等单位的太极拳教练。同期,在国家体委主持下拍摄成我国第一部电影教学记录片《简化太极拳》。1958年受国家体委的委托,与唐豪,李建华,陈照奎,顾留馨等人合作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
1959年7月调任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拳师,同年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武术裁判工作。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人大代表、省运动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秦皇岛市武协主席和政协常委、北戴河政协副主席等荣誉职务。1994年被评为北京吴式太极拳顾问,武当拳法研究会的研究员。
1964年10月在《体育报》发表《对缠丝劲等问题的看法》一文。八十年代初著有《太极内功》及吴式、陈式、推手等内容的录相带。九十年代著有《李经梧陈吴太极拳集》一书。退休后,仍坚持研技教徒,培育出一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体育医疗事业培养造就人材。其弟子谷平海、冯志明曾于1989年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中获太极推手56公斤级和70公斤级冠、亚军。另外,其他的弟子如李树骏(次子),周树生、潘淑仪、陈湘陵、王大勇、梁宝根、赵振生、刘亚非、吕德和、徐徒翔、刘兴基等人都在武术事业中做出成绩和享有名气。至今有门徒800余人,再传弟子数百人遍及全国各地。
李经梧自传
余祖籍山东掖县。十四岁至哈尔滨谋生。因居处简陋,难御风寒,至罹风湿症,延医无效,转而习武与疾病抗争,遂与武术结缘,至今己六十五年矣。余十七岁在哈尔滨拜刘子源先生为师,习秘宗拳,十度寒暑,晨昏不短,顽疾逐渐痊愈。武技亦有小成。后闻人云太极拳至为精妙,余心向往之。然苦无师授。后有幸辗转入京、才得遂夙愿。
余廿十七岁拜赵铁庵先生为师习吴式太极拳。赵师乃吴式太极拳传人王茂斋、吴鉴泉两位大师之亲传弟子。蒙赵师悉心传余拳技与推手,又以《太极拳秘笈》相授,遂决定余一生从武之路。
三十年代,北京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设有太极拳研究会,余曾任该研究会理事。每晨到太庙练拳,又得到拳师杨禹廷先生的指点传授。杨先生拳架工整,推手手法细腻,为人正直诚恳。余敬慕杨禹廷先生之拳技与武德,于赵师谢世后又拜在场禹廷先生门下。在太极推手方面,又得到了以推手见长的王茂斋大师之于王子英师叔的悉心指点。在老师和师叔的教导下,使余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太极拳基础。
四十年代初,余闻陈式太极拳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在北京传艺,余仰慕陈式拳的的“缠丝劲”,再拜陈发抖先生为师,习陈式太极拳和陈式推手。余除按时去陈师处习拳外.还每周二次专接陈师来敝舍授艺(旧称“教馆”),甚得陈师厚爱。口传心授,历十数载.直至一九五七年陈师仙逝而止。
五十年代,国家体委提倡太极拳运动,普及太圾拳.并以杨式为基础整理出“八十八式”太极拳和“廿四式”简化太极拳。余在参与推广工作中.遂又学到了杨式拳的手法和劲路。国家体委以余之掌架,特邀拍摄了全国第一部《太极拳》科教片。
六十年代初,余又与友人交流互学,研习了孙式太极拳的手法和劲路。对于陈、杨、吴、孙四家太极拳,余悉心揣摩了各自的劲路,受益匪浅。有的习武者认为学拳以精于一家为善,这也许有一定道理。然而在本人来说,吴式的粘随柔化之功、陈式的缠抖刚发之力、杨式的舒放洒脱之势,孙式的灵活紧凑之巧,余均博而采之。尝有友人观余之行拳和推手,谓余:身架工整、柔韧、雄浑而潇洒;听劲至灵,应变之速,已臻应物自然之境界。此或过誉之辞,若谓得其一二,则全赖四家拳技之共同滋养也。
余本原从它业,武术乃业余爱好。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国家对武术之重视,余遂成为武术专业人员。一九五六年余在北京市和全国性两次太极拳赛事中夺魁之后,受到国家体委的重视,先后安排余在铁道部、铁道学院、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市体校等单位任太极拳教练。并曾出任过北京市武术运动会总裁判和全国武术裁判。为普及太极拳,培养师资和运动员做了一定贡献。
一九五八年,受国家体委委托,由余和李剑华、李天骥、唐豪、顾留馨、陈照奎等同志共同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其中“陈式太极拳”传统一路动作说明,由余和李剑华同志执笔、由陈照奎拍插图照。完稿后因某些原因未能及时出版,此稿由顾留馨同志带走,在后来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中被采用。
在五十年代,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住院者均为县团级以上干部。为把太极拳用于医疗保健事业,秦皇岛市委决定调余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任教。余到任后,除教授住院疗养员学拳外,并办培训班数期,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普及太极拳的师资和骨干,从余学拳者逾万人,众弟子中,以秦皇岛太极拳协会王大勇和新建村武术队王凤锁出众,他们为河北省的太极拳事业发展做了不小的贡献。
一九六零年,由余口述,余的学生张天戈执笔整理了余的《太极内功》。初作为教学用内部资料,后于一九八六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而公诸于世。一九六四年余写出论文《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发表于一九六四年十月廿一日《体育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花齐放、百废待兴。尊重知识、尊重人材的风气日盛。太极拳运动在一度沉寂之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过去从余学过太极拳的一些有成就之士,以及慕名带艺求师者,纷纷投贴拜师,余只好俯就。数年中,余在全国各地之入室弟子己达七十余人,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余退休后,常有学生来家问难求教,欣然与之切磋,兴趣盎然,绝无退休后的孤寂之感。此亦因习武得来晚年之乐趣。
近数年来,学生们屡次请求将余数十年练拳、教拳之心得付诸文字。余知此举绝非易事,均婉言谢绝。一九九零年余八十寿庆之后,此种请求愈加强烈,并称此为“功德无量”之举。余如再次谢绝,恐担“保守”之嫌。故勉从所请,编成此集,拟名为《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此集编入余少壮时拜师所学之陈式太极拳一、二路;吴式太极拳、剑、刀;太极推手和太极内功。拳、械、推手诸篇均由余之学生王大勇、吕德和两人执笔,由余审修定稿。《太极内功》一篇,采用余一九六零年口述的《太极内功》中“练功心得”一章,并做了部分删修和补充。
谨将以上呈献给太极拳爱好者诸君。
余已届耄耋之年,虽身体粗安,然执笔实难,故本集中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深望同道诸家不吝赐正。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原中顾委常委、中国武协名誉主席李德生同志的亲切关怀,并为之题词。
本书还承于植元先生题写书名,张文广、李天骥、王培生、冯志强、门惠丰、李德印、李秉慈等同志题词或写序,孟康光先生绘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八十二岁叟 李经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