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钦
又称莽筒、铜冬、铜洞、大铜角等。藏语筒钦为大号的意思。蒙古族称毕利,汉称大号筒、长角号、小铜角等。它是喇嘛教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低音乐器。这种乐器在藏族地区至少有七百多年历史,它是于16世纪后半叶随喇嘛教一起首先传入内蒙古的。
筒钦-乐器历史
筒钦
古代用于军中,大约10世纪前,就已用于西藏阿里地区古格王国的宫廷乐队。明代西藏画师所作《八思巴唐卡画传》中有筒钦形象。现用于宗教仪式、喜庆等场合。流行于青海、西藏、内蒙古和新疆等地。
筒钦历史久远。现存古格王朝遗址壁画中,有描绘公元846年古格王国邀请著名印度佛教学者阿底侠来阿里传教的场面,画面里的仪仗队中有吹奏筒钦的图像。现藏西藏萨迦寺、由明代画师所作《八思巴唐卡画传》中,有一轴表现元代第一位帝师、西藏喇嘛教萨迦派领袖八思巴 (1235年1280年)从内地返回西藏时的画面,画中迎接八思巴的队伍里,也有吹奏筒钦的图像。
当时流传的筒钦都比现在的小一些。上述可见,筒钦在藏族地区至少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16世纪后半叶,筒钦又随藏传佛教一起传入内蒙古地区。
筒钦-乐器背景
筒钦
中国的藏族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流行卫藏、康巴、安多三种方言,藏文创制于公元7纪前期,通行整个藏族地区。藏族信仰喇嘛教,除占主导地位的格鲁派(黄教)外,还有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
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典名著除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字、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文艺等方面的专著如《藏文文法三世相》、《医方四续》、《青史》、《格萨尔王传》、《萨迦格言》等饮誉国内外。藏族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堆谢、囊玛、锅庄、弦子、热巴等各种歌曲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折嘎、喇嘛玛尼等说唱音乐广泛流传于民间;藏戏深受人民喜爱;宗教音乐森严而别致,寺庙中使用的古老乐谱(央义)是一种独特的曲线谱和形象图谱。藏族吹管乐器有芎令、尕尔巴芎令、藏族鹰笛、雁骨笛、冈令、扎令、筒钦、嘉令等。弦乐器有牛角琴、扎尼、铁琴、必旺、根卡等;弹拨乐器有卡旺、扎年等;打击乐器有阿尕、兹八、厄尕、达玛弱、桑涅、定夏、额、布简、绕鲁、响铃、锣等。堆谢、囊玛等歌舞的乐队由扎年、根卡、铁琴、横笛、厄尕等乐器组成;宗教乐队由筒钦、嘉令、额、布简等乐器组成;民间藏戏乐队仅用一个额和一个布简。
筒钦-乐器简介
筒钦
筒钦,藏族、蒙古族吹奏乐器。藏语筒钦为大号的意思,康方言区、嘉戎方言区称拉东 ,蒙古族称毕利、毕利古,汉称大号筒、长角号、小铜角等。它是喇嘛教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低音乐器。
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喇嘛寺庙中。在藏族地区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明代西藏画师所作《八思巴唐卡画传》中有筒钦形象。
筒钦由受过训练的喇嘛演奏,奏时,喇叭口一端置于地下或放在木架上,奏者双手执乐器上端,常用循环换气法吹奏。筒钦有自己的曲目,筒钦的音色低沉、浑厚,听来颇有几分庄重威严之感。
筒钦-乐器形制
筒钦形制
藏族地区流行的筒钦通体铜制(极少数银制),筒身由上、中、下三节(少数为四节)号管衔接而成。上节最细,下节最粗,不用时,可将上、中两节号管逐节收拢后置入下节号管中。吹奏时要将筒钦各节号 管全部拉出并固定。号管收拢后的长度相当于全部拉出后全长的1/2左右。上节号管的顶端固定着号嘴,号嘴有杯形、平口的两种。整个筒钦的筒身不设音孔,最下一节号管的尺寸最长、管径并逐渐增大,下端形成粗大的喇叭口,口外缀有一个铜环,供系绳带之用。
筒钦有大小两种规格,大者全长260厘米-350厘米,小者全长130厘米-220厘米。藏拉萨大昭寺的筒钦,全长327.5厘米,上节长95.8厘米、中节长88.5厘米、下节长128.5 厘米、号嘴直径4.5厘米、喇叭口直径22.5厘米。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筒钦,全长275 .2厘米,三节组成,号嘴直径5厘米、喇叭口直径19.8厘米。
