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铭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在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已经把它作为重要的陪葬品。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原拓片见《三代古金文存》卷二十,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先生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全文描述了练气功时,内气运行的全过程,系统相当完整。有气功学者认为此铭文主要阐述小周天功的作法和行功时的注意事项。该玉佩为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文物。罗振玉先生把它收在《三代古金文存》第20卷49页。玉器本无名称,当代气功界人士把它称做“行气玉佩铭”,又称玉铭和行气铭。但天津博物馆不同意此名称,因为它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而是手杖把头上的装饰,因而他们将其定名为“行气铭玉杖饰。”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深呼吸,这也是气功的关键,主要方法就是腹式呼吸法。同时它也闪烁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光芒———持之以恒的练习下去,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行气铭》原文共45字,由于该古器为篆字,而且时代久远,有斑驳脱落迹象,因此导致行气铭文字有多个版本,其中有几个字略微不同。一为: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复则天。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