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表演是在茶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自从2O世纪70年代,台湾茶人提出茶艺概念后,茶文化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大大小小的茶文化盛会则为茶艺表演的出现提供了平台。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茶艺表演作为茶文化精神的载体之载体,已经发展成为非同一般表演的艺术形式,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茶艺表演-历史
茶艺表演
中国古老的茶文化可以上溯到神农尝百草、炎帝时期,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完善与茶艺是分不开的。从中国最早的茶道萌芽时期晋代开始,至茶道盛行的唐代,尚无茶艺表演的专职。但唐代因陆羽善于烹茗被太守请去试茗;另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代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时,曾请常伯熊表演煮茶,表演时,常氏手里拿着茶壶,口中述说着茶名,逐一详细说明,大家佩服异常。两者与现在的茶艺表演有着相似之处。陆羽在茶经中对茶艺过程也有过深刻的描述,对选茗、蓄水、置具、烹煮、品茗各个环节非常讲究,并制定了一整套茶艺程序,这已明显带有浓厚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推进了茶的技艺演化过程。宋代,人们兴起斗茶,卖茶水的人也相互间试论高低,被时人成为茶百戏,既能称戏自然是一种表演内容了。无论是试茗还是茶百戏,但至少说明茶艺表演在中国古代的茶文化样式中已渐呈现表演的意识。
茶艺表演成为一种需要是近20年的事情。尽管茶文化源于中国,但将茶文化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却是日本。随着两国茶事交流活动的增多,精湛的茶艺表演成了了解各自茶艺精髓,方便两国进行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样式。加之人们在改革开放和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条件下,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欲从满足生理需要的大众饮品中,重新品出古人早以传承但在近百年的民众生活中渐以消失的中国茶文化的内质。而林林总总的茶艺馆中推出的茶艺表演,无疑成了普及茶文化精神、引导人们如何领悟中国茶道的最佳载体。因而,茶艺表演的出现由中国古代的雏形渐趋成为普及茶文化必不可缺的茶艺样式,从可能性的存在变为一种实际需要。
茶艺表演-学术态度
茶艺表演
(一)茶学界对茶艺表演的学术态度
目前,茶学界关注热点,一是精神层面的,即热衷于茶道和茶艺的概念区分、彼此互为依存关系的探讨,茶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层分析或中日茶文化的比较;或茶文化与宗教关系的探讨等等。二是关注物质层面的,如从茶(艺)馆的涌现,探讨文化与经济如何实现双赢的问题;以及对茶馆如何定位的思考等;另有对特色茶程式方面的介绍说明文。当然,也不乏对于茶文化宏观层面的研究:对于茶艺表演的更深层的学术研究,茶学界少见专著,每所提及均作为阐述茶道和茶艺的附属,以内容与形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以论述。也许是人们认为茶艺表演的形式重于内容,是一种浮于机巧的样式,因而疏于对茶艺表演本身更深层内涵的探讨。更有学者,从形而上观点出发,认为茶艺精神即茶道,是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中国品茗艺术是不能表演的 ,而在于品饮者自悟。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品茗艺术加之于表演会破坏茶道顺应自然的宗旨。在对茶艺表演方面的研究中,华南农业大学的郑永球老师发表了论茶艺的演示技艺与文化内涵 系列文章,对置茶、烹泉、悬壶高冲、润茶等技艺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深层探讨,充实了茶艺表演研究领域的内容。此外,当引起注意的是范增平先生的茶艺美学论 ,他从美学的角度试论了茶艺的美学基础和美学形式,并提出的三阶十八步的茶艺美学程式 ,实则是针对茶艺表演的沏泡茶技巧及步骤而言的。这篇论述也为今后研究茶艺表演本身的美学特质,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目前研究茶艺表演的内容倾向
当人们将喝茶提升到品饮的层次,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时,泡茶就成为了一门艺术,至于茶艺表演,其艺术性自然更强,也更具观赏性。人们对茶艺表演的关注是随着国际间茶文化的交流、本土茶文化的普及、现代茶馆业的兴起而始受重视的,特别是近年对茶艺师职业技能的鉴定,也促成了人们对茶艺表演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当然对它的知识性介绍相对较多,如茶艺表演的概念、分类 、表演的细微程式解释说明,表演所需的客观条件(服装、环境、音乐等等)、茶艺表演的原则等成了茶艺表演研究初期的主要内容。此外,由于中国茶风茶俗自古有之,泡茶样式存在地域、民族之别,也不乏特殊样式的茶艺表演文字介绍,如洞庭茶俗、白族三道茶、禅茶、太极茶道、擂茶等。茶艺表演目前正处于群芳争艳的繁荣时期,各类主题茶会、茶文化节、茶(艺)馆都欲根据自身特点表演适宜的茶艺,欲通过茶艺表演诉诸各自的功利目的,因而茶艺表演出现了较为含混的、违背茶艺精神的状况,陈文华先生在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对茶艺表演中有待商榷、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很有见解的看法,这为扶正茶艺表演的宗旨、规范茶艺程式提供了参考。茶艺表演是茶艺师展示茶艺技巧、方法和品饮艺术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艺术,它当是高于技巧的,应该在获得视觉、听觉、嗅觉浅层享受的同时,进入到艺术审美的层次。因而拘于茶艺表演的浅层内容的分析,远远不能阐尽它本身具有的艺术样式的美学内质。在目前茶艺表演渐趋成熟的阶段,理应对它本有的文化、生活、艺术的深层内质进行分析。