在西藏萨迦县萨迦寺保存有一支极为珍贵的银制筒钦,全长346厘米,上节长102厘米、中节长88厘米、下节长156 厘米 ,号嘴直径5厘米、喇叭口直径28.5厘米。甘肃夏河拉卜楞寺的小筒钦,全长161.4厘米, 三节组成,号嘴直径4.2厘米、喇叭口直径14厘米。青海玉树当卡寺的小筒钦最短,全长13 0.8厘米,上节58.8厘米、下节71.2厘米,号嘴直径4.6厘米、喇叭口直径14厘米。内蒙古喇嘛寺院的毕利较为长大,有的全长竟达495厘米、喇叭口直径30厘米,可谓筒钦之最 。
维吾尔族的大铜角又叫喇叭,外形与唢呐相似,全长3.3米以上,通体钢制,是由三节圆锥形铜管和一支大型喇叭口连接而成。上端为杯形吹口,管上不设音孔,常用于民族节日、喜庆或迎宾的民间鼓吹乐,近年来在歌舞演出中还作为道具,用于欢庆的场面。
筒钦由三节铜管构成。西藏萨迦县萨迦寺的筒钦管身全长346厘米,第一节长95厘米,第二节长81厘米,第三节长170厘米,吹嘴直径5厘米,喇叭口直径28.5厘米,它不是定调乐器,每件乐器均能奏出23个乐音。筒钦由受过训练的喇嘛演奏,奏时,喇叭口一端置于地下或放在木架上,奏者双手执乐器上端,常用循环换气法吹奏。筒钦有自己的曲目,筒钦的音色低沉、浑厚,听来颇有几分庄重威严之感。
筒钦-乐器演奏
筒钦演奏
演奏时,一僧侣双手扶持筒钦上节,两唇紧贴号嘴送气发音。在寺院里多将喇叭口置于地面上、木架上或寺院经堂顶层正面的矮墙上,在广场或行进中演奏时,则由另一僧侣手提绳带或肩扛喇叭口站立或行进。在藏族和蒙古族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中,都有一些训练有素的吹奏僧侣。由于筒钦管长而粗,吹奏费力又难于控制,常使用循环换气法吹奏。每支筒钦都可 发出三个乐音,即基本音(管的第一泛音)、上方五度的第二泛音和下方八度的基音,有时并可奏出基本音下滑大三度的下滑音。
音量洪大,音色粗犷、低沉,令人有阴森恐怖之感。各地寺院的筒钦,音高不一,基本音一般从F至B。每个寺院最少都有一对筒钦,较大寺院则有两三对或更多(音高统一)。常用于诵经、羌姆等宗教活动中或在节日的前夕吹奏,多使用两支同时演奏。在藏族地区,常与嘉令一起合奏,筒钦奏长音作为辅助声部。
有时还常与嘉令、神鼓、布哉等乐器一起演奏。目前,在西藏拉萨哲蚌寺和大昭寺里,还保存有极为珍贵的筒钦乐谱,藏语称养义。经常吹奏的专用乐曲有《额岗哈节》和《简乃斯》等。前者是一首宗教节日前夕僧侣们在屋顶吹奏的乐曲,表示节日即将开始,额岗为藏传佛教密宗活动场所,哈节为奏乐贡佛之意。后者是一首赞颂观音菩萨的乐曲。在世俗音乐活动中,筒钦用于寺院所属的藏戏团的演出中。
筒钦-乐器保养
筒钦
筒钦在民族乐器中属于较重要乐器,因此就需要乐器的所有者对它要精心的爱护。有了属于自己的筒钦,了解维护和保养知识就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给大家几个维护、保养筒钦的建议:
一、筒钦体积较大,练习中或演奏排练时放置它要小心,不要将伸缩管磕碰,造成移动的不灵活。可以购买一个筒钦专用支架,用于筒钦放置。
二、伸缩管内、外管要保持清洁,三、四天要用软刷和柔软的干布擦净,上专为筒钦伸缩管特制的润滑油,以保持伸缩管的灵活性。
三、尽可能的在室内练习吹奏,以免在室外吹奏伸缩管进尘土,损伤内、外管。
四、每两个星期清洗一次筒钦,清洗时可以滴入一、二滴筒钦清洗液或家用洗洁液,反复清涮至干净。保持筒钦的清洁。
五、每次吹奏完,一定要将号身内、伸缩管内的水排除干净,以免积留的水分腐蚀号管。
六、调音管要经常保持润滑,一个月要换一次润滑油。
七、号身外部禁止用任何擦铜的清洁剂,因为好的筒钦号身都有一层漆膜保护,如用擦铜的清洁剂,会损坏筒钦的外表。如果号身不洁净,可以用软布或麂皮沾湿或者用哈气擦净即可。
筒钦-乐器现状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的一支筒钦,全长281.5厘 米,上节长96厘米、中节 长95厘米、下节长93厘米,号嘴直径5.7厘米、深1.2厘米、孔径0.7厘米,喇叭口直径19 .5厘米,制作工艺细致,管身镂刻精美。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筒钦-参考资料
[1] 中国古筝音乐网 http://www.51zheng.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448
[2]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artx/yinyue/11496.html
[3]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0596/963486.html
[4] 怀音网 http://www.huain.com/study/html/prod_2508.html
[5] 拙风文化网 http://www.wenhuacn.com/guoyue/article.asp?classid=113articleid=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