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姑在基诺族人民中长期流传,已经发展为有固定音高的成组竹筒。一般多由4~7个组成,以7个一组的最为流行。成组竹筒的筒高20~40厘米,筒径5~7厘米。由一个人坐在地上击奏。7个一组布姑的音列为五声音阶,音域由(g~a1)。音色清脆悦耳。在迎接狩猎队伍归来的时候,人们常在布姑的伴奏下唱起粗犷的歌以示庆祝。
布姑-简介
布姑是基诺族用竹筒制成的乐器。布姑外形很像侗族的高音芒筒,多由一节毛竹做成。每个竹筒高30厘米左右,筒径6厘米左右。上端敞口并修削成斜成,下端底部留有竹节,在竹筒的筒口斜面正下方,开有一条宽1厘米左右的垂直缝隙。布姑多用于热烈的欢庆场合, 当猎获大野兽时,多敲击口朝上的大布姑,猎获小野兽时,则敲击口朝下的小布姑,为些竹筒使用硬木棒敲击,一般都没有固定的音高,演奏通常集体进行,最少也有两人一起敲击。
布姑-历史发展
布姑
先者介绍说,奇科和布姑最先都是猎人们使用,奇在基诺语中意为麂子 , 科意为敲打。当猎人们捕到猎物时,便以敲打它们表示庆祝,当其他猎人或寨子里的人听 到敲击声,就知道捕获了哪种猎物,并去准备相应的祭祀活动。先者说:奇科是捕获麂子或 同麂子一样大小的猎物时所敲击的乐器,布姑是捕获大型猎物如野猪时所敲打的乐器,而当猎 人们捕获山狸、野牛等更大型猎物时,他们就把奇科和布姑一起敲。
先者还说,尽管现在国家已禁止捕猎,但他们仍然延续使用了这两种传统乐器,平时村寨中如有庆典活动,村民们也会敲奇科和布姑表示庆祝。由于奇科和布姑的独特性,现 已被列为西双版纳州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曾经漂洋过海到日本参加演出。
近年来布姑己用于舞台演出。演奏者执棒击奏成组布姑,与另外几个手击无固定音高布姑的演唱者互相配合唱奏。成组布姑随演唱曲调敲击简化的旋律,音响丰富,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基诺族风采。布姑外形很像侗族的高音芒筒,多由一节毛竹做成。每个竹筒高30厘米左右,筒径6厘米左右。上端敞口并修削成斜成,下端底部留有竹节,在竹筒的筒口斜面正下方,开有一条宽1厘米左右的垂直缝隙。布姑多用于热烈的欢庆场合,当猎获大野兽时,多敲击口朝上的大布姑,猎获小野兽时,则敲击口朝下的小布姑,为些竹筒使用硬木棒敲击,一般都没有固定的音高,演奏通常集体进行,最少也有两人一起敲击。
布姑在基诺族人民中长期流传,已经发展为固定音高的成组竹筒。 一般多由4─7个组成,以7个一组最为流行。成组竹筒的筒高20─40厘米,筒径5─7厘米。由一个人坐在地上击奏,音色清脆悦耳。在迎接狩猎队伍归来的时候,人们常在布姑的伴奏下唱起粗犷的歌以示庆祝。
布姑-演奏方法
演奏时,坐奏或行奏均可。行奏时,左手持竹筒下端,筒口朝下,右手执硬木棒或毛竹片 敲击竹筒上部。木棒长24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坐奏时,领奏者击三个或四个竹筒,并 将竹筒横于腿上,高音竹筒在外,低音竹筒在内,用一手执硬木棒演奏,发音清脆洪亮。七个一组的布姑,由大到小的基诺语名称为尤优、革勒多、革姑、革公、春绕、春女、春卯,按五声音阶排列,音域g-a1。有极少的村寨也使用八个或九个一组的竹筒,它们分别用于 捕到母野兽或公野兽时敲击。这是一种合奏乐器,一般多为每筒一人集群演奏,也可四五人 合击,少于七人时,其中有一或两人兼奏两三个竹筒。竹筒用后不保存,用时都临时制作。
布姑-参考资料
[1] 健康新观察 http://www.139mp3.com/ht/view/id-23313
[2] 华音网 http://bbs.huain.com/viewthread.php?tid=3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