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琴,拉弦乐器。曾称大雷。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天津艺人王殿玉(18991964)在坠胡基础上,加长琴杆、加大琴筒、改蒙蟒皮而成。琴杆窄而长,用红木、花梨木制,表面为指板。琴头呈铲形,左右各置一弦轴,轴表面刻有瓣纹,轴顶嵌骨饰。琴筒大而短,铜制、圆形,蟒皮蒙面,后敞口。置琴码,张两弦。琴弓较二胡弓长,所拴马尾束较宽。有大、小两种。大者全长 110厘米,张钢丝弦;小者全长90厘米,张丝弦。大雷琴定弦e、a或d、a,小雷琴定弦高八度。音域均三个半八度。
雷琴-历史
雷琴是20世纪20年代由王殿玉根据坠胡改革而成。
雷琴:又名雷胡,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拉弦乐器。是中国著名民间艺人王殿玉(1899~1964)在坠胡的基础上改革而成,它较坠胡音量大、音域宽、音色美,最早称之为大弦子,大雷。1953年正式定名为雷琴。
雷琴音域宽广、音量较大,音色柔和圆润,富有丰富的表现力。既可独奏、重奏或合奏,又可模拟人声,戏曲唱腔、鸟兽啼叫和多种乐器的音响效果。
雷琴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已经积累了一批曲目,所奏戏曲流派唱腔,如京剧梅派、程派、谭派、马派、余派和评剧、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的著名演员唱段,均惟妙惟肖,颇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俗称大雷拉戏、单弦拉戏、巧变丝弦。此外,雷琴还能模拟笙管合奏、军乐鼓号以及民间小调等。
雷琴-结构
雷琴是在坠琴的基础上,加长琴杆,加大琴筒,改蒙蟒皮而成。
雷琴琴杆窄而长,表面为指板。琴头呈铲形,左右各置一弦轴,轴表面刻有瓣纹,轴顶嵌骨饰。
琴筒大而短,采用薄铜板制成,圆形,前口蟒皮,后敞口。置琴码,张两弦。
琴弓较二胡弓长,所拴马尾束较宽。
雷琴有大、小两种规格。大雷琴长 110厘米,张钢丝弦;小雷琴全长90厘米,张丝弦。
琴杆、琴头和弦轴用硬木制作。琴杆窄而长,表面作为指板。琴头呈铲形、左右各置一弦轴。弦轴表面刻有花纹,轴顶嵌有骨饰。
琴筒较短,采用薄铜板制成,前口蒙以蟒皮,后口开放。蟒皮上支有琴马。张弦两条。
琴弓较二胡弓长,所拴马尾束也较宽。
雷琴-定弦与音域
演奏
大雷定弦不统一,里、外弦一般定为e 、a 或d 、a ,音域约三个半八度。
小雷的定弦和音域与大雷相同,发音比大雷高八度。
雷琴常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
大雷定弦不统一,多根据演奏者的习惯来定,里、外弦一般定为e 、a 或d 、a ,音域约三个半八度。
小雷的定弦和音域与大雷相同,发音比大雷高八度。
演奏雷琴采用坐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指法与二胡相同,但多用食指和无名指按弦,并多用大音程滑奏。
大雷琴用于独奏时通常只用外弦,合奏时演奏低音声部,用以加强乐队的音响厚度。 演奏小雷琴时时,右手执弓,左手握住外弦的弦轴,以改变音高。小雷常用于独奏,一般不参加乐队合奏。 雷琴无明显的音区差别,音量较大,音色柔和圆润。
雷琴-演奏方法
演奏时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在两弦间拉奏。弓法有渐强、渐弱、慢弱突强、慢强突弱和大幅度变换等。擅长模拟人声、戏曲唱腔和各种乐器的音响效果。所奏戏曲流派唱腔,维妙维肖。俗称大雷拉戏、巧变丝弦。
雷琴-雷琴拉戏
雷琴拉戏是一种介于音乐和曲艺之间的独特器乐样式。它是器乐演奏,却又带有相声里学及口技模仿的明显痕迹。王殿玉演奏的雷琴不仅可以通过各种弓法、指法、弦法及力度的变化,将各种戏曲唱腔、民歌小调以及人的哭、笑、对话、各种动物的鸣叫、各种自然界的音响模仿得惟妙惟肖,还能仿奏出笙、管、唢呐、提琴、小号、锣鼓等多种乐器的音响效果。这正是不少观众对其颇感兴趣的关键。就拉戏而论,王氏通过雷琴可以模仿各个剧种、曲种、各种角色、流派的唱腔,无论是京剧《二进宫》、评剧《刘巧儿》,还是豫剧《朝阳沟》,听来确有乱真之感。王氏还能演奏《念故乡》、《幽默曲》等外国小曲及《渔光曲》、《四季歌》等电影新曲,中外听众莫不叹服。
雷琴拉戏仍活跃在各地的舞台上。解放前就开始从王殿玉学艺的宋东安先生,虽然已是古稀之年,至今还常常出现在津门舞台上。他不仅继承了先师过人的基本技巧和模仿技能,还在演奏剧种、曲种及乐队的伴奏形式上有了新的拓展。
雷琴-参考资料
[1] 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4-08-10/00003978804.shtml
[2] 钢琴网 http://blog.gangqinwang.com/?action-viewthread-tid-11220