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古笃
苏古笃-简介
苏古笃与现在普遍流行于新疆少数民族中的考布思以及西藏普遍流行的扎木聂是同族乐器;苏古笃与扎木聂形式更为一致,只是弦轴多少的差别罢了;在云南省,滇中和滇南的汉族洞经乐队中,从旧社会到现在,都有使用,汉语就称为胡拨。
苏古笃-历史
公元13世纪中叶,丽江以北的白沙地方,曾经是纳西土司木天王阿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相传在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蒙古忽必烈(即后来的元世祖)率兵远征云南大理,打到丽江时,木天王阿良率部投诚,并支援忽必烈向南进军大理,两人遂结为好友。忽必烈凯旋回师时,命军中乐师创作《别时谢礼》乐曲十章,并把随军乐队的乐师和全部乐器一并赠送给了木天王阿良,其中就有火不思。
苏古笃
用这套乐器演奏的音乐,后来叫作白沙细乐,相当于民间的丝竹音乐。在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纂修的《丽江府志略》中,有着关于这部纳西族古典音乐的记载: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筝、笛、琵琶(拟为火不思)诸器与汉制同。相传为元人遗音。火不思自南宋末年起,历经元、明、清各代,一直在丽江一带流传,直到20世纪末的今天,纳西族艺人演出此乐时,还穿戴着蒙古族的服装。如今,这种由歌、舞和器乐三部分组成的白沙细乐,主要以器乐为主,乐队由竖笛、横笛、波伯、苏古笃、筝和胡琴等乐器组成。火不思由北方蒙古族向西南纳西族流传几千里,并长期应用、经久不衰,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苏古笃在丽江一直流传,建国初期,纳西族艺人演出此乐时,还穿戴着蒙古族的服装。这种由歌、舞和器乐三部分组成的白沙细乐。现主要以器乐为主,乐队由竖笛、横笛、芦管、苏古笃、筝和胡琴等乐器组成。
苏古笃-结构
现代的苏古笃,形制与史书记载的火不思完全相同,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原来琴体全长90厘米,采用紫檀木制作;现琴体通长106厘米~116厘米、共鸣箱宽18厘米~20厘米,采用核桃木或红椿木制作。琴头无饰,琴颈上窄下宽,表面指板无品,
苏古笃
下部与共鸣箱成一整体。共鸣箱呈半葫芦形,中、上部蒙以薄木为面板,其上开有小出音孔,下部蒙以蟒皮或羊皮,在面板与皮膜相接处为一弯月形大出音孔。琴头左侧装置四个弦轴,弦槽设在琴头背面,四条丝弦从山口上的弦孔中穿出,通过置于皮面上的琴马,系在共鸣箱下部的缚弦上。琴背置有小环,系以布带供背挎。
苏古笃-演奏技巧
演奏时,将琴的背带斜挂于右肩上,共鸣箱置于右腿近腹处。左手持琴颈以食指按弦取音,右手将无名指和小指立在皮面之上,主要用拇指弹奏、食指辅以拨弦。四弦按四度关系定弦:e、a、d1、g1,音域eg2,为两个多八度。音量较小,音色较柔和、低沉。常使用揉弦和下滑音等技巧,几乎每音必滑,使曲调有着较多的装饰音。除演奏旋律外,还多用于弹奏富有节奏性的曲调,有时也常奏四度、五度或三度和音。可以独奏、重奏或参加乐队合奏。苏古笃在民间使用不多。它主要用于演奏纳西族传统音乐白沙细乐(别时谢礼)。20世纪60年代以来,又被吸收为纳西古乐(洞经音乐)乐种的演奏乐器。前者乐曲具有蒙古族的风格特色;后者则保留着明清汉族音乐的风貌。白沙细乐的传统乐曲有《笃》、《一封书》、《美丽的白云》等。纳西古乐的乐曲有《八卦》、《浪淘沙》、《十供养》等。苏古笃与竹笛的重奏曲有《坠搓》等。
苏古笃-参考资料
1.http://www.chinamedley.com/langyuan/sugudu/sugudu_lishi.shtml
2.http://www.chinamedley.com/langyuan/sugudu/sugudu_jiegou.shtml
3.http://www.chinayq.com/News/Musical/Knowledge/2007-3/15/160146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