茶艺表演-美学分析
目前,在茶学界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茶艺是源于生活但已艺术化了的概念。它既指冲泡技艺的审美要求,也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它是茶文化哲学层面的、观念层面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但这种表现形式应该是外在与内在的一致、和谐。那么,作为茶艺审美特征外在表现形式的茶艺表演,则是茶艺规范性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因而对它的研究当立足于它传达茶文化精神的同时,更应该把它作为艺术的存在对它进行美学的分析。
(一)对茶艺表演的审美生成机制进行分析
茶艺表演是将日常沏泡茶技巧进行艺术加工后,展现出来的具有表演性、观赏性的艺术活动,它已不是生活的原生态。在茶艺表演活动中,茶艺师与品饮者是共处在同一审美活动中,通过茶艺解说员,将茶艺表演行为艺术潜隐的茶道精神用艺术化的语言传达给品饮者,在这一审美流程中,茶艺师们赋予文化象征意义的行为艺术给饮者的是听觉、视觉的享受;解说者则是通过语言艺术给予饮者听觉的享受,为饮者领悟茶艺要旨提供引导,她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饮者在前两者的合力表演中,调动全部的审美感觉,经过感知、体味、领悟,最终将这些物质的东西内化为一种精神愉悦,完成对茶艺表演的审美欣赏。因而,成功的茶艺表演需要饮者的参与互动,才能达到应有的表演效果和领悟茶道的目的。这一审美生成机制是完成茶艺表演欣赏活动的关键,因而在研究茶艺表演中,不可忽视对这一深层问题的探讨。
(二)对茶艺表演的语言艺术进行美学剖析
茶艺表演中茶艺师的动作、布景等是一种无声语言,这种语言表达秉从中国茶道和、敬、美、真的精神要义,通过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肢体动作、符号语言等向品饮者营造一种虚静恬淡的审美主客体环境,表达有道无仪,天人合一的品饮境界。
此外,茶艺表演过程中,清悠的传统音乐、适时精辟的茶艺解说这类有声语言更与前者的无声语言形成了动静和谐的审美意境。仅以解说语言为例,它作为艺术语言,在选词的结构(齐整对称)、音韵的搭配(柔美和谐)、语词的修辞(运用修辞丰润意象)等方面都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内容,对拓展和深化审美意识具有辅助功用,可成为继表演技巧的审美欣赏后,茶艺表演美学分析的又一重点。
(三)对茶艺表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理观的美学分析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茶艺表演的审美特征是通过外观来追逐内在美,其内在美即物我两忘、自然和谐的茶道。茶道是茶艺的灵魂,在茶艺表演中,茶艺师的技艺、解说员的茶艺说明以及茶室的意境共同传达的是一种人生表达。欣赏茶艺表演实则是在动静之间洞察万物玄妙、领悟人生哲理、感受人文精神,是审美主体无形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化为有形物境与物感的过程。因此,对茶艺表演过程中透露出的哲理观的分析,能更好的说明茶艺表演与茶道之间形与神的关系,也能为目前某些违背茶道要义,一味追求新奇的茶艺表演提供方向指导。
作为茶艺表演的参与者,对于这一过程的诸多审美有过亲身体验,正因如此方才觉得,对于茶艺表演的研究应有立体纵深的研究必要,它作为茶文化普及的中介,既已存在,当让它存在得更完美。
茶艺表演-参考文献
[1]余悦.中国茶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文棠.茶艺表演的认识与实践fJ].茶业通报,2000,(22):47-48.
[3]姜爱芹.茶道、茶艺和茶艺表演[J].1}l困茶叶,1999,(3):36-37.
[4]陈香自,陈再嶙.茶道论释? .福建茶叶,2001,(4):45.46.
[5]陈香自,陈再嶙.茶艺论释 、福建茶叶,2001,(4):48.49.
[6]沈佐民.试论中国的茶逆[J].茶业通报,2002,(24):44.45.
[7]郑文佳.从茶艺的基本精神谈起[JJ 茶叶科学技术,2003,(3):39-40.
[8]丁以寿.中华茶艺诠释[JJ 农业考古,2002,(21):l39.144.
[9]陈香白.论茶馆文化fJ].农业考古,2000,(2):170172.
[lO]郑永球 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J.广东茶叶,2001,(1): 3539.
[11]陆留.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试论r{1日茶文化的异河[J1.农业考古,2001,(1):318-325.
[12]赖功欧.茶哲 智-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M].北京:光明开报出版社,1999.
[l3]赖功欧.宗教精神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J].农业考古,2000,(4):249258.
[l4]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共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2):4665.
[15]佘志芬.关于茶馆业文化定位的认识与实践fJ].农业考古,2000,(4):135-136.
[l6]陈香口.潮汕工夫茶艺演示程式[J].农业考古,2000,t4):113-115.
[17]郭雅玲.安溪 龙茶赏析fJ].福建茶叶,2000,(增):1415.
[18]王玲.中国茶文化[M J.北京:Lfl国书店,1992.
[l9]范增平.中华茶艺学IM].臼北:白海出版社,2000.
[2O]侯军.茶文化与现代化-在五台山国际茶会上的发言 .农业考古,1997,(4):47.
[21]范增平.茶艺美学沦[J].广西比族学院学报,2002,(2):5861.
[22]周智修,徐南眉.浅谈茶艺表演[JJ.中国茶叶,1999,(6):34-35.
[23]林水德,茶艺表演浅谈.福建茶叶,2000,(10):46.
[24]陈文华.论当前茶艺表演巾的一些问题[J].农业考古,2001,(2): 10-25.
茶艺表演-参考资料
[1] 拙风文化网 http://www.wenhuacn.com/chadao/chadao.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