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武术的历史渊源
回族具有强健、勇武、好锻炼、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自古以来,凡回族聚居的地方大都有尚武的习俗。如唐代以来,回族定居的西安,武术习俗未间断过,过去无论老幼,练武风尚很浓。南方回族也多好武和擅长武术,保持着回族的特色。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回族更是酷爱武术,世世代代相传。相传伊斯兰教领袖穆罕默德勇武并精于剑术。《穆罕默德的宝剑》一书,在广大回族人民群众中早巳传播很广,并有不少模仿练习者。穆罕默德还曾经给勇士哈立得赐名“安拉之剑”。回族人由于严格遵守穆圣的言行,因此,回族群众认为练武功自卫是“逊乃提”,是圣行。
唐玄宗天宝14年,历史上暴发了“安史之乱”。在广平郡王做、名将郭子仪的拥戴下,唐肃宗在今宁夏灵武即位。次年,即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王朝向大食(今伊朗)借兵,联合反攻“安史之乱”的叛军。“大食”军队和唐军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乱”,“从凉鄯而收两京”。平息“安史之乱”后,在唐王朝天于的恩准下,部分大食士兵获准驻兵长安。今天,山东冠县的查拳就是源自大食国将领查元义(又名查密尔)的“身法势”。
回族好武的原因是还可以追溯到回族在形成时期的先民,其中有大量属于从军的中西亚人,元朝回族人被编入“探马赤军”,为适应战争的需要驻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经常练习骑马射箭,使枪弄棍。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部队中,就拥有一批骁勇善战的回族将领。
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时代很多,再加上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回族人民感到力单势薄,于是就养成了尚武、任侠、团结的习俗,并把练武作为抵抗各种压迫的重要手段,由此形成了回族人热爱武术运动的习俗。回族的武术种类很多,历史上曾经被称为“昆仑派”,是我国四大武术派别之一。
当代,习武是回族人振奋精神、强健体魄的重要方式。历史上一些只流传在族内技法丰富、风格独特的武术种类,也逐渐风靡拳坛,为各族人民所喜爱。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武术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回族武术,同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武术内容丰富,门派繁多,包括各种拳术、器械、对练,既有中华武术的传统项目,也有富于独特风格的本民族项目。它们都是在吸收其他民族武术精华的基础上,将中华武术各门各派融会贯通,结合穆斯林的社会生活实践和风俗习惯,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钻研和实践,逐步形成、丰富、完备和发展起来的。回族穆斯林武术现正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它已从过去封建社会中卫族、卫教、卫身手段变成增强人民体质、增进民族团结的一项正常体育活动。群众性穆斯林武术活动的普遍开展,武林专家的著书立说,标志着回族穆斯林武术已经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
回族武术概况
回族武术的主要项目,有散打、长兵、短兵、拳术,包括对练、器械、拳术等几十种。所练项目既有中华武术的共同特色,也有与回族风俗习惯紧密相连的民族特色。拳术
