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不拉②

东不拉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族的弹奏乐器之一,也是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它的种类繁多,大都由整块松木或桦木凿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音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角形,以近代诗人阿巴衣的名字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种是椭圆形,以哈萨克的民间阿肯江布尔的名字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琴弦用羊肠制成,多数为两根,也有三根的。现已改用尼龙缠钢丝弦代替了羊肠弦,并增加和使用了铜质品位。





东不拉-简介



东不拉

东不拉:即冬不拉,哈萨克族古老的弹弦乐器。历史悠久,制作简易,音色柔美,富有浓郁的草原风味,在哈萨克族地区广泛流传,是民间歌手常用的伴奏乐器。经过改革,品种齐全、自成体系,除可独奏或为弹唱、歌舞伴奏外,并能组成东不拉乐队,演奏多声部乐曲,有丰富的表现力。

东不拉哈萨克语;东是乐器弹奏之声,不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也有人解释为:东是粗糙的木刻,不拉是张弦之意,就是在一个挖空的木头上张弦的乐器。

以前的东不拉多为阿肯弹唱使用,这种演奏形式一直流传至今。改革的乐队东不拉,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表现力极为丰富,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弹奏出草原上淙淙的泉流、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呜咽的驼吼和骏马疾驰的蹄声,并能完美地表达哈萨克族人民愉快的劳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

流传在民间的东不拉乐曲达200多首,其中以马为题材的乐曲最多。其次为描写狩猎生活、歌颂美丽山河和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解放后出现的较优秀的独奏曲有《高潮》、《热爱祖国》、《延安颂》和《伊犁河的波浪》等,协奏曲有《美丽的巴尔鲁克山》等。

东不拉-历史发展



东不拉

哈萨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早在公元3世纪,东布拉就已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了,并很快成为人们喜闻乐弹的乐器。直到今天,从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吹笛和弹东布拉的伎乐人》(118洞)中,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时的风貌。在辽阔富饶的牧场上或是在毡房里,到处都可以听到东布拉的琴声。在哈萨克族,人人都喜爱自己的民族乐器,会弹东布拉的人比比皆是,不懂东布拉的人很难找到,有些家庭,甚至老少都能弹奏几曲。

乐队东布拉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因用于乐队演奏而得名。这是在阿肯东布拉的基础上,改革制成的东布拉系列乐器,已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工团哈萨克民族乐队。

以前的阿肯东布拉,由于材料选择和工艺技术所限,乐器的音量、音色和性能等各方面,只适于牧民自娱性独奏或弹唱伴奏。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和更好地表现沸腾的新生活,从1955年起,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工团乐器制作室的音乐工作者们,对阿肯东布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他们借鉴国内外制琴经验,从舞台演出的实际需要出发,经过七年的研究实践,终于制成了一套系列的东布拉乐器乐队东布拉。它包括有最高音、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等五种乐器。这套乐队东布拉的结构一致,但尺寸大小和定弦高低却很不同。琴体不再使用一块质软木料制作,琴杆采用杏木或桑木制成,共鸣箱背板使用核桃木制作,并采用七或九块中间宽、两端窄的木板,经烤弯、拼粘而成为瓢形,也可用杏木、桑木板拼粘后,表面贴以核桃木薄片。面板选用纹理顺直,宽度、颜色一致的白松薄板拼合而成。共鸣箱较以前的薄而大,面板上的音孔也由几个小孔改成一个较大的圆孔,改传统的丝弦缠品为塑料音品或铜制音品,并增加了品位,扩大了音域,不仅使音位固定、准确,而且琴杆背面光滑、方便了左手上下换把移动按弦。高音的东布拉还改丝弦为钢丝弦,也是提高音量、音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东不拉-结构



东不拉

东不拉由面板(哈萨克族以人体器官命名,叫做脸)、背板(身)、琴杆(脖子)、琴头、弦轴(耳朵)、马子和缚弦(肚脐)等构成。

面板用松木制作,背板、琴杆和弦轴等用硬质木料做成。面、背板胶合成共鸣箱,呈扁平事瓢形,琴杆细长,上有指板并嵌有音品。

最早的东不拉,是民间歌手使用的阿肯东不拉、它的型式较古老,全长80~90 厘米,用一整块木料挖成的,共鸣箱扁平,面板上开有数个小音孔,琴杆指板上有9 个缠弦的品位,使用两条肠衣弦或丝弦,音量较小。后经改进,增大了共鸣箱,扩大了音孔,弦品增至14 个,音域得到了扩大。这种东不拉是阿肯常用的伴奏乐器,又叫伴唱东不拉。可以弹出简单的和弦,定弦为d、g,音域从d~d2。

