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锋,中国山东胶南市赵家沟人氏,出生于辽宁本溪,现住沈阳市皇姑区明廉路73-1楼723号系中国沈阳化工厂退休职员。现年59岁曾任教于辽宁武术馆,山东招远武校,黑龙江武术馆,为沈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武术七段位。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
天还没亮,家住沈阳皇姑区的郑剑锋就已经出了家门。他推着自行车,健步如飞地奔跑在宁静的街道上。时光尚早,街上行人稀少,白天熙攘往、热闹非凡的沈阳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偶尔驶来的汽车的轰鸣声会打破黎明前的寂静,除此之外,就只听见郑剑锋那“嗒嗒”的脚步声。
他跑出市区,来到十里外一个河边的树林里。这时东方既白,满天彩霞,沈阳郊外分外美丽。在漫天的霞光里,郑剑锋和他的徒弟们挥拳亮掌、舞枪弄剑,又开始了一天的晨练……
数十年如一日,郑剑锋就是这样刻苦地磨练着自己的通背拳;春风化雨,春华秋实,郑剑锋就是这样默默地传播着中华武术。
“我本武术一布衣”
郑剑锋是少祁派通背拳的第五代传人,1986年在徐州全国武术观摩表演赛中,他以一套冷弹脆快、刚柔相济的通背拳获得了金牌;他出版了《通背拳术》《秘传216绝命手》《中国武术器械大全》等专著,还在日本发行了三盘通背拳的录像带;他传授武艺二十余年,弟子中在有体育院校任教授的,有当警察的,其中一个徒弟是派出所所长,曾经赤手空拳擒获手执匕首的歹徒,因而荣立了二等功;他是国家一级裁判,曾经四次参加国家级比赛的裁判工作……
然而,郑剑锋却总是说:“我是一个普通百姓,是个业余的武术工作者,是个武林布衣。”在他的名片上,干干净净地写着“武林布衣郑剑锋”几个字。
“我最讨厌在名片上写上这个头衔、那个传人,以及什么大师、名家之类的。自己吹自己,让人看着脸红。”郑剑锋现在是中国武术六段,虽然没有评上高段位,可是他却心态平衡。郑剑锋说,重要的不是这些虚名,重要的是能把中国武术传播下去。
1945年9月,郑剑锋出生在辽宁省本溪市。他的父亲17岁那年闯关东由山东来到本溪,给日本人当劳工。1947年,郑剑锋两岁,他的父母带着他来到沈阳。五岁那年,郑剑锋开始跟父亲的好友赵永华学习武术。“那时,我还不懂得什么是武术,只是觉得好玩儿。”赵永华当时也就二十多岁,是打把势卖艺的,他教郑剑锋练习劈叉、踢腿、翻跟头,从此,年幼的郑剑锋开始喜欢上了武术。八九岁时,他正式拜在沈阳武术名家王树璋老师的门下,学习少林埋伏拳,这一学就是十六七年。
那时,郑剑锋练功非常刻苦。“我十五六岁时正赶上困难时期,吃不饱饭。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就开始出去拉人力车。从我家里到干活的地方步行得一个小时,我每天早晨五点多出门,拉一天车,下午五点下班,再到师傅那里去练功,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才回到家。”就这样勤学苦练,郑剑锋的武艺进步得很快。1960年,他被选入沈阳市武术集训队,准备参加省里的比赛,如果成绩好,就能够进入省武术队。可是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人都吃不饱饭,武术集训队训练一天,队员只能吃到一碗豆腐渣。万不得已,武术集训队解散了。等到1964年沈阳市武术集训队恢复,郑剑锋已经到沈阳化工厂工作了,再也不练武术了。这一别武术就是十年。
提起这一段往事,郑剑锋多少有些遗憾:“我这一辈子爱好武术,但是没有机会从事专业武术工作。等我想干武术专业时,已经晚了,我的年龄太大了,只能是个武林布衣。虽然我是业余的武术工作者,但是我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把我的一生交给武术。”
探求通背拳真义
从1964年到1974年,郑剑锋整整离开了武术十年。
1973年,郑剑锋所在的沈阳化工厂组织文艺宣传队,多才多艺的他自然成了厂里的文艺骨干。郑剑锋自幼爱好广泛,吹、拉、弹、唱都能来上两手,还会编剧本、说相声、演杂技。“12岁那年,天津杂技团到沈阳演出,我的老师赵永华和他们中许多人是师兄弟,我就跟他们学了一段时间的杂技。”
郑剑锋参加了厂里的文艺宣传队,在练习杂技走钢丝这个节目时,郑剑锋发现自己这些年由于没有练功,功夫荒废得利害,腿上无力,蹲下去竟站不起来!