回族喜练查拳、弹腿、华拳、洪拳、炮拳、八极拳、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黄鹰架拳、六角式、廿四式、老架拳等。其中十路查拳、十趟弹腿、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均为回族独有的拳种,有所谓“回回拳”之称。
此外,如八极拳、通臂劈摇拳、关东拳以及明末广为流传的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等,创始人均为回族。这些拳术均为其劲力别致、技法丰富、风格独特而风靡拳坛,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回族的拳术史,大约可追溯到明中叶。回族武术由明中期萌芽,经明、清两代不断丰富,逐渐发展而成。
器械
除习练刀、枪、剑、戟、棍、鞭、锤、钩、铲、斧等一般器械外,回族练的杆子鞭、哨子棍、蛾眉刺、索来拐、龙爪钩、五虎群羊棍、阿里剑、查刀、查枪等,在汉族武术中均少见,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杆子鞭,又称西域鞭,系一齐眉棍上缚一绳索,索端系一钢镖,镖重约750克。据武术家口传,这种杆子鞭和五虎群羊棍均与回族牧马放羊有关,系分别由牧马鞭索和放羊棍脱胎衍化而成。阿里剑,双尖双刃,尖处宽于把柄处,剑身两面俱刻有阿拉伯文字。据传此剑原名“祖勒飞卡尔”,是第四大哈里发阿里配用之兵器。龙爪钩,形似龙爪,系由回族屠户翻牛羊肉的钩子转化而成。
代表拳种简介
查拳查拳上可追溯到唐朝“安史之乱”,后由大食国将领查元义(又名查密尔)的“身法势”发展而来。查拳原来有四粑(拳)八势(式),清乾隆年间,查拳在山东冠县、任城逐渐流行。清初因为严禁汉人聚众习武,传统的汉人拳术如红拳、炮拳、弹腿及长拳遂传入回民区。至嘉靖后汉人武禁渐渐松懈,外教(汉)人也有学之。至光绪年间,查拳才开始闻名而流传,形成了冠县的张式、杨式查拳,任城的李式三派。擅查拳而知名者,清有滑宗岐之滑拳,后有南宫孟六。
形意拳中五行拳(套路)里之炮拳,即下插捶。炮拳有劈压下砸截之功。
大东书局 吴志清先生于1928年出版了《六路查拳》一书。由马金镖、于振声校阅。江苏缪省飞亦于1933年出版了《六路查拳》教材一本,在自序中提到:马金镖授缪以六路短打。
套路及风格特点
现在之查拳内容吸收了其他拳法,如心意拳,埋伏拳,连拳等洪、炮及长拳拳种。形成了集查、华、花、滑、炮、洪、腿(弹腿)、长拳及短打于一体。查拳的风格特点是:姿势舒展挺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活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力求协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骠悍矫捷的形态,是长拳类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
查拳新编十路,头两路又分大小两路,合共大小十二路。包括有三路滑拳、三路炮拳、四路洪拳、两路腿拳。
一路(母子拳.正拳及副拳),(罗汉散手,现称岳氏散手),(连拳,现称岳氏连拳)
一路母拳,又称四平拳。类:老洪拳之母拳、罗汉拳之十八手(十八罗汉拳)、螳螂拳之十八叟。
二路(行手拳.正拳及.副拳),
三路(飞脚拳),
四路(升平拳),
五路(飞虎拳),
六路(埋伏拳),
七路(梅花拳),洪拳
八路(连环拳),洪拳
九路(龙摆尾拳),
十路(串通拳),通背拳,罗汉拳
查拳最初器械只有刀、枪、棍套路,并各有十路。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全貌,以后在不断与其它门派交流中逐渐补充进剑术套路。而钩、镋、撅、带乃是查拳门中拿手器械,称之为四绝。