伴唱东不拉经过七年的研究改革,于20世纪6O年代初制成了一套乐队东不拉,包括有高音、最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东不拉五种。它们的结构基本一致。但大小和音高不同。共鸣箱为瓢形,用7块木板拼合而成,琴杆较短,改传统的肠弦或丝弦缠品大塑料或铜质音品,并增加了品位、扩大了音域,改丝弦为钢丝弦,音孔也改为一个大孔,增强了音量。此后,在东不拉的基础上,吸收拉弦乐器柯布孜组成了哈萨克民族乐队。

东不拉-种类



高音东不拉:共鸣箱和指板较伴唱东不拉略小,有15个音品,使用4条钢丝弦,两弦为一组,用拨子弹奏,音色明亮,多见于伴奏及合奏,定弦为(d1、a1)或(c1、g1),音域从(d1~g3)或从(c1~f3)

最高音东不拉:与高音东不拉基本相同,惟共鸣箱略小,指板上有12个音品,音色清脆,定弦为(d2、a2)、或(c2、g2),音域从(d2~g2)或(c2~f4)。

中音东不拉:以琴身的形状和弦数不同,而分为三种:一种是扁平的共鸣箱,指板上有14个音品,张两条丝弦,音色柔和;一种是扁的共鸣箱,有13个音品,在两条丝弦中间还有两条钢丝共鸣弦,音量较上一种略大,音色也较柔美;第三种共鸣箱呈瓢形,有16个音品,张两条丝弦,音量较第一种稍大,音色相同。三种均用手指弹奏,用于独奏或合奏,有时也用于伴奏,定弦为d、a或c、g,音域从d~g2或从c~f2。

次中音东不拉:有17个音品,使用两条丝弦,用手指弹奏,比中音东不拉音量稍大,音色浑厚,只用于合奏,定弦为d、g或c、g,音域从d~g2或从c~f2。

低音东不拉:加大了共鸣箱和指板,有10个品位,使用粗肠衣弦,用拨子弹奏,音响低沉,只用于合奏,定弦为D、c或C、G,音域从D~el或从C~dJ。整个乐队东不拉的音域,从c~g4,共有五个半八度。

演奏东不拉,将琴斜置于怀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弹拨。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其余三指少用,有时也使用拨片弹奏。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也相反,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

东不拉-演奏方法



演奏阿肯东布拉,将琴体斜置于怀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在面板上部弹拨琴弦。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 或执拨片弹奏,其余三指少用。四或五度定弦:d、g或c、g。音域cd2或dd2,两个八度。音色明亮、柔和。左手技巧有按、滑、泛音及和音等,右手技巧有弹、挑、扫、拂、连 奏、拨奏和轮奏等。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也相反,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

东不拉-乐队东布拉



东不拉

乐队东布拉的规格、特点、定弦、音域和用途各不相同:〔最高音东布拉〕琴体较短而小,全长50厘米左右。共鸣箱面宽14厘米左右,琴头竖置四轴,琴杆上嵌有12个音品。张四条钢丝弦,两弦为一组,按四度或五度定弦:d2、g2或d2、a2。音域d2b3或d2c4。用塑料制拨片弹奏,音色清脆,可用于合奏或伴奏。

〔高音东布拉〕琴体稍大于最高音东布拉,全长60厘米~65厘米。共鸣箱面宽16厘米~18厘米,琴头竖置四轴,琴杆嵌有15个音品。张四条钢丝弦,两弦一组,按四度或五度定弦:d1、g1或d1、a1,比最高音东布拉低一个八度。音域d1b2或d1c3。用塑料制拨片弹奏,音色明亮,可用于合奏或伴奏。

〔中音东布拉〕琴体较阿肯东布拉稍大,全长95厘米~100厘米。共鸣箱较大,面宽20厘米~22厘米。琴头竖置两轴,琴杆嵌有13个~17个音品。张两条丝弦(图),按四度或五度定弦:d、g或d、a,比高音东布拉低一个八度。音域dd2或de2。用手指弹奏,音色柔和,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是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1980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研制成功电中音东布拉,音响洪亮浑厚,音色柔润动听,已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中,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次中音东布拉〕琴体比中音东布拉略大,全长110厘米左右。共鸣箱面宽26厘米~28厘米。琴头竖置两轴,琴杆嵌有17个音品。张两条丝弦,按四或五度定弦,其音高与中音东布拉相同,音域dc2或dd2。用手指弹奏,较中音东布拉音量稍大,音色浑厚,可用于合奏或伴奏。

