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拳,因此拳流行于原桐城县东乡而得名,它具有浓厚乡土特色和顽强的生命力。
此拳,熔化“南拳北腿”于一炉,形成既有南拳“拳打卧牛之地”的步伐稳健、刚劲有力的特点,又有北派拳的跌打滚翻、以腿见长的风格。此外,特别注重功法。现有拳械套路:单、双狮门、五步、小五虎、虎拳、飞虎腿、梅拳、套拳、长拳、洪拳、提拳、腿拳、观音掌、地八仙、六路、三掌、三踏、三炮、双盖、重杨、武松夺岭、独立长城、险奔天山、矮子走路、小牛搓痒、走趟对打以及刀、枪、叉、耙、三节棍、霸王棍、齐眉棍、九节鞭、梭标、菱角梭,板凳花、扁担花、手中花,另有擒拿、分筋、错骨、点穴等拳术精华。
“东乡”,原为桐城县东乡陈瑶湖一带,今属枞阳县陈湖区境内。陈湖区周潭乡大山村(原名发洪山)章家代代习武练功,出过不少大小武官。到了明朝,章家与本乡周谭村的周家结成姻亲,因此,章家祖传的武艺传授给周家。后来,又传授到邓、陆、王、汪、傅、孙、吴、钱家,各家交流技艺,共同提高技能,从而逐步形成人们习称的“东乡武术”。
“东乡武术”在历史上曾被封建宗族利用,互争雄长。当时,有“理不胜力,力不胜艺”之说。因此,各宗族不惜钱财,纷纷访武友,请武师,办武堂,训武丁。他们主观上借以加强宗族力量,而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东乡武术的发展。从此,东乡武术不仅有南拳,而且还有少林拳、武当拳以及北方拳术,内家、外家、南拳北腿,溶于一炉,形成东乡传统拳术套路及其风格、特点。
“东乡拳”主要分布在陈湖区的周潭、青山、吴桥、水圩、施湾5 个乡,其中周潭乡是发源之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