查拳的徒手和器械对练包罗万象,比较流行的有四路查拳对练、板搭铐子对练、单刀进枪、扑刀进枪、大刀擒枪、双剑进枪、双勾进枪、大铲进枪、对扎中平大抢、对劈刀、对刺剑、镋进枪、双刀进枪、扑刀进大刀、棍进枪、空手夺刀……
查拳的基本技法
查拳重视腿法练习,内容丰富,如:低踢、平踢、低踩、斜踩、蹬腿、闯腿、扫腿、缠腿、双飞腿、旋风腿、鹞子脚等,都适当的分布在每一趟拳路中,错综而紧密的配合在必要的动作中。综合其腿法归结为十五个字,它们是:跺、弹、踢、踹、泼、扫、勾、挂、排、缠、点、撩、截、拐。
查拳的基本功套路,包括以腿法见长的弹腿,以仆步穿掌为主要动作的滑步抄的以拳法为主的捣捶组成。这些基本套路均为十路,基本动作简单易学,左右对称,即可单练,又可串连对练。
弹腿是查拳的主要基本功,它以弹腿和其它腿法为主要内容,接回文二十八个字母排列组成的二十八个基本动作组合,叫二十八路弹腿。目前流行的是前十路,后十八路比较复杂,为了便于记忆,把它编成两套类似拳套的套路叫腿拳势,分为一趟腿拳势,二趟腿拳势。因此,世人常云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
十路弹腿顺序歌诀
头路顺步如担扁,二路十字似拉钻,
三路劈盍夜行犁,四路撑扎左右盘,
五路挑打钻封闭,六路仆搂是单坎,
七路双砍紧掩肘,八路?跺腿连环,
九路捧锁鸳鸯腿,十路箭弹势归原,
世人莫看势法单,多踢多练妙无边,
能测其中奥妙义,打开难关献绝技。
查拳中很多攻防动作,都归纳在踢、打、摔、拿之中。在运用时,还要灵活掌握十字要决:即: 缩、小、绵、软、巧、挫、速、硬、脆、滑。
缩如张弓蓄巨力。发力如放矢;
绵而不断意力随,变化分虚实;
软能克刚随机变,借力出奇计;
巧生智力灵活用,巧技打拙迟;
挫则侧身跟步进,闪展腾挪击;
速如闪电莫迟疑,快打出不意;
硬如钢锥戳软泥,冲撞莫松弛;
脆如爆竹发寸力,克坚如摧壁;
滑能化消敌人力,乘虚再进击。
查拳的动作采用了五种动物形象的特点,即:龙,虎,蛇,鹤、猴。
龙:升降自如,能隐能现,婉蜒缭绕,变化万千。
虎:勇猛善扑,伏坐纵跃,目光如电,不动自威。
蛇:无足善窜,见孔即入,折叠盘转,曲伸自然。
鹤:动中有静,动静互换,只身独立,耐久稳健。
猴:攀登跳跃,灵活轻便,机警性敏,窜蹦闪展。
代表人物
沙亮
清雍正时的飞腿沙亮。在《冠县志》中记载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进土改侍卫,授巡捕营守备,历升陕西延绥镇标左营游击,乾隆十三年征大金川力战阵之……。
杨鸿修
大枪杨鸿修也是清末一代查拳名师,他身材高大却非常灵活,名噪武林。他培养出了大批高足,如打败外国大力上的神力王王子平、山东双马马金镖和马永奎以及于振声、何振江、米广亭、马格甫等。
马金镖
1881年初出生,山东济南人,回族,终生教授拳术。少年爱武,曾拜洪拳名家白子敬和赛和洪门下,后又从杨洪修、张崇生、沙正涛等学习多元拳术。采集众长,而成一家。1928年杭州擂台赛时,初露头角。1947年其子马峻岭,门人宛长胜、张孝才等人在上海会同拳友沙家四兄弟成立群英武术社。订立查拳教材。
常振芳
著名武术家常振芳(1898-1979 ),山东冠县人,自幼酷爱武术,勤学不辍,青少年时就武艺超群,成为张氏查拳门下的佼佼者。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七七芦沟桥事变,亿万民众一致要求抗日,常老师目睹国难当头,义愤填膺,毅然投身从戎,加入了抗日大刀队(即冯玉祥部四十四旅武术队)并任队长,在房山区硫璃河一带的战斗中,杀得日冠魂丧胆破。
弹腿
弹腿俗称“教门弹腿”,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中后期,有“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的谚语。系以腿法、腿技、腿功为突出特点的回族武术门派,有六路、十路、十二路查拳弹腿之分,因其发腿迅疾、弹如弹丸射出,故有是名。近代有吴志青著成《教门弹腿图书》,对弹腿加以总结。
八极拳