〔低音东布拉〕琴体较次中音东布拉显著增大,全长130厘米左右。共鸣箱面宽34厘米~36厘米。琴头竖置两轴,琴杆嵌16个音品。张两条粗肠衣弦,按四、五度定弦:D、G或D、A,比中音东布拉低一个八度。音域D#c1或D#d1。用硬质皮革拨片弹奏,音响低沉,只用于乐队合奏。

这套乐队东布拉,从最高音东布拉到低音东布拉,共五种规格,它们造型一致、音色统一、品种齐全、自成系列,整个音域由Dc4,近五个八度。在这些改革乐器的基础上,1962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工团创建了可演奏本民族多声部乐曲的器乐合奏形式,成立了东布拉乐队。嗣后,在哈萨克族音乐史上,又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民族乐队,它就是在东布拉乐队的基础上,吸收拉弦乐器库布孜而组成的音色更为丰富的哈萨克民族乐队。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乐队东布拉多件。其中的高音东布拉,桑木制,全长62厘米, 共鸣箱瓢形,蒙以白松面板,面宽18厘米,琴杆上设15品,琴头正面竖置四个弦轴,张四条钢丝弦。中音东布拉,核桃木制,全长95厘米,瓢形共鸣箱,由七块木板拼成,蒙白松 面板,面宽22.7厘米,琴杆细长,表面贴有棕色塑料指板,上粘19个塑料品,竹制马,张两条丝弦,琴底贴有棕色塑料板,音孔四周贴有白色花朵形塑料板,其上绘出红绿相间的花瓣,面板周边贴以棕、白相间的塑料饰缘。此琴做工细致、装饰美观,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低音东布拉,桑木制,全长130厘米,瓢形共鸣箱,由九块核桃木薄板拼成,蒙白松面板,面宽35厘米,琴杆上有16品,张两条丝制缠弦,在音箱面板四周和琴杆表面两侧,均嵌以黑白相间的骨制饰缘和装饰花纹,外表雅致、美观。

东不拉-阿肯东布拉



阿肯东布拉,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东布拉又写作冬不拉或东不拉。哈萨克语东是乐器弹奏之声,布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也有人解释为:东是粗糙的木刻,布拉是张弦之意,就是在一个挖空的木头上张弦的乐器。哈萨克语阿肯是民间歌手之意。阿肯东布拉则是民间歌手边弹边唱时常用的东布拉。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等地。

在旧社会,东布拉的命运像哈萨克人民的命运一样苦难。可汗(统治者)和伯克(贵族阶级)害怕牧民弹起东布拉、唱出他们灾难深重的生活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歌声,曾下令把草原上的东布拉都灌满铅水,结果适得其反,东布拉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哈萨克人民的东布拉歌声越唱越响亮了。人们用东布拉弹唱诅咒歌,宣泄内心的无比仇恨,表示对可汗、伯克和牧主的反抗精神;也用东布拉弹唱赞美歌,抒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颂自己民族的英雄。

