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鹤拳传奇 图文 / 林应术
鸣鹤拳源于,是流传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各国的一种传统。鸣鹤拳以其优秀的品质、精辟的拳论、巧妙的拳法和独特的搏击技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它的创始和演绎过程中神话般的传说,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在中华体育走向辉煌的今天,对祖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溯本探源,以期日后得到更好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启迪作用。“鹤,阳鸟也,而游于阴……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寿不可量……鹤之上相,隆鼻短口则少眠,高脚疏节则多力,露眼赤睛则视远,凤翼雀毛则喜飞,龟背鳖腹则能产,轻前重后则善舞,洪髀纤趾则能行。”(摘自《东周列国志》“卫懿好鹤”)南方多洲渚,百鸟好繁衍,庶人甚爱鹤,常仿其形意。
明朝末年万历年间,闽福宁府(今福建省宁德地区的霞浦县)北门外方家村,有位武师姓方名掌光字种公的人,(祖籍浙江省丽水市),有女七娘,天生丽质,聪颖过人。七娘幼时,种公把
她许配给邻里故友的儿子为娃娃亲。两亲家情趣相投,时常谈拳论武。有一天,他们酒后切磋武艺,种公不幸遭到对手的突然袭击,伤势甚重,后不治身亡。七娘悲愤万状,誓报父仇,终因女流,力不从心,报仇无门,只得不时仰天痛哭。
一天清晨,七娘思亲精神恍惚,忽然听到大院外传来一阵阵“哦!
哦!哦!”的鹤唳声,其鸣悠扬。七娘惊奇,急忙跑出大院,但见一只大白鹤落在一棵大树杆上,一边洗翅抖翼,一边唤个不停,大树颤栗,落叶纷飞,寻思白鹤运劲,竟能以声助力,真是世上罕见。欲试白鹤的功力,于是她举杖趋向白鹤,对正它的天庭使劲劈盖而下,鹤临危不惧,机灵地醉身晃开,乘势挥翅刷杖,七娘贪前仆地,鹤自岿然不动;七娘即起,又执杖看好目标横扫而去,鹤敏捷地吞身躲过,借力张膀扫杖,七娘失足侧倒,鹤依旧泰然处之;七娘大怒,再次端杖瞄准它的腹部顶刺而上,鹤速提裆避之,顺便飞脚踢杖,七娘落空仰翻在地,只见白鹤一声长鸣展翅奋翼腾空而去。七娘无比惊讶,顿悟仙鹤指点,遂当空拜谢。
七娘与白鹤的三次较量中,鹤以静制动,用巧妙的身法,即“醉身、吞挪、提裆缩骨”躲过七娘诸般杖法的进攻,又后发制胜,以精湛的招数,即“承接、掩扫、弹踢”打得七娘前仆、后仰、东倒西歪。白鹤拳里从“”转“四门”的技击精微尽在其中。
七娘如获至宝,日夜揣摩,颖悟鹤法,经三载苦练,武艺已十分娴熟,便来到夫家讨战。仇人相见,势不两立。七娘报仇心切,右手早已虚晃闪击,对方急忙左拳架起右拳冲击,七娘就势缠住提拳,右侧身挪过边门,避开直拳,上张膀开翅,下铲踹弹踢,打得对手踉跄后退,七娘飞腾而入,大喝一声,滚身送出连环穿心掌,顷刻之间,仇人倒地毙命。
父仇虽报,但七娘的生活更不平静,由于封建伦理的束缚,以及亲人们的劝解,她还得依照婚约嫁到夫家。洞房花烛之夜,七娘和衣就寝。新郎佯装看书伺机报复,好不容易熬过子夜,怨恨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他飞快地拔出挂在壁上的宝剑,看准七娘的脑门狠劈而下,谁知七娘早有戒备,倏地绻缩转身,以褥挡剑,躲过锋芒,被窝里飞出一脚踢中剑把,再蹦一脚命中心窝,真是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熟,可怜新郎不堪一击,命丧黄泉。