全称“开门八极拳”,创始人为河北沧州孟村回族“神枪”武术家吴钟,雍正朝被誉为“八方八门拳术之初祖”,与当时武坛名流李章、康大力并称“武林三杰”,已有200 多年历史。八极拳不同流派,涌现出许多著名大师,名动武林。八极拳讲究动作简洁,劲力充实,发劲暴烈,以短制长,多用肘、肩、背的贴身进击取胜。八极拳流行于全国26 个省、市、自治区,拥有八极门人数万之众。1982 年起,日、美等国家八极拳学习考察团14 次访问孟村,可见影响之广泛。
心意六合拳
清代河南鲁山回族“心意大侠”买壮图是精练、简化心意六合拳的杰出代表,开派授徒,遂在回族中盛行。是一种内、外、软、硬功兼备,实战效用极强的武术流派。因以力发于脚,撑于腿,冲于胯,拧于腰,送于肩,开于手,六劲相合而得名。其基本理论归为10 个字,即韧、钻、踩、扑、实、接、照、裹、束、决; 技法注重于手、肘、肩、胯、膝、脚及头部的习练与应用,直进直出,先声夺人,发劲如放箭,缩肩如弓翻,势简法精,结构严谨。主要流传于河南、河北、陕西、上海等地,清末回族义侠大刀王五(名正谊) 是其中佼佼者。
通臂劈挂拳
通臂拳取意为“理(掌理) 象(拳象) 会通,体(演练) 用(技击) 俱备”,起源于河北沧州,为当地回族中流行拳种。民国初,沧州武术名家马凤图据八极、劈挂等加以总结与改进而成通臂劈挂拳,主要流行于西北地区。其特点为“大开大合,猛起猛落,辘轳反扯,如珠走盘”。演练时,甩膀抖腕,吞吐伸缩,拧腰切胯,冷弹柔进,气势雄伟。有18 字诀,即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抹、探、弹、铡、擂、猛。马凤图一门习武,英才济济,其子“马氏四达”,对推广、普及以及研究传统武术功劳素著。西北又称马氏通臂劈挂拳为“马家拳”。
回回十八肘
明末广为流传的回族武术种类,是短打拳术中的绝妙招法,被后人称为“艺中之萃”。清代以来的主要传人有白锁成、李子光、杨万禄、成奎。其技击特点是以肘和接近肘尖的臂作为进攻和防守的手段,有18 个单练套路,其手法、腿法、身法等均围绕肘击情势而变化。流传至今的肘法主要有压天肘、顶天肘、撤地肘、横肘、坐盘托天肘、连环肘、仆地肘、横天肘等;套路有横天肘十八式、前定心肘十八式、左胯肘二十四式、撩阴肘二十八式、回身肘十六式等18 种。
近现代回族武术家代表人物
“大刀王五”王正谊(1854 - 1900) ,是清末名满天下的回族义侠,河北人。精通各种拳术、器械,尤以双钩、大刀为绝。在京师开设“源顺镖局”,以护卫旅客为生,被称为“京师大侠”,与霍元甲齐名。王正谊一生慷慨仗义,以尚武、济贫、刀不染血、德容感化著称。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被河北各地侠士举为领袖。光绪二十二年,在河南一带惩治贪官污吏,人皆称快。他与谭嗣同等革新派人物交厚,辅佐谭参加戊戌变法。建议谭东出居庸关,在东北建立根据地以为京师屏障。变法失败后欲劫狱救出赴难的谭嗣同遭拒绝,遂冒险收尸送于湖南浏阳安葬,义字之名轰传天下。光绪二十六年,亲率义和团战士攻打西什库教堂和东郊民巷使馆区,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入侵,九月三日与徒弟山子、二喜等义和团首领被清军送交法国军司令部,于前门东河沿英勇就义。马凤图(1888 —1973) ,祖籍南京,明、清时迁沧州,后移居兰州,为通臂劈挂拳的创始人。其父辈与大刀王五均师从“双刀”李凤岗门下。马凤图幼承家教,勤学苦练,与其弟马英图均成名甚早,尤精通臂、劈挂两门拳术。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倡武救国,在天津北洋法商学院就学期间,与志同道合者创办“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总教习。后游东北,与有“关东三侠”之称的程东阁、郝鸣九、胡奉三等人交结,互相切磋武艺,在拳术、枪法、刀法和棍法上多有收益,武功大进。积极参加辛亥革命,随冯玉祥部到宁夏、兰州,授武不辍;曾掩护过许多共产党员开展地下工作,支持谢觉哉组建“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创建张掖县国术馆、兰州“华斌体育学社”,创编“风磨棍法”。1949 年,应之邀,参加宁夏和平代表团(任副团长) ,为宁夏的和平解放出了力。一生文武并重,以德为本,撰写武理手稿200 余万字。其弟马英图,投学多门,以八极见长,也曾在冯玉祥部效力,参加创建“中央国术馆”,出任少林门长,为当时武林实力派代表人物,与其兄一起创立了通臂劈挂拳。