草原上曾经有一位优秀的东布拉手,名叫加木布勒,他是一个游唱艺人,身背东布拉走遍了天山南北,串遍了茫茫草原。他弹着东布拉唱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一个遥远的草原上,住着一个孤苦伶仃的牧童。一天,牧童被部落的敌人抓去,他们凶残地折磨孩子,妄想从他嘴里得到一些东西,酷刑丝毫也没有动摇牧童的意志,他始终坚强不屈。一天牧童偷偷地跳上马背,对马轻声唱道:马儿呀!马儿,咬断绊马绳,快快载起主人,助我死里逃生。马儿便立即咬断拴在腿上的绳索,飞起四蹄,朝着草原深处奔驰而去,远远地抛下了追赶的敌人,把牧童安全地载回阿吾勒(哈萨克人聚居之地)。在哈萨克族群众中,人们十分敬重那些技艺高超的东布拉手,尊称他们为阿肯。他们可以一边弹奏东布拉一边放声歌唱,并能见景生情 、随感而发,边编边唱,胜似泉涌。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阿肯是世界上的夜莺,东布拉手是人间的走马(行稳、性驯、宜于乘骑的贵重之马)。可见阿肯在哈萨克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了。但在旧社会,少数民族文化根本得不到重视,许多优秀的乐曲没有保留下来。由于没有专业的乐器工人,乐器制作技术也长期停滞不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布拉一直由木工或制马鞍者兼造,整个琴体还是用一整块木头一斧一刀地挖成,琴弦只是用经过简单加工的羊肠。在哈萨克族牧民中,至今仍能找到这种制作简陋的东布拉。冬不拉音量不大,但音色优美。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奏。既可以用于自弹自唱,也可以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阿肯东布拉是哈萨克族古老的弹弦乐器,它的型式较为古朴,哈萨克人对乐器的每个部件都有独特的称谓,常以人体器官或常见物品命名。它由面板(哈萨克族称脸,下同)、背板(身)、琴杆(脖子)、琴头(耳朵位)、弦轴(耳朵)、马子、缚弦(肚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全长90厘米。琴体除面板外,是用一整块红柳木或松木挖削而成。民间选材很有讲究,红柳木要用远离河湖的,松木要用长在山上的,树木选好后需剥掉树皮,使之成为枯立木,三年后再砍伐,这样的木材以后不会朽、不易裂。制作时先用弯斧将一段原木砍出琴体雏形,再用弯刀将琴背、琴杆、琴头等部位修削平整光洁,音箱的背板厚0.5厘米。面板多使用松木制作,以白松或天山云杉为佳。以前哈萨克族不使用手锯和刨子等木工工具,面板也用斧砍刀削而成,面板木材纹理需与琴弦平行,即呈上下垂直状,板厚0.3厘米,为防止琴弦张力使其弯曲变形,多在面板背面横向置一松木音梁(腰带)。将面板用木钉钉在琴腹四周即成共鸣箱。共鸣箱呈扁瓢形,面宽15厘米,上部渐窄、与琴杆相连,底部为圆底。琴头扁平、无饰,较琴杆稍宽。两个弦轴木制、圆柱形,分上下横置或竖置于琴头之上。木制山口(脖子马子)。光滑的琴杆表面即为按弦的指板,其上缠有8道 羊肠弦音品(键盘),可移动品位调节音高。面板中央支有木制琴马,马子上方的面板上开有 数个小音孔。张两条羊肠弦,上端缠于弦轴上,通过山口和马子,下端系于缚弦上。哈萨克人都能自制羊肠弦,先将羊肠浸于盐水中,后捞出刮净肠内杂物,再将羊肠捻细、成线、绷紧、晾干即成。20世纪50年代,这种传统的阿肯东布拉经过不断的改进,增大了共鸣箱,面宽18厘米,琴杆上增嵌了标记音位的小圆片(扣子),弦品也由羊肠改为丝弦品,并增至14个,改数个小音孔为一个圆形大音孔,琴身也有平底、圆底和凸底之分,增大了音量、扩大了音域。

阿肯东布拉是哈萨克族自娱性乐器,可以独奏和伴奏,是阿肯弹唱时使用的伴奏乐器,这种演奏形式一直流传至今。乐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如描写古代神话、民间故事、赞颂骏马或歌颂家乡的大自然美景等,从多方面反映出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据不完全统计,民间流传的东布拉乐曲多达200余首,其中以马为题材的乐曲最多,有《老白马》、《 奔跑的海溜马》、《黑耳朵马》、《紫鬃的走马》、《枣骝马》、《黄膘马》和《骏马》等;描写狩猎生活的有《瘸腿的熊》;歌颂美丽山河的有《戈壁滩的流水》、《湖上的波浪》和《再见阿勒泰》等;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有《骄傲的姑娘》;充满生活气息的有《百灵鸟》、《夜莺》和《山羊》等;还有在乐曲中模拟狗叫的《青白色的雄狗》、模拟小鸟拍翅欲飞的《深沉》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传统乐曲改编的东布拉独奏曲有《开始曲》、《赛马曲》和《大茵湖》等。

东不拉-相关传说







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哈萨克族有一位聪颖美丽的姑娘,要找一个有才能的小伙子作终身的伴侣,谁能让大树说出话来她就嫁给谁。有个小伙子早就爱上了这姑娘,他在姑娘的毡房外冥思苦想。到了傍晚,小伙子肚子饿得直叫,他杀了一头羊,随手把羊肠子挂在树枝上,架起篝火烤肉充饥。草原晴空万里,月亮从东方升起,夜风吹拂而过,他在皎洁的月光陪伴下,背靠大树,进入了梦乡。宁静的月夜,一阵悦耳的声音唤醒了小伙子,原来是热风吹干了挂在树枝上的羊肠,发出了美妙的音响。大自然的启示使小伙子恍然大悟,他砍倒大树,用它做成了东布拉的琴身,将羊肠搓成琴弦拴在两头,他弹起用大树做的东布拉,向姑娘倾诉爱慕之情,委婉而深情的乐声打动了姑娘的心,她也随着东布拉奏出的优美旋律,唱起甜蜜的歌。从此,他俩结成终身伴侣,东布拉也在草原上广泛流传。