此时的七娘,悔恨交集,自觉罪孽深重,从此深居简出,修心养性,改过自新,后拜一道人为师,始创白鹤拳,被邻里乡人誉为“白鹤仙姑”。白鹤拳里的经典拳法有“鹤道共鸣、里应外合、以形运意、以气行拳”的“八步连”套路,其套路在两分多钟时间里的演练过程中,以恢弘磅礴的气势,意气风发地演示了“吸气扬清、引气增氧、养气蓄锐、呼气净浊、荡气运劲、震气发力、闭气握固、理气调息、开声助威、咽津润泽”等有氧功法。白鹤拳的传统拳法还有动感灵气、活泼生机的“中框”套路,其套路以中低架势,形象逼真地展示了“吞吐浮沉,探囊取食、摇挪掩盖,搓摩洗翅、横直顶的(di即控制),交剪抖翅、穿插腾滚,脱基扑翅、催气运劲,抬撞震力、仰天长鸣,独立亮翅”等白鹤的灵性。以及“刚柔相济、形意神气、手似弓矢、步如风驱”的“柔箭”等技击法,从而世代传承。
福宁府原是闽东一带著名的商品集散地,那里物产丰富,如三沙的海产品、福鼎的白毛尖(茶叶)、碗窑的陶瓷、霍童的手艺品天下闻名。方氏七娘那传奇般的故事随着商品流传四方。福建省闽南永春县西门外的武师曾四叔对七娘的身世亦有所闻。那四叔长得身如铁板,手似钢叉,力大无比,远近无人匹敌。一天,曾四叔千里迢迢慕名造访了方家村与七娘切磋武艺,可是四叔的“拳脚凶猛缺横劲,气息闭塞不调和,身笨步拙难相随,贪前失后常落空”,被七娘的“躲挪闪展风摆柳,千变万化枝接叶、见力借力声助力、化劲生劲气运劲”等神功逼得手忙脚乱,一
筹莫展。四叔信服,甘拜七娘为师。不久,七娘随四叔流落到永春县,至今永春县还保留着方氏七娘的故居。四叔尽得白鹤真传,再传教后人,其中郑、林、蔡、邱、吴、许、康、周、颜、张、李等二十八人均出类拔萃,号称“二十八俊杰”。
清朝雍正年间,北少林寺被毁,众僧各自逃生,铁珠长老几经周折到了福建省闽侯县的青口镇,最终落脚在福州市郊区义序乡高盖山高官堂,回归佛门广收弟子传教少林罗汉拳。时光流逝,到了十八世纪初,高官堂有一位高僧能飞檐走壁,绰号“铁脚长老”,八闽大地无人不知。且说永春县的白鹤拳嫡传林世威,素知“铁脚长老”身手不凡专程前来拜访。他趁着雨夜上山借宿高官堂。林世威发现寺庙的后墙墙沿十分光滑,推测是长老时常越墙进出寺庙留下的痕迹,又发现寺庙的石柱,石墩油光发亮,而且屋顶的瓦片十分稀疏,认定是长老练功扫踢撞击震动所致,便对长老说“石墩乃是呆物,任人摆布,人可运劲,见动以气行力,不妨试试”,于是站桩运气,让长老扫踢,果然落地生根,丝毫未动,再经一番切磋,长老未占半点便宜,心里非常佩服,愿与林世威结拜兄弟。这一幕幕竟被他的爱徒林达崇看得真切。数天后,林世威告别返乡,林达崇代师送行,到了乌龙江边,眼看林世威就要渡江,林达崇慌忙下跪拜师,殷情难却,林世威回转林家。
林达崇家在福州市南郊潘屿村,居家排行第八,人称潘屿八。潘屿八家境富裕,林世威在他家执教多年,师徒如父子。潘屿八先学罗汉拳,后得白鹤真传,加以天资聪明,将南北拳法合而为一,创出了别具一格的鸣鹤拳。其拳法中除保留白鹤的经典套路外,融入了罗汉拳的“二十八宿”套路,增创了南北综合拳“七景”以及对练等技击套路,从而推动了传统武术在福州地区的沿承与发展,可谓后功至伟。