“全能爱国武术家”——王子平( 1881 —1973) ,人称“神力千斤王”,为近代武林中又一位回族英豪,河北沧州人。出身武术世家,祖父以“翻杠子”闻名,父亲号“粗胳膊王”。从小习武、刻苦勤奋,17岁即已遍习民间流行的各种拳术、器械,20 岁前后师从驰名南北的武术大师杨洪修阿訇,练得一身超群武功,尤精查拳、八极拳、弹腿、刀剑枪棍及摔跤、射箭,以力大著称。曾多次击败沙俄、日本、美国和德国大力士。1918 年,在北京万国比武大会上,击败号称“环球大力士”、“世界惟一大力士”的沙俄拳师康泰尔;1919 年在济南摔伤日本柔道大师宫本,拉倒美国拳师阿拉曼;1921 年赴美国万国竞武场与美国拳师沙利文比武,将沙利文吓退;又曾击败德国大力士柯芝麦等。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被时人誉为“全能爱国武术家”。1928 年,王子平应中央国术馆邀请,任该馆少林门门长,教授少林、查拳、弹腿、八极拳、劈挂拳。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等职。
张文广,蜚声中外的回族武术家。从小习武,精通少林、八卦、太极、形意、长兵和短兵,以及猴拳、醉拳、螳螂拳,尤以查拳出名。在民国时期的一次全国性武术比赛中,获查拳、对打、梅花枪、锁扣枪冠军和男子总分第一名,从而作为特邀的中国武术表演队员,参加了1936 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的表演项目,获极大成功,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精湛的中国武术技艺。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体育学院任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运动员、教练员和研究人员。编撰有多种武术教材,著有武术专业方面的理论书籍。1960 年也曾随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并作了精彩的武术表演。
吴秀峰(1907 - 1976) ,河北孟村人,八极拳始祖吴钟七代嫡孙,该派六世掌门人,自幼习武,过目能练,18岁即设场教徒。后到江西苏区曾被聘为红军武术教师。1933年北游天津,制服国民党河北区党部书记沈加林等武林高手,名声大振。同时教授7个武场,从师学艺者数百人。创建起天津市南开国术馆。1938年被日军抓送东北当劳工,行至途中,击伤押送日军,使三四十人跳车脱逃。1946年曾为解放军运送军火,查出后,被吊打。新中国成立后,1956 年以花甲之年报名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连得七项第一及全能第二,贺龙元帅亲自为他颁奖并赠一面锦旗。他一生授徒3000 余人,能独立执掌八极门户者四五百人,为八极拳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鸿玉,河北青县人。20 世纪30 年代先后师从六合门拳师李洪彬与天津著名回族跤手王二爷,练成绝技,曾痛打欺侮国人的法国水兵、力惩为非作歹的脚行霸头,技压京、津两地跤场,威震曹士岳(曹锟之子) 公馆,击败摆擂逞威的沙俄大力士费拉耶夫,摔败日本天皇卫队总教官、号称“昭和十杰”中第一把交椅、风靡全日本的八段柔道名家牛岛辰熊。被誉为“一代神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