传说二

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结果森林里有一只凶恶的瞎熊,经常跑出来伤害牧人和牲畜,使人们不得安宁,国王派去了几批猎人都被瞎熊伤害了。

国王的独生子名叫冬不拉,他瞒着父王,挺身而出,为民除害,与瞎熊进行了一场轰轰轰烈烈的搏斗,杀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牺牲。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时,都泣不成声,谁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国王。

这时有个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国王问他:你知道王子的下落么?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国王生气地说:明天它如果不告诉我,我就杀了你。聪明阿肯在牧民们的帮助下,砍下大树的一个支杈,连夜制作成一把精美的乐器,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声歌颂王子的壮举,倾诉对王子的崇敬和怀念。

琴声中有阵阵松涛,有王子的怒吼,有瞎熊的哀鸣,也有草原人民悲伤的啜泣,国王听着琴声,悲痛万分,是松木制成的乐器把王子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国王。从此,哈萨克人有了自己的乐器,为纪念王子,人们以冬不拉来命名乐器的名字,而弹唱冬不拉的民间歌唱家便叫做阿肯。

阿肯弹唱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底蕴。冬不拉伴奏下的歌声,充溢着强烈的民族气质、性格、理想与追求,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风情。歌词中有大量的谚语、比喻、哲言,睿智而通俗,机警而幽默,生动而风趣,朴素凝炼,浅显易懂。

弹奏曲调有的含蓄而内蕴;有的外露而奔放;有的沉稳而缠绵;有的粗犷而强悍,融合了东方与西方音乐的元素,是哈萨克民族历史与现实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歌词和曲调水乳交融,飞翔在广袤的草原上,因而形成了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的写照,和从生到死唱着来唱着去的民族特色文化。
传说填补信史的空白。冬不拉以简朴轻盈的构造,蓄纳天地万籁之声,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草原特殊的音乐语汇,表达着哈萨克人民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在阶级社会中,冬不拉琴伴随着牧羊人飘动的篝火,伴随着阿肯激昂不平的声调,诉说着草原上的愤懑与辛酸。

东不拉-参考资料



[1] 导游中国 http://traityn.cyzn.cn/cyzn-front/traitYN/xiangxi.asp?news_id=791

[2] 极品音乐 http://club.xialala.com/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8ID=3194275




冬不拉传说

传说一

为您推荐

斐特克呐②

斐特克呐-基本资料 斐特克呐是在东不尔的基础上改革而成,是锡伯族的弹拨乐器,可演奏任何调子的乐曲。 斐特克呐锡伯语为弹拨和 花儿开放之意,所以又称弹拨琴。琴头顶端饰以一个飞舞的蝴蝶图案,面板上部所开的音孔及其装..

东不尔②

东不尔 东不尔,是锡伯族弹拨弦鸣乐器。形制独特,它是在汉族三弦和哈萨克族阿肯东布拉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乐器新品种。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地。东不尔是在汉族三弦..

彝族月琴②

彝族月琴 彝族月琴 ,又称弦子。弹弦乐器。音箱圆形的称库竹、棱形的称八角琴。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巍山、四川省凉山、贵州省威宁等地。二百年前已在彝族地区流行。云南巍山彝族自治县文昌宫桥墩壁画彝族踏歌图中..

其布厄②

侗族琵琶②

侗族琵琶 侗族琵琶 是由琴头、琴杆、弦轴、共鸣箱和弦构成的。在各地区琵琶的大小不一,可分大、中、小三种。大的音色柔和低沉,中的音色明亮甜美,小的音色清脆悦耳。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小牛角或竹制的拨片弹..

彝族三弦②

彝族三弦 彝族三弦 :构造独特,与汉族三弦风格迥异。琴鼓呈筒形,用圆木剜空制作,单面蒙以羊皮,和低胡相似。琴头造型古朴、典雅,琴弦使用丝弦或肠衣弦。彝族三弦有大小两种。小三弦是彝族古老的乐器之一,大三弦于20世纪..

茶艺表演②

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是在茶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自从2O世纪70年代,台湾茶人提出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