于是郑剑锋就想重新锻炼,找回丢失的功夫。可是,这时他的老师王树璋已经去世了。在朋友的介绍下,郑剑锋认识了他的第二个老师王嘉仪。王嘉储蓄是“燕北大侠”修剑痴的徒弟,在沈阳传授少祁派通背拳。
“在认识王嘉仪之前,我还不知道什么是通背拳,以为我练的埋伏拳就是通背拳。王树璋老师传的是老祁式通背,他的技击手法都是老祁式通背的手法,讲究弓马虚步的工整,比较刚硬。而王嘉仪老师练的是少祁派通背,比较柔和、快速,功架不像老祁派那么工整,就像书法中的行书、草书。”
原来,这通背拳发源于清朝雍正道光年间人祁信。祁信是浙江人,一个传说是祁信参加反清义军失败后,隐姓埋名来到北京琉璃河,在一家姓都的大户人家卖身为奴。有一年,都姓人家因争夺码头口岸,和另一家族发生械斗,一条大杆子上下飞舞,专挑人的虎口,转瞬之间就把众人手中的器械挑落,从而制止了一场械斗。从此,在琉璃河一带就留下了“杆子祁大战琉璃河”的传说。后来,祁信就开始在北京河北一带传授通背拳。这就是老祁派通背拳。
祁信的儿子祁太昌在学习了父亲的拳艺后,又遍游大江南北,遍访高人隐士,博采众家之长,把一些柔的、快的、技击性强的技术糅合到老派通背拳中,形成了崭新的祁式少派通背拳。祁太昌传拳于河北许天河,许天河又传给了修剑痴。修剑痴原来练习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他把这三家拳术融合到通背拳中,丰富了通背拳技术。修剑痴被称做“燕北大侠”,在辽宁省大连一带广泛传播通背拳。
郑剑锋跟着王嘉仪老师系统地学习了通背拳及其器械。1981年,他在辽宁省体委参加了武术挖掘整理工作,“那几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使我受益很大,我不仅拜访了许多老武术家,如沙国政、陈盛甫等人,向他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还得到了许多老通背拳谱,通过研究老拳谱,我验证了原来所学的通背拳。”
谈起通背拳,郑剑峰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武术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背拳出现了老派和少派,这就是发展进步。到了修剑痴这一代,通背拳又有了发展。以前,通背拳是没有套路的,1953年为了参加全国武术汇演,修剑痴创编了通背拳套路,当时在武林引起了轩然大波。原来的通背拳只有摔、拍、穿、劈、钻五种手法,修剑痴把拳击中的技术动作引入到通背拳中,还戴上了拳套,创出了明、暗、奇、绝的手激动,丰富了通背拳的技术。通背拳有人叫白猿通臂拳,是象形拳。可是修剑痴认为应该是通背拳,取力发于脊背的意思。这样‘通背’二字就变成了一种练法,解除了动物的局限性,人人都能够接受。这是修剑痴的一个贡献。”
郑剑锋在不断地探求着通背拳的真谛。
“武术来不得半点假!”
郑剑锋认为,武术不能讲玄的、神的,“武术不是法术,也不是神术,更不是魔术。武术是靠真正的科学的练习法,练就一招一式的真功夫,它是不能超出人体功能范围。”针对武术界对武术的神化现象和对某些人的神化宣传,早在1986年,郑剑锋就在一家武术杂志上发表了《武术来不得半点假》的文章。
为了揭露武术界的江湖骗子,2000年郑剑锋给沈阳电视台编了一个节目——《江湖骗术揭秘录》。在这个长达八集的电视节目中,郑剑锋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揭露了假武术、假气功骗人敛财的种种丑恶嘴脸。他的语言风趣、幽默,故事情节生动,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还在沈阳警官学校举行了一场揭露伪气功的现场表演,公开表演了钢锥刺目、铁条刺舌头等节目,然后当场揭露。
“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人微言轻。可是,对武术界的不良倾向,对那些假武术、假传人,我是疾恶如仇。有一个人自己骗了一套武术,说是传自春秋战国初期,自己是多少多少代传人。可是按他的算法,他们家是一百年才传一代。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吗?
“练武术的目的,不外乎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自娱自乐、防身制敌、赛场夺魁。武术没有什么神秘的,武术不是超出人体功能范围的神术。我还是那句话:武术来不得半点假!”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