潘屿八教徒广众,其中谢崇祥尤佳。谢崇祥字如如(1852年—1930年),福建省长乐市首占乡岱边村人,7岁随父母搬迁到福州市星安桥畔居住。如如自幼秉承家传后拜师习武,勤学苦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练就的马步有“三角马、四维马、七星步、不丁不八马、包臁马、回身马、犁头马、麻雀跳、虾弹退、蝙蝠腿”等,虚实分明、进退神速。他把掌法称作“箭”法,有“钹箭、抖箭、对箭、洗箭、赶箭、双单箭、上下箭、长短箭、阴阳箭、脱搭箭、醉身连环箭、滚身套下箭、摇身过山箭、吞身回龙箭、沉身扦子箭”等,达到“一触即发、一发如箭”的高最境界。他所流传的“借力听劲、弃力化劲、见力生劲、找向引劲”以及“收接开合、摇搅劈插、搓摩抬撞、踩碾锁剪、提顶弹抖、掩盖拖带、搭钩扦扣”等技击基本手势,无不惟妙惟肖,令人真正感悟到传统武术的魅力。鸣鹤拳的“头、肩、肘、臂、肱、膝、臁、臀、腿、脚”等各有所司,取法自然。
谢师的弟子层出不穷,传有萧铄德、王仕俺、林贞兰、吴福官、林九弟、潘家乾等,人人身怀绝技,个个出人头地。
谢师的日本国门徒,那霸“手中兴”(古武道)鼻祖东恩纳宽亮(1853年——1915年),那霸西边村人,1877年持义村御殿函渡海来榕拜谢如如为师,三年学成回国,开设武馆,传教中国民间武术,乃至今天,日本国武术界名流还常来访宗归祖,树碑怀古 。
谢师的爱徒陈世鼎人称麻伙司(1898年——1976年)。古技新作,所编的“鸣鹤软八拳”把白鹤表现得能飞善鸣、栩栩如生。他功不厌精,熔形意与搏击于一炉,在技击格斗中以有组织的旋律和击拍,把组合拳发挥的极其敏捷,堪称一绝 。
谢师的高徒、武学博士黄性贤字敏武(1910年——1992年)八岁习武,艺高胆大,1934年获得福建省武术擂台赛亚军、并蝉联多届台湾等地区武术比赛冠军、1988年在美国赢得国际太极推手总冠军,同时荣膺世界武术最高贡献奖。二战时期,黄性贤先生以武报国,组织大刀队英勇抗日,曾只身潜入敌巢徒手活擒一个名叫阿部文雄的日军军曹(相等中尉军衔),而传为佳话。后来黄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 、文莱、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创办了三十余所武术学会,学员数以万计,为弘扬中华武术、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谊、为人类的健康,献出了毕身的精力。
谢师的贤徒鸣鹤拳传人原福建省武协委员、福建省武协鸣鹤拳研究会会长、福州市武术馆付馆长、著名的骨伤科专家余宝炎,法号德炎(1908年——2002年),博古通今。他精通武学,整理、选写了《白鹤拳真传》、《白鹤拳真传补遗》等秘笈流传后人;他武德高尚,武艺超群,曾多次应邀出访新加波、日本等国,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而架桥铺路;他医学渊博,著有《脉决精微》、《外伤内治》等著作;他善心仁术、闻名遐尔,慕名而来就医者络绎不绝。余老的学生有陈庆生、余丹秋、黄书超、余由秋、施恭炳、渡嘉夫唯贤(日本)、柯俊元(新加波)、郑锦程、曾碰、陈明强、林宗辉、余家辉、邹训知、谢圣旺、上原智(日本)、林应术……
白鹤拳在神州大地上相传了数百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代前辈们不懈的探索与创新,以及习武者的天赋,故逐步演变成为“飞、鸣、宿、食”等形式的拳法,究其拳源,万法归宗,不外乎“飞者喜于形、鸣者善运化、宿者多内功、食者好指法。”如今鸣鹤拳依然家喻户晓,长盛不衰。
(本文已在2005年第5期总期250期《中华武术》,以及2006年4月份美国《